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譯本序言(1 / 3)

沃爾特·司各特(SirWalterScott)是世界近代文壇的一位大師。這位蘇格蘭“引為自豪的兒子”的影響不但越出蘇格蘭,越出英倫三島,遍及歐洲,而且往西飛越大西洋到達美國,往東進入古老的中國。清朝末年,我國文學翻譯家林紓(林琴南,1852—1924,福建福州人)將司各特的代表作Ivanhoe譯成漢語介紹給了中國讀者,書名為《撒克遜劫後英雄略》(現譯名為《艾凡赫》)。

在歐洲大陸,司各特最受歡迎、影響最大的要數法國與俄國,特別是法國。我國讀者熟悉《茶花女》的作者大仲馬與《巴黎聖母院》的作者雨果兩位法國大作家,然而,這兩位大作家寫曆史小說與曆史劇卻是以司各特為師的。我國讀者對英國的狄更斯、薩克雷也不陌生,而這兩位大作家也受了司各特不少影響。司各特的小說甚至感染了俄國數一數二的大作家托爾斯泰,不僅如此,它還遠渡重洋,使美國的大作家詹姆斯·費尼莫爾·庫珀(JamesFenimoreCooper,1789—1851)受到很大啟示。

司各特是馬克思最喜愛的小說家之一,馬克思認為司各特的許多小說在同類型小說中堪稱典範。恩格斯高度讚揚司各特的小說,他說:“沃爾特·司各特的小說中,蘇格蘭高地各氏族人一個個躍然紙上。”

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的《簡明英國文學史》(TheConciseCam-bridgeHistoryofEnglishLiterature)認為,近代英國在歐洲大陸,特別是法國,從者最眾的作家是拜倫(Byron)與司各特。

1771年8月15日,司各特生於蘇格蘭的首都愛丁堡,其家庭屬於蘇格蘭邊境地區古老家族的旁支。當他降生到這個家時,這個家已經沒落。他的曾祖父支持舊王朝,結果慘遭失敗。他祖父務農,且有自己的土地。父親是位律師。開初也許父子都有父業子繼的打算,到頭來兒子卻走,上了一條文學創作之路。

小時候司各特患了小兒麻痹症,落了個終身殘廢的結局。不幸中之萬幸的是,司各特在大難之後卻沒有喪失精力。年輕時,司各特拖著一條瘸腿一天竟然能行走30英裏(約等於95.5華裏),騎馬能行100英裏(約等於310華裏)。

司各特日行百裏固然有可能是想顯示他不甘殘疾,但主要目的卻在於搜集民歌民謠。每次出行他都要尋訪那些熟悉民間傳統歌謠的老人。

司各特對於蘇格蘭民間文學的興趣與童年的生活有關。患小兒麻痹症後他寄養在祖父家,聽到過許多曆史傳說,包括他自己家人在沙場的拚搏。那些動人的傳奇使小司各特聽得入迷。

司各特少年時在愛丁堡的皇家中學讀書,1789至1792年在愛丁堡大學攻讀法律。他很喜愛書,但是據學校老師說,他愛書卻沒有書呆子氣。1792年,即21歲時,司各特在愛丁堡大學畢業後取得律師資格。1799年至1832年擔任塞爾扣克郡(Selkirkshire)首席法官(Sheriff—Depute),1806至1830年擔任蘇格蘭最高民事法庭秘書(ClerkoftheCourtofSession)。

1797年,司各特與夏洛特·沙爾龐提(CharlotteCharpentier)結為伉倆,時年26歲,至少不能算早婚。生有4個孩子。妻子未能與他白頭到老,比他先6年去世。

18O4年他秘密與人合夥經菅印刷業,目的看來是賺錢。我國讀者很可能想不到的是,法律工作給他帶來的收入有限,詩作卻使他荻利豐厚。司各特生活闊綽,加上為人慷慨大方,開銷更是可觀。然而司各特仍然入大於出。1811年,他買下愛丁堡郊外特威德(Tweed)河畔的阿伯茨福德(Abbotsford),建起一座中世紀城堡式的住宅,以後在這裏一直住到逝世。1820年,司各特被授於從男爵爵位(Baronet,比男爵的爵位低)。

