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有時候文章的寫作就緣於一次偶然的相遇。記得有一天我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講到了著名作家李國文先生的一篇文章,學生和我都深受感染,覺得吐出了壓抑在我們心裏很久的鬱悶。文章中敘述說有一次畫家韓美林告訴作者正準備做一件大作品,計劃在項羽愧對故裏無顏見江東父老的自刎處為項羽塑一尊頂天立地的雕像。作者為韓美林的這一壯舉構思擊節讚歎。文章中有這麼幾句話,我覺得寫出了國人心中那份難得的豪氣:漢子精神,在當今中國,尤須張揚。當我們走進新的世紀,國家一天天富強起來,這尊西楚霸王的巨大雕像,在長江之濱矗立起來,這對走過百年恥辱之路的中國人來說,是很有一點象征意味的。
當時,我馬上就想到了蘇東坡。蘇東坡在中國文人中的經曆是很悲慘的,我們也可以說蘇東坡是中國文人中最為曠達的。九死一生,終老天涯,蘇東坡始終保持著中國文人身上所特有的高尚節操,不怨天尤人,不消極避世,而是不管身在何處,都能為當地的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此時,中國曆代文人的身影一個個在我眼前飄過,他們是那麼的清晰,又是那麼的高大,更是那麼的執著。我當時就有了一個信念:我要把這些在我眼前飄過的中國文人寫下來,讓他們那悲慘的遭遇和身上所具備的那種精神來洗滌我們當代中國人的心靈。
社會發展到今天,物質生活是越來越富足了,但我們卻生活得越來越迷茫了,我們常常感到空虛沒有依托,常常感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如此冷漠。我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魯迅茅盾等等一批文學大師,用他們手中的筆以及自己內心悲憫的心態,一生不悔的致力於那似乎遙遙無邊的“精神啟蒙”。但中國人的人性似乎是鈍化甚至是麻木了,這一係列的“精神啟蒙”不但沒有喚醒沉睡已久的人性麻木,而且這種麻木發展到今天似乎還有愈演愈烈之勢。我不但為這一些“精神啟蒙”者感到悲哀,甚至為我們整個民族人性的冷漠感到了徹骨的寒冷。
今天的中國太需要一種精神了,今天的中國人太需要一種精神了。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去繼承去汲取去張揚去發展。曆史已經飄然遠去,這些具有中華民族氣節的古代文人也已經飄然遠去,但是他們的精神還在,他們的靈魂還在。我們在回顧這些曆史的時候,是否應該從中得到一些感悟,受到一些啟發,學到一些精神。
一個又一個夜深人靜之際,我與這些遠去的背影在筆端相會,他們的遭遇讓我唏噓,他們的故事讓我感動,他們的精神讓我熱血沸騰。曆史的塵埃湮沒了那些故事,但永遠也湮沒不了那些讓人震撼的精神。我在創作的過程之中,其實更多的關注到了這些古代文人的命運,他們的命運是如此的坎坷,以致於我在敘述的時候總是會淚眼迷茫,總覺得他們在這樣一種命運之下艱難而頑強的生活著,其本身就是一種敢於直麵人生的表現。關於命運,我們是不是應該從中得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現在的一些文學作品往往缺乏一種責任,而更為注重自身體驗的書寫,當然,我這裏並不是要否定這種做法,而是覺得我們的文學應該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和道義。我最近剛好在講魯迅和沈從文等一批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大家,我在講解他們作品的時候,總是能真切的感受到其作品中那份沉甸甸的責任,這讓我很是感動。他們的作品中體現出的那種重塑民族品德和國人人格的精神,足以讓我們接受一次靈魂的洗禮。
我一直有這樣一個觀點:一個真正的作家一定要具有一種責任。我覺得並不是能夠寫出一點東西來就可以稱之為作家,作家更為突出的意義應該是其代表了一種責任,一種剖析社會人生乃至提高國人素質的責任。一個沒有責任的作家不配叫作家。可能我這話有點偏執,但我真的是希望我們的作家和我們的文學能夠擔負起這麼一種責任,一種具有深遠曆史使命的責任。
我在書中精選了中國曆史上一些著名的文人,對他們的命運和遭遇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以期能引起我們對於古代文人悲慘命運的思考。他們的命運其實有著許多相似的地方,有著許多讓我們不得不沉默的地方。為什麼會這樣?這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著什麼樣的影響和啟迪?我期待讀者在閱讀他們的故事的時候能夠得到一些簡單的認識。如此這樣,已然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