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學認知。
1.科學認知青少年自殺的問題。
科學認知青少年自殺的問題,首先就要正確承認青少年自殺問題與處理問題達到最佳狀態的差距的存在方式,既不要否認和逃避它,也不要過分渲染它,而要正確、科學地認知它。隻有這樣問題才能最終得到應有的處理。需要指明的是幹預和防治青少年自殺問題是一個長時間的綜合性過程,需要專家學者的不斷研究和探討,更需要全民參與,但需低調控製。
2.幹涉青少年自殺。
當青少年正準備將自殺意念轉變為自殺行為的時候,任何發現者都應該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幹涉自殺行為發生。幹涉青少年自殺是一個操作性要求很強的工程。自殺實施階段的確是幹涉自殺行為的最敏感、最困難的階段。但發現者可以從幹預自殺者意識、情緒、記憶、思維、意誌等方麵入手,采取靈活多樣並富有啟發性的手段對青少年自殺者進行幹涉,在沒有有效幹涉方案時,幹涉者應盡力獲取更多的幹涉時間,爭取其他援助。
家長期望過高造成的過分管束和對孩子失望而放棄管教,使青少年產生逆反心理或自卑心理,成為青少年自殺的最主要原因。資料顯示,青少年自殺案例中60%是抑鬱和精神分裂症造成的。盡管疾病是可以醫治的,但由於患者不知情而不能獲得適當的治療。
自殺可以預防。建立青少年的自信心是首要基礎。自信能保護青少年遠離精神壓力及精神沮喪,並能夠積極應對生命中的艱難和曲折。而自信程度取決於身體、社會關係及學業方麵的發展程度。如要樹立很強的自信心,青少年必須建立自己認為有意義的、可行的人生哲學。
所以,在青少年教育中要反複強調孩子的成功經驗,並鼓勵其積極的自我評價;不要強求孩子達到完美程度;讓孩子感受到親人、老師的愛等,這些都是培養青少年自信的方法。教育部門應督促學生自我意識的形成及鞏固,鼓勵青少年正確對待自己的感情,養成向父母、朋友、醫生交流溝通的習慣。選擇相互信任的溝通,對預防心理壓力或有自殺危險的青少年是非常重要的。
防止校園暴力的發生,提供救助單位的信息,如危急及緊急救助熱線等。有可能的話,成立包括教師、醫生、心理學家及社會工作者在內的心理問題預防團隊,團隊應與社區相應機構緊密合作。
3.預防青少年自殺。
自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經過複雜的過程才形成的。
(1)自殺是有征兆的,大部分青少年自殺者由於求生的本能都有明顯或間接的求助信息。例如與好友道別、將事情安排妥當。根據一項調查自殺報告顯示,有70%的人在自殺前曾經向身邊的家人及朋友顯示其自殺的意圖;而有30%的人曾多次向家人或其他人以不同方式表示其自殺的意圖。其實自殺者在作最後的決定前,很大程度會表現出內心的痛苦及猶豫,若自殺者身邊的人能及時察覺並加以援助,可能會阻礙悲劇的發生。
(2)控製自殺念頭。國內外研究結果顯示,30%~50%的自殺者都曾有過一次或多次自殺念頭。對於性格健康,家庭關係好的人,自殺意念可能隻是一閃而過,很少發展為真正的自殺行動;而性格或精神衛生狀況存在問題的人在缺乏社會支持時,自殺念頭有可能轉變為自殺的行為。所以應該從控製自殺念頭入手,這是防禦自殺的最佳時期。
(3)為孩子營造和諧環境。采取有效措施淨化社會環境,有效控製渲染自殺情緒、氣氛的大眾傳媒,並且以正確的價值導向和社會輿論來為青少年營造一個健康的社會大環境,建立一種尊重生命的良好社會文化氛圍。
(4)從家庭環境上,要形成一個和睦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之間建立融洽的關係。家長首先要充分理解自己的子女。要設身處地從青少年的角度去思考。盡量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家長切忌讓孩子感到孤獨,缺乏愛的家庭是有某種危險性的。父母自己的言行要成為子女熱愛人生的榜樣,提升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從小培養珍重生命的嚴肅感情,使青少年趨向良好典型的認同,遇事向積極方麵發展。我國青少年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應具備生活挫折的耐受力。特別是發現子女心情抑鬱、心事重重時,父母應引起警惕,及時與學校聯係,共同找出緣由,幫助子女解除障礙,減少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