出身於貴族世家的司各特想要的是大住房、大地產、大名聲。1811年後他一帆風順地過了10多年。但是,到1826年,他與人合夥開的企業隨著整個社會經濟的不景氣也陷入了泥潭,司各特負債多達126000英鎊。在當時,這幾乎是個天文數字。本來,司各特可以宣布破產了結,但是他沒有。他選擇了另一條路——還債。司各特毅然說:“讓我的右手來對付吧。”為了還債,司各特不得不賣力筆耕。他從早到晚埋頭寫作,沒有假日,沒有星期天。他規規矩矩償還債務,所有債主一致承認他不愧為君子。眼見債務要償還清楚時,他又遭到不幸:兒子死了,司各特家阿伯茨福德這一房斷了香火。

1832年9月21日,沃爾特.司各特積勞成疾,與世長辭。

司各特的外祖父是大學的一位著名醫學教授。他母親是個聰明絕頂的人。所以有人說,司各特的才能來自母親,是母親賦與了他天份。

司各特的文學生涯以搜集民間歌謠開始。最早發表作品是在1796年,即25歲時,但隻有兩首民謠。4年後,才又發表一首民謠。當時充其量隻能算小打小鬧。1802至1803年,他終於發表了兩卷搜集的歌搖《蘇格蘭邊區歌搖集》(TheMinstrelsyoftheScottishBorder),獲得較好反響。第二年,第三卷問世。以後他民族一直處於異族統治之下,連撒克遜的封建主也備受諾曼底封建貴族的岐視與欺淩。小說《艾凡赫》描寫的是撒克遜農民反對諾曼底封建主的鬥爭。主人公艾凡赫是撒克遜貴族後裔,他違背父親的意願與當時的異族統治者交往,並參加了理查一世發起的十字軍東征,因而被逐出家門。後來,他因健康關係滯留在巴勒斯坦,未能隨英軍班師回國。小說美化了英國國王獅心王理查一世,以民族矛盾得到調和作為結局。《艾凡赫》是司各特最受喜愛的小說之一。

第三類小說反映法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曆史,以1823年出版的《昆丁·達沃德》(QnentinDurward,1823)為代表。這部小說描寫法皇路易十一的狡詐殘忍。

1814年發表第一部小說《威弗利》時,司各特已有43歲。在不惑之年,他共發表長篇小說12部,以後8年中又發表13部,15年共25部,不可不謂高產。

司各特在他的曆史小說裏,通過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描寫,展示了一幅蘇格蘭、英國、乃至歐洲的巨幅曆史畫卷,畫麵浩瀚,場景瑰麗,人物眾多,情節複雜,既包含著浪漫的色彩,也充滿現實主義的描繪,生動地再現了過去的曆史,體現了人民的生活和鬥爭,流露出強烈的民族感情。

當然,寫曆史小說並非司各特的首創,但在司各特之前的歐洲曆史小說家對場景和人物的描繪,沒有一人比得上司各特具體生動。而且,司各特的曆史小說能夠把個人命運和曆史重大事件結合在一起。那些本來一去不複還的人物和場景被司各特通過小說又帶回到讀者眼前,讀者似乎不是在重溫曆史,而是在觀看現實。

有的外國評論家甚至認為,司各特描寫人物有高出莎士比亞一籌的地方。莎士比亞寫過曆史題材的劇本《亨利六世》(1590—1591),《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1596—1597)。莎翁在劇本中主要是塑造王侯貴族的形象,而對小人物始終著墨不多。司各特也少不了寫王侯貴族,但他筆下的曆史事件往往不是靠這些人物來重現的,而是靠一些普通人物的經曆來重現的。詹姆斯四世,克倫威爾,伊麗莎白女王等都沒有成為司各特小說的中心人物,司各特的拿手好戲是寫普通人在大事件中的命運。他描寫的仆人、花匠、乃至乞丐,比莎翁的要成功。從這點來說,兩位大師的確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