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
◆作品及作者簡介
《老人與海》的作者厄內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當代美國著名小說家。他出生在美國芝加哥郊區的一個醫生家庭,曾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做過戰地記者,長駐歐洲。1922年開始發表作品。早期的作品主要有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1926)、《永別了,武器》(1929)以及短篇小說集《在我們的時代裏》(1924)。他的早期作品是美國“迷惘的一代”文學的代表。三四十年代的《喪鍾為誰而鳴》塑造了擺脫迷惘、英勇戰鬥的反法西斯戰士的形象。後期則有以聖地亞哥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的“硬漢”,這就是1952年發表的有名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的主人公。1954年,海明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故事的背景是在20世紀中葉的古巴。主角人物是一位叫聖地亞哥的老漁夫,配角是一個叫曼諾林的小孩。這位風燭殘年的漁夫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幾乎都快餓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認輸,並充滿著奮鬥的精神,終於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身長十八尺,體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大魚拖著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著不放,即使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武器,沒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絲毫沒有灰心。經過兩天兩夜的奮戰,他終於殺死了大魚,把它拴在船邊。但許多小鯊立刻前來搶奪他的戰利品;他一一地殺死了它們,到最後隻剩下一支折斷的舵柄作為武器。結果,大魚仍難逃被吃光的命運,最終,老人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魚骨頭。他回到家躺在床上,隻好從夢中去尋回那往日美好的歲月,以忘卻殘酷的現實。
作品歌頌了老漁夫非凡的毅力和堅韌的決心,同時又流露出作者認為在人與大自然或外界勢力的搏鬥中最後難免歸於失敗的悲觀情緒。揭示了人在失敗中要不失尊嚴,應該勇敢而不妥協。這個中篇突出地表現了海明威筆下的富有感情的人物形象、深刻的人物心理描寫以及那種作品中的情節與景物之間無與倫比的和諧、融合的高超藝術,敘述簡潔凝煉,行文清晰流暢。
◆作品內容梗概
聖地亞哥老人已經八十四天沒有捕到一條魚了。最初,一個年輕的孩子曼諾林和他一起分擔噩運,但在過了四十天倒黴日子之後,孩子的爸爸讓孩子到另一條船上幹活去了。從那個時候起,聖地亞哥隻是一個人幹活。每天早晨他都會劃著小船到有大魚出沒的墨西哥灣暖流中去,每天晚上他總是兩手空空地回來。
孩子喜歡並且可憐這個老漁人。曼諾林要是自己沒有掙到錢,就會乞討或偷竊以保證聖地亞哥有足夠的食物和新鮮的魚餌。老人謙卑地接受孩子的好意,謙卑中帶有某種隱而不露的自豪感。晚餐時他們總會談論在運氣好的日子裏一起捕獲的大魚,或是談論美國的棒球賽和偉大的狄馬吉奧。夜間聖地亞哥一個人躺在自己的小棚屋裏,夢見非洲海灘上的獅子,幾年前他航海去過那個地方。他不再夢見自己死去的老婆了。
在第八十五天,聖地亞哥在寒冷的黎明前的黑暗中,把小船劃出了港口。在把陸地的氣息拋在身後之後,他放下了釣絲。他的兩個魚餌是孩子給他的鮮金槍魚,還有把魚鉤遮蓋起來的沙丁魚。釣絲垂直地下到暗黑的深水裏。
太陽升起時,在海上看來海岸像是一條接近地平線的綠帶子。一隻盤旋的軍艦鳥給老人指明了海豚追逐飛魚的地方。但是魚群遊得太快、也太遠了。這隻猛禽又在盤旋了,這次聖地亞哥瞧見金槍魚在太陽光下躍起。一條小金槍魚咬住了他艉纜上的魚鉤。老人在把顫動的金槍魚拉上船板以後,心想這可是一個好兆頭。
快到中午時,一條馬林魚開始啃起一百英寸深處的那塊魚餌來了。老人輕輕地擺布那條上了鉤的魚,根據釣絲的重量他知道那準是一條大魚。最後他猛拉釣絲把魚鉤給穩住了。但是,那條魚並沒有浮出水麵,反而開始把小船拖著往西北方向遊。老人打起精神,斜跨在肩膀上的釣絲繃得緊緊的。他雖然孤身一人,體力也不如從前,但是他有技術,他懂得許多訣竅。他耐心地等待魚累乏下來。
日落之後,寒意襲人,老人冷得發抖。他把一個麻袋墊在肩膀下的釣絲下麵以減少摩擦,再彎腰靠在船頭上,這樣他感到舒服多了。有一次那條魚突然一個側身,把聖地亞哥拉得臉朝下地跌了一跤,老人的頰部也給劃破了。黎明時分,他的左手變得僵硬並抽起筋來了。那條魚還是一直往北遊,一點陸地的影子都看不見了。釣絲又一次被猛的一拉,把老人的右手給勒傷了。老人肚子餓得發慌,就從金槍魚身上割下幾片肉,放在嘴裏慢慢嚼著,等著太陽出來曬暖他的身子和減輕手指抽筋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