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快樂的少年生活,在青少年的心裏投下了陰影。
15歲的小林備受學習困擾。曾因心情抑鬱而要跳樓的他被父母拉了回來。
對小林而言,他沒有周末。即便在春節,父母也隻在除夕和大年初一給他放了一天半的假。其他時間,他除了上學就是在補課。
從上初中開始,小林的脾氣變得暴躁,經常失眠,食欲時好時壞,經常摔砸家裏的東西。但父母並未因此給他減輕學習的壓力。
小林認為自己是台機器,沒有生命,不為自己活著,他認為結束生命是一種解脫。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20年以前全球兒童精神障礙會增長50%,成為最主要的五個致病、致死和致殘原因之一。而在中國目前,青少年的心理衛生狀況也非常嚴重。
據統計,中國17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中、小學生心理障礙患病率達到21.6%~32.0%,突出表現為人際關係、情緒穩定性和學習適應方麵的問題。
這個數量龐大的群體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重度精神病症患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執性精神病等,這部分所占比例很低;其次是精神障礙患者,這包括常見的多動症、兒童抑鬱症、兒童孤獨症、兒童焦慮症等;第三則是一部分精神疾病高危人群,所謂高危人群是沒有達到精神障礙的診斷標準,但是已經開始具有其中的一些症狀表現,如果任其發展則會轉變為病症。
3000萬兒童,盡管這個龐大的數字已經讓人憂心忡忡,但實際情況可能遠不止此。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從1984年以來,對北京市某些城區的小學生作過兒童行為問題患病率調查,1984年為8.3%,1993年為10.9%,1998年為13.4%,2001年則增長到18.2%。盡管這四次調查在選擇區域時前後有所變化,但它所反映的增長態勢無疑是嚴峻的。
這意味著,如果依以上比率推算,在中國3.4億兒童青少年中,有近五分之一的孩子正在遭受著心理煎熬,這聽起來令人沮喪。
讓人憂慮的是,諸如多動症、焦慮症、憂鬱症等心理疾病所瞄準的“侵犯對象”越來越低齡,“來到世間便開始遭受苦難”在這些孩子身上一語成讖。
小波今年15歲,在學校裏他很少與同學交流,老師在課堂讓他回答問題時,無論是否知道答案他都站在那裏一聲不吭,久而久之,老師減少了提問他的次數,而他也變得越發安靜。小波的媽媽說,從6歲開始,小波開始變得怕生,不願意接觸人,即便是親屬的孩子來了,他也有意無意地回避。直到不久前,小波的媽媽看到兒子在一張紙上寫著“活著沒有意思”時,才開始覺得問題的嚴重,帶著他去醫院做心理檢查,小波被診斷為兒童抑鬱症。
小波所處的年齡正是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青少年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異常,通常不會自動恢複,從而直接對其性格造成重要影響,導致性格壓抑、心靈創傷,阻礙他們社會性的發展和交往能力的發展,一直延續到成年。
這種抑鬱症往往還是自殺的先兆。因為無法更好地適應社會以及麵對挫折,很多孩子在進入青春期或者步入社會後會產生輕生的想法。目前精神障礙和自殺已經占我國疾病總負擔的20%,居各類疾病之首。
那些身處不幸中的人需要幫助,但情緒障礙與行為問題的低齡化往往使這很難做到。
由於孩子心理問題的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家長一般不會給以足夠的重視。大部分家長更沒有把孩子的情緒異常當成一種疾病。而這往往會使事情變得很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