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正是臨近呂尚家鄉疊溪城的標誌—疊溪海。疊溪城,又名蠶陵鎮,位古蜀山之腹、岷江之源,早在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華陽國誌》:“古汶山郡崇伯鯀有莘氏女治水……汶山郡的塗禹山生禹。待禹治水,西海變良田。夏後有蜀山部族開拓桑麻,蜀山氏養蠶演變為蠶叢部族,夏曾建都於蠶陵轄汶山,係冉駹聚居地。
上古羌族。公元前五世紀前後,向東進入平原,與土生的華人雜居融合,孕育中華文化。向東南遷居進入岷山地區,依山勢而居,壘石為穴。後又循河穀進入成都平原,開始漁獵生活,並撿拾野蠶抽絲。後人將這些居住在岷山河穀的人稱為蜀山氏。大約在公元前三千年,蜀山氏的女子嫁給黃帝為妃,所生的後代就是古蜀王國的開山鼻祖——蠶叢,他是後來三星堆蜀人的嫡係祖先。
呂尚在藝體校時,同校考古係一位老學究常找他聊天,向他了解一些羌族現存文化和疊溪城的傳說故事,據稱這個老學究一直在研究一個課題:蠶陵鎮到底是因為黃帝正妃嫘祖(民間叫蠶後娘娘)死後葬於此地還是因為古蜀王蠶叢死後葬於此地而得名。
疊溪海,形成於發生在公元1933年8月25日15時50分(癸酉年七月初五)的疊溪大地震。此次7。5級強烈地震,震源深度為6.1公裏。疊溪城中心部分在劇震發生的幾分鍾內幾乎筆直地墜落,呈單條階梯狀地震的下滑距離達500、600米。強烈的地震引起岷江兩岸山崩,堵塞河道,形成地震湖。
蒼海桑田,當年災難的傷痕,在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之下,現在景象卻是:玉帶般的河水將數個海子綴於一串,一點一景,變化無窮,其樂無窮,置身其中,仿佛走進一座精美的山水畫廊。當地羌民言:在雨過天睛、風和日麗的時候,常可見到海子中身長兩米有餘的不知名大魚掠過湖麵,騰起10餘米的浪花,頗為壯觀。每年冬季12月至2月,有的海子,可結成一片厚達1。4米的冰層,可來往行駛小型拖拉機,附近的羌民、八方遊客常在冰麵嬉戲。漫步晶瑩如玉的冰上,悠悠然然;極目蒼勁的群山,令人心曠神怡。
一道鳴迅湍,兩邊走連峰。汽車在危崖峭壁之棧、碧海深淵之畔再一轉,眼前竟然豁然開朗。高峽出平穀,遠山如黛、漸行漸淡,蒼雲如煙、渺渺足下,正是疊溪城景象。隻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桃李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炊煙嫋嫋。
車一停,呂尚立即跳下車,深深的呼吸著家鄉的氣息、看著周圍熟悉又陌生的麵孔,不禁詩興大大發,在內心深情的呤誦道:
啊!故鄉…………,我回來啦…………,啊!…………。
啊…………!…………。
…………。!
接不下去了,下一句是什麼呢?
啊!美女!我也回來了???
喔,爸,媽,你們來了?汗……。
嗯……(這個字,念的時間要拖長三拍,升調五拍),跟在父母身後這位身材高挑、豐乳肥臀、麵若桃花、眉如黛、眼如鳳,落落大方又明眸善睞的絕世美女,難道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