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首功的自然是蕭司空和謝顯,蕭司空是掌著護軍的兵權,沒他新安王成不了事,所以官兒就不能小了。
可是在玉衡帝一朝,蕭司空便已經位極人臣,於新皇又有滔天之功,封個什麼玩意就難壞了新安王,郡公已經是異姓爵位的最高位份,新皇封無可封,也隻能封其為太師,雖然和司空同為正一品,但好歹太師為正一品之首,為皇帝之師,也算是名義上給足了蕭司空臉麵。
封不了蕭司空就封他兒子吧,蕭寶山從竟陵太守,一下子獲封江州刺史、征東將軍,獲封東興縣僑侯。連蕭寶樹都封了個新渝縣侯。
謝顯自然是新皇一等一的重臣,獲封尚書左仆射。
一係列的封賞如流水一般,楊劭也因通報有功,深得新安王寵愛,獲封中護軍,掌宮中的禦林衛。原來的衛尉一職始終懸空不設,中護軍實際上就成了禁衛的第一人。
薛木因忠勇而獲贈司空,諡號忠武。他年僅十八歲的兒子薛泉襲武昌縣侯,封建武將軍,領南袞州刺史。
在大梁,若隻封刺史,後麵沒帶將軍銜便無領兵實權,頂多算得上單車刺史,就名聲好聽而已。
可是獲封將軍了,那便在領兵實權,為一方大員。
由此可見對薛木的看重。
其餘眾人,隻要沒卷入宮變之中,大多數並沒有變化,隻是原本王家一朝十幾個出仕為官的,新皇清算之後,職位便都空出來了,新皇著吏部選人補位。
謝顯任了尚書左仆射,成為了大梁實際上的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吏部尚書便仍由徐尚書一人擔任,玉衡帝費盡心機分化吏部職能,他才一死,便又重新恢複原來。
事情上不隻吏部,玉衡帝死後僅僅半個月不到,朝中便已經換了氣象。
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這還隻是開始。
守完二十七日的孝,新皇正式舉行登基大典,受百官朝賀,改年號為永平。世稱皇帝為永平帝,年僅十四歲。
追封生母劉貴妃為恭湣皇後,與玉衡帝同葬,配享太廟;宣城公主改封號為宣城長公主;其嫡親的弟弟十七大王則獲為豫章王。
永平帝稱帝第一天,便由禮部尚書提出迎娶皇後,雖則全國守喪,百姓一年內不得嫁娶,百官定為三個月,但皇帝皇後都是配套來的,不能有日無月,因此選後便提上了日程。
永平帝信守承諾,依然迎娶由先皇定下來的蕭凝為皇後,日期定在了三個月後。
眾大臣沸騰了,皇帝不可能光有皇後啊,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呢。因有玉衡帝先例在,更不可能讓皇帝一個人守著皇後過,情深不壽,玉衡帝雖然是死於庶人王氏的毒殺,可是在劉貴妃死後,玉衡帝就已經瘋魔了。
有了這個反麵教材,大臣們提起選妃來,一個個勁頭十足。
永平帝終究不過是個十四歲的小郎,架不住大臣們群情洶湧,又有太皇太後相勸,便準了奏請。於是皇後還沒進宮,眾世家大臣們就已經將各家小娘子的畫像都塞到了太皇太後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