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中尋找啟示

蔣登科

去年底,大章分幾次發給我一組文章,都是關於曆史上的文人誌士的。他以文化散文的方式解讀他們的作品,追溯他們的經曆,抒寫了一個現代人對曆史文化甚至人的命運的思考。我先前和大章並不熟悉,也沒有過任何聯係,後來才知道,他是一位中學教師,因為喜歡曆史和文學,讀了許多古代文人的作品,也查閱了一些和他們有關的史料,從他們的作品和經曆中思考了一些與人生有關的問題,並把這些思考寫了下來,不經意間寫出了幾十萬字。他說他讀過我的一些文章,很喜歡文字的樸素,希望我讀讀他的文字。大章還給我布置了一個作業——這些文章即將結集出版,希望我寫個簡單的序言。

按理說,對於年輕的文學愛好者,我曆來都是盡力支持的,但這件事確實使我有些為難。我對曆史了解不多,對於古代的很多文人,最多讀過他們的一些作品,但讀得不全麵係統,而對於他們的經曆則關注更少。我學的是外語,後來又學現當代文學,主要是現代詩學。按道理說,學文學的人都應該對傳統文學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和思考,但客觀地說,由於半路出家,我對古代文學和通過這些作品解讀古人的思想和經曆的散文文體都思考得不多。斷斷續續地讀了大章的一些文字之後,我為他的投入感動,為他的執著感動,為他對傳統的關注感動,最終還是決定接受他的請求。但在好長一段時間裏,我實在不知道從何下筆。

我首先想到的是複雜的曆史。我們都不可能親身經曆發生在我們之前的曆史,但我們又無法離開曆史。今天的一切都可能與曆史有關,不管是思想文化和道德,還是具體的社會現實和民族心理,都可能延續著曆史的血脈。列寧好像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我相信這句話,它告訴我們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來路。但是,作為普通的讀者,我們無力判斷我們讀到的曆史究竟是不是真實的曆史,尤其是對曆史的細節,往往是知之甚少,更難以還原。

對於曆史這門學科,我是個門外漢,僅有的一點曆史知識,主要是從課堂上和一些書籍中獲得的。我有一個感覺,我讀到過的好多曆史教材或者宏觀的曆史著作在史料和觀點上都差不多。我實在無法知道究竟曆史就是這樣還是因為別的原因而出現了雷同。最近這段時間,我和在中央黨校參加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幹研修學習的數十位專家來到井岡山學習考察。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的專家在授課上有自己的特點,在探索井岡山鬥爭曆史的時候,他們很少講授宏觀的大道理,而是首先講授了許多曆史的細節,有些細節是他們經過長時間的調研獲得的第一手資料,然後再從中提取和提升他們這些細節所蘊涵的時代啟示。我們甚至還參加了多次現場學習和體驗性學習,就是到當年紅軍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去親身體驗當時的生活情景與戰鬥風采,感受他們的艱難,也體會他們身上的理想信念,回到曆史的長河中體會當時的激情矛盾和鬥爭,體會血雨腥風的歲月。這些細節和體驗,使一些曆史的場景浮現在眼前,也使我們對過去一些難以理解的現象有了新的感受。這次學習的最大收獲就是,對曆史結論不要過度依賴,應該盡可能通過現場和史料回到曆史的場景和曆史的細節中,感受曆史演進的殘酷,總結曆史演變的規律,尋找曆史對現在和未來的啟示。

從本質上說,大章的這本書稿就是對曆史的解讀。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對自己所關注的對象都有過切身的體驗,是不是深入考察過他們的生活細節和情感流程以及心理變化和作品中所抒寫的期待和夢想,責任和擔當,無奈和憂鬱,但他的創作動力應該是有道理的。他說:“今天的中國太需要一種精神了,今天的中國人太需要一種精神了。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去繼承去汲取去張揚去發展。曆史已經飄然遠去,這些具有中華民族氣節的古代文人也已經飄然遠去,但是他們的精神還在,他們的靈魂還在。”“我要把這些在我眼前飄過的中國文人寫下來,讓他們那悲慘的遭遇和身上所具備的那種精神來洗滌我們當代中國人的心靈。”大章的目的是要通過重新打量曆史來為現在和未來提供啟示,張揚自己認為應該張揚的,批判那些應該批判的。這二十篇文章涉及到數十位在中國曆史、文化、文學發展中產生過重要影響的文人誌士:王勃李煜杜甫劉禹錫蘇東坡白居易……這些名字在曆史上和文學史上都是響當當的,每個名字和他們的故事都可以寫出一本甚至多本厚厚的研究著作,僅僅以單篇的文章來追溯他們的足跡和心理,顯然是不夠的。但大章不是在對曆史人物進行專題研究,他隻是以一個現代人的心靈去感悟那些逝去的曆史煙雲,那些堅強細膩或者脆弱的心靈,並以散文的方式把這些感受記錄下來。換句話說,他的解讀是屬於個人的,他不是在撰寫曆史教科書。我認為,這些文章可以劃歸到文化散文的範疇。

一個時代和一個國家的曆史當然是很複雜的。即使是個人,其曆史也不會簡單,尤其是對於後來者,要複原一個人的一生,幾乎是不可能的。個人的曆史當然與其所處的時代有關,更涉及到出身和天賦,教育和交遊,經曆和思想演變以及家庭婚戀和心理流程等等,每一個細節都可能包含著獨特的意味,而無數細節則構成了人生發展的某些特點與規律。書中涉及的人物個個都可以在曆史上擁有自己的獨特位置,但在中國曆史上,可以和大章關注的這些人物相媲美的還有許多,我不知道他為什麼會選擇了這些——也許是由自己的閱讀視野和興趣隨興而為,也許有自己獨特的考慮和選擇。通過閱讀這些滲透著情感的文字,我感覺,這兩種情況都是存在的:其一,一個人的閱讀範圍肯定是有限的,不可能窮盡所有前人留下來的文字,因而不可能關注到所有的人。其二,這些人物雖然生活在不同的時代,貫穿兩千多年的曆史,但他們都擁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他們的人生不單薄更不單調,在人生與事業上存在著起起落落的情況,他們身上伴生著大苦大樂大悲大喜,他們的作品往往在夢想和失落之間纏繞,充滿擔當與憂患,充滿渴望與落寞,他們的行為與文字為後人留下了諸多啟迪或者警示。他們留下的背影值得閱讀和回味,我們可以從中去厘清一些什麼,也可以去尋找和反思一些於今天有益的問題。大章對擁有這類經曆的人似乎有著特別的偏愛。這兩方麵,尤其是後者,也許觸動了大章作為一個現代人的情感世界和人生思考,觸動了他在曆史中尋找生命價值的動機,他試圖從這些背影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啟示、力量和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