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與可畫竹子,不用先打稿子,隻需凝視畫紙,稍事構想,便下筆如流,不多久便完成一幅千姿百態,亭亭玉立的竹子。觀者無不為之驚歎他技巧高超,許多人都問他為何不用看竹子,草稿也不用起便能畫出這樣生動逼具的竹子?文與可答複觀眾說:“要畫好竹子,必須先有成竹在胸中。要了解竹子開始生出來的時候,隻是一寸那麼長的萌芽,而後枝節和葉子都生出來了,一直長成十米那麼高大的竹子。現在有些畫竹子的人,隻知道一節一節分開來畫,一葉一葉來堆積,這樣怎麼能把竹子畫好呢?應當做到舉起筆來就已看見自己要畫的竹子在畫紙上活現起來,然後就一揮而就,竹子就畫出來了。”
文與可鍛煉成能使竹子活現於紙上,可是經過了一番苦功才能做到的。他為了畫好竹子,不管夏天正午,驕陽似火,熏風襲人,人們都躲進閣樓或樹蔭下搖扇乘涼,可是文與可卻一個人鑽進山坡上的茂密竹子裏,全神貫注地觀察千姿百態的竹子。往往一看就半天,流連忘返,蚊子叮,毒蟲咬也在所不顧,心中隻有竹子。此外一切都忘乎所以,每每被曬得滿臉通紅,衣衫濕透也未顧及。有時候遇到狂風暴雨,雷電交加,他仍一步步在山上攀登不停。一定要觀察在狂風暴雨中竹子的姿態,因為這是平常難以看見的景象,一一記在心中。
文與可就是這樣一年到頭,在風風雨雨中堅持觀察各種竹子以及它們的百般變化,終於完全掌握了竹子的生態特性,運動規律,做到爛熟胸中。所以文與可畫的竹子,不光是自然逼真,瀟灑秀逸,還能把竹子的性格、表情畫了出來,甚至觀眾說文與可的竹子好像會說話似的,親切動人。真是達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境地。
為此,他的一位好友晁補之為他概括了兩句話:“與可畫竹,胸有成竹”,這是非常中肯的,並道出了藝術創作上的一個重要問題——藝術需要想象,沒有想象就沒有藝術。隻滿足於逼真肖似不是藝術的目的,藝術要創造意象,有意象體現和傳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用意象溝通藝術家和觀眾的情感,使人們產生一種新的,美好感情。但是,意象必須由逼真的具明去體現,想象必須基於具體的現象。前蘇聯作家A·托爾斯泰曾經這樣說過:……應當時時運用想象,就是說,要學會看見你描寫的東西,對你們想象的形象看見得越清楚,你們的作品的語言就越準確而且切實。”這段話說明了想象的意義。隻有想象得到才能表現出來,想象得越具體就表現得越深入。文與可的竹子,畫得生動、自然和逼真,得力於“胸有成竹”——想象。
油畫技巧
挫
挫是用油畫筆的根部落筆著色的方法,按下筆後稍作,挫動然後提起,如書法的逆鋒行筆,蒼勁結實。筆尖與筆根蘸取顏色的差異、按筆的輕重方向不同能產生多種變化和趣味。
拍
用寬的油畫筆或扇形筆蘸色後在畫麵上輕輕拍打的技法稱為拍。拍能產生一定的起伏肌理,既不十分明顯,又不致過於簡單,也可處理原先太強的筆觸或色彩,使其減弱。
揉
揉是指把畫麵上兩種或幾種不同的顏色用筆直接操合的方法,顏色操合後產生自然的混合變化,獲得微妙而鮮明的色彩及明暗對比,並可起到過渡銜接的作用。
線
線是指用筆勾畫的線條,油畫勾線一般用軟毫的尖頭緒,但在不同的風格中,圓頭、校形和舊的扁筆也可勾畫出類似書強中鋒般的渾厚線條。東西方繪畫開始時都是用線造型的,在早加油畫中通常都以精確嚴謹的線條輪廓起稿,坦培拉技法中排線法是形成明暗的主要手段。西方油畫到後來才演變為以明暗和體首為主,但盡管如此,油畫中線的因素也從未消失過。纖細、豪放、工整或隨意不拘以及反複交錯疊壓的各種線條運用,使油畫語言更為豐富,不同形體邊線的處理更是十分重要。東方繪畫的用線也影響了很多西方現代大師的風格,如馬蒂斯、凡·高、畢加索、米羅和克利等都是用線的高手。
掃
掃常用來銜接兩個鄰接的色塊,使之不太生硬,趁顏色未幹時以幹淨的扇形筆輕輕掃掠就可達到此目的。也可在底層色上用筆將另一種顏色掃上去來產生上下交錯、鬆動而不膩死的色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