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藍色國土”的曆史記錄(代序)(1 / 2)

“開發藍色國土”的曆史記錄(代序)

梁曉聲(著名作家)

2013年5月,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付饒聯係我,請我談談我與海油結緣的故事。他給我提供了一些資料,看到1993年的《中國海洋石油報》報道,我的思緒回到了二十年前。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當時的副總經理陳炳騫是我和李國文老師的老朋友。炳騫當時負責總公司的政治思想文化方麵的工作。炳騫介紹說,海洋石油這支隊伍的整體文化層次是相對高的,當時就有博士了。我們談到,這支隊伍像當年的大慶一樣,有很多熱愛文學、文藝的年輕人才,甚至比當年的大慶還要多。

這樣的一支隊伍工作在遠離大都市的地方,尤其在海上,他們既要有文化生活,也要有對自己和生活的藝術反映。當時確實有一些寫書的人,每年會出不少報告文學,有一些是寫得相當不錯的。我現在還記得有一篇反映年輕的工人最初接觸平台上新工作的情況:平台建成時還有很多外國專家指導,零件很多,外國專家以為他們不能很快地掌握。沒想到我們的工人在很短時間內就把很多莫名其妙的零件用途爛熟於心了,還開展過類似“大比武”的比賽。可以說,中國的海洋石油工業各支隊伍中的先進事跡、生活形態都通過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加以反映了,還結集成冊、成書。

當時,炳騫想要有一塊自己的宣傳園地,就找了我、李國文、葉楠三位作家探討建報的事情。那時候炳騫希望這個報能建得快一些,更直接、更明白一些,新聞出版總署批起來程序也快一些,這就是現在的《中國海洋石油報》。在1993年9月29日的《中國海洋石油報》試刊號上,就有我的一篇散文《我之呐喊》。後來我又陸續在《中國海洋石油報》發表了十餘篇稿件,包括《人類應當學會欣賞海洋》、《向“為祖國獻石油”的人們致敬》等。

我認為,付饒的這本《南海第一井》也是海洋石油員工文藝作品的傳承和發展。

“藍色國土”成為《中國海洋石油報》擎起的第一麵旗幟。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也參與了“藍色國土”征文的組織和評審工作。事實上當時我們已經敏銳地察覺到,海洋是我們的“國土”,而且當時就已經提出要糾正我們中國人對於海疆長年來不全麵的認識。“國土”是相對於“海岸線”來說的。我們原來認為,陸地才是我們真正的“國土”,隻要沒有踏上“陸地”,便不算侵犯一個國家。上世紀九十年代也有“海疆”這個意識了。我們那時對“海疆”開始重視了,但是國人了解的並不多。因此我們就想到要把 “海疆領域”也是我們國土的組成部分這一概念確立起來,並且要讓國人都知道。在這個情況下,大家考慮要確定 “藍色國土”的意識。當時王彥總和陳炳騫總達成了一致的想法,也將這些討論的結果向中央同誌彙報過。我個人覺得,由於在海疆前沿工作,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在我們中國最先敏感意識到三個問題:第一,海洋是國土;第二,海平麵下麵有能源;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將來可能由於能源的問題和周邊的國家有一些摩擦,外交上會有舉措。當時就強調了這一點,如果那時外交上不做這種舉措的話,會拖得曠日持久,後來會比較難辦。這個思想當時都是有的。

當時我們在討論這個征文的時候,不僅是討論文學問題,我們麵前是有地圖的,而且看著地圖已經談到今天這些有爭議的問題。海洋石油總公司的同誌們當時就跟我們講過,哪裏哪裏本來就是我們的,談得特別激烈、激動,他們強烈的國家意識和濃厚的愛國情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