正文 第九章 補益劑(1 / 2)

凡以補益藥為主,具有補益人體氣血陰陽作用,治療虛證的方劑,統稱補益劑,分為補氣、補血、氣血雙補、補陰、補陽、陰陽雙補六類。

使用補益劑應注意:①辨清虛實真假,不可誤用於真實假虛證;②適當配伍理氣健脾和胃之品,使補而不滯;③文火久煎,空腹飯前服用。

第一節 補氣

補氣劑,主治脾肺氣虛證。症見肢體倦怠乏力,少氣懶言,語音低微,動則氣促,麵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甚或虛熱自汗,或脫肛、子宮脫垂等。常以補氣藥如人參、黨參、黃芪、白術、甘草等為主組成方劑,並根據兼夾證配伍理氣、利水滲濕、升陽舉陷、補血、養陰、疏風解表藥等。

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人參白術茯苓甘草。

【功用】益氣健脾。

【主治】脾胃氣虛證。麵色萎黃,語音低微,四肢無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細緩或虛軟無力。

【方解】

人參——甘溫益氣,健脾養胃。

白術——健脾燥濕。

茯苓——滲濕健脾。

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

【備注】四君子湯功專補氣健脾,是補氣的基本方。

【方劑歌】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茯苓甘草比,益氣夏陳名六君,祛痰補益氣虛餌,除卻半夏名異功,或加香砂氣滯使。

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人參麥冬五味子。

【功用】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主治】暑熱汗多,耗氣傷陰證。體倦氣短,咽幹口渴,脈虛細。久咳肺虛,氣陰兩傷證。嗆咳少痰,氣短自汗,口幹舌燥,脈虛數或虛細。

【方解】

人參——益氣補肺以生津。甘補。

麥冬——養陰清熱而生津。清養。

五味子——斂肺止汗而生津。酸斂。

【臨床應用】本方現代常用於治療流行性出血熱休克,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克山病,低血壓,缺鐵性貧血,肺心病,心源性哮喘,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心絞痛,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屬氣陰兩虛者。

【方劑歌】生脈麥味與人參,保肺生津又提神,氣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脈絕急煎斟。

玉屏風散(《丹溪心法》)

【組成】黃芪白術防風。

【功用】益氣固表止汗。

【主治】表虛自汗,惡風,麵色白,舌淡苔白,脈浮虛軟。

【方解】

黃芪——益氣固表。

白術——健脾益氣。

防風——走表祛風。

【臨床應用】本方現代常用於治療反複性感冒,柯薩奇B病毒性心肌炎,汗症,隱匿性腎炎,慢性腎功能衰竭,慢性腎炎,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麵神經麻痹,慢性鼻炎,蕁麻疹,多形紅斑,多發性癤,角膜炎等。

【配伍特點】黃芪得防風,固表而不留邪;防風得黃芪,祛邪而不傷正。

【方劑歌】玉屏風散少而精,芪術防風鼎足功,表虛汗多易感冒,藥雖相畏效相成。

第二節 補血

補血劑,主治血虛證。症見麵色萎黃,頭暈目眩,唇爪色淡,失眠,舌淡,脈細,或婦女月經不調,量少色淡,或經閉不行等。以補血藥如熟地、當歸、芍藥、阿膠、龍眼肉等為主,並根據病證的需要和藥物的特性,適當地配伍活血祛瘀、補氣或理氣之品,如川芎、桃仁、紅花、黃芪等。代表方如四物湯、桃紅四物湯、當歸補血湯等。

血虛用補血藥,宜加入補氣之品,以助氣化,或著重補氣以生血。因大失血而致血虛者,尤其補氣以固脫,使氣旺則血生。

血虛可導致血瘀,配伍活血藥可防止血瘀。

四物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熟地當歸白芍川芎。

【功用】補血調血。

【主治】營血虛滯證。心悸失眠,頭暈目眩,唇甲無華,舌淡,脈細或細澀。或婦女月經不調,量少或經閉不行,臍腹作痛,妊娠胎動不安,產後惡露不下等。

【方解】

熟地——滋陰補血。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

白芍——養血和營。

川芎——活血行氣。

【配伍特點】以血中之血藥地、芍配血中之氣藥歸、芎,補血而不滯血,行血而不傷血。

【備注】本方為補血基本方,又為婦科調經常用方。

【方劑歌】四物地芍與歸芎,血家百病此方宗,經帶胎產俱可治,加減運用在胸中。

第三節 氣血雙補

氣血雙補劑,主治氣血兩虛證。症見麵色無華,頭暈目眩,心悸怔忡,食少倦怠,氣短懶言,舌淡,脈虛無力等。常用補氣藥如人參、黃芪、白術等與補血藥如當歸、熟地、白芍、阿膠等共同組成方劑。代表方如八珍湯、炙甘草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