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2)

前言

讀完何振基先生這部長達四十餘萬字的長篇小說《母親河》,給我留下至深印象和強烈感受的是作品透過複雜紛紜、五彩斑斕的各類場景、各色人物、藝術畫麵背後的思想力量。無論生活多麼複雜、現實如何嚴峻,包括人際關係的變幻莫測、愛情親情的曖昧糾葛、官場爭鬥的水火難容、市場變化的出人意料、人生命運的起伏跌宕……審視和展示這些生活,對作者來說是嚴峻的考驗。但凡親曆過這幾十年生活的人,無論執筆為文,或者是在飯局酒桌,任誰講述幾段生動而又荒誕的故事都不是難事,關鍵是誰能避開簡單化、表麵化的圖解,進入事物的深部,給人令人信服的解答。

這部長篇小說縱貫了上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下至本世紀前十年整整六十年的曆史時段,而這正是共和國艱難曲折地茁壯成長,發生巨大變化的時代,正是執政黨領航弄潮、艱難前行、走向未來的時代,也是整整兩代人生生不息、搏擊風雲、追逐命運的時代。可喜的是《母親河》沒有回避曆史的沉重、改革的艱難、生活的複雜乃至醜惡,而是直麵社會、直麵人生、直逼現實,以生動的生活圖景描繪出真實的社會“倒影”;不隨波逐流,不踟躕於“迷宮”,藝術地展示了這個時代的生活畫麵,展現出“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曆史趨勢。

作者以對祖國大地和用“母親河”象征的故鄉故土的無比的熱愛、對中國執政黨的無比忠誠和充分信賴、對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的由衷自豪和十足的信心,藝術地刻畫了兩代人幾個家庭的坎坷生涯,把家族命運與民族命運緊緊相連,較為成功地展示出了一幅中國當代生活的縮略圖。這部小說甚至在努力地探求著淹沒在當今世風下的精神家園和民族文化傳承,應當是當今為數不多、涉及麵廣、散發著正能量的可貴作品。

—個曆史悠久、出現過強漢盛唐、創造過四大發明、曾在世界上領先—千多年的民族,卻在晚清以來,積貧積弱,淪為列強覬覦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十月革命的—聲炮響伴著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誕生,幾十年浴血奮鬥,幾百萬烈士犧牲,新中國終於得以創建。然而,由於國際國內的多種原因,幾十年間,運動和鬥爭、理論和口號占據了中心,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也拉開了《母親河》沉重的帷幕,開啟了本書兩代人三個家庭的悲歡離合。笫—代人物:賀文雍、趙淩芬、秦光明等陸續登場,卻無不以悲劇結束人生,展示了曆史的曲折與生活的沉重。幾十年階級鬥爭讓國家—窮二白,讓人民備感壓抑。粉碎“四人幫”,改革開放,猶如打開水閘或塵封的魔匣,五花八門的思潮、形形色色的理論、摸著石頭過河、土地承包、國企改製、大學擴招、房價飛漲、股票下跌、集體上訪、房地產、暴發戶、小三二奶、跑官賣官、紙醉金迷、奸情凶殺……神州大地呈現出讓人眼花繚亂、萬花筒般的社會萬象。

正是在這種改革不斷透出生機又舉步維艱、目標始終堅定卻複雜曲折的社會大背景下,小說的主要人物,也就是三個家庭的第二代:賀慶生、周秀琴、秦嵐、賀玲、國強、趙春月,以及黎明、柯明、王誌中等紛紛登場亮相,成為社會與生活的主角,在政壇與商界、台前與幕後展開各式各樣的拚搏爭鬥,驚險曲折,驚心動魄,—波未平—波又起,上演了當今中國社會異彩紛呈的活劇。

—部長篇小說,當時代背景與整體框架確定之後,塑造人物就成為了頭等大事。換句話說,人物尤其是主人公塑造刻畫得成功與否,決定著小說的成敗。從這個意義上說,賀慶生、周秀琴便是貫穿作品始終、也是作者極力塑造的主人公了。按說,賀慶生出生在—個既有傳統道德文化、又不乏革命先烈的大家族,父母又是新中國第—代知識分子、大西北最早的建設者和革命者,那麼,他應該有幸福的童年和朝霞般燦爛的前程。豈料,父親賀文雍,—個對黨無比忠誠、對祖國充滿摯愛、自願放棄大城市優裕生活、去荒涼的青海高原開發建設的熱血青年幹部,僅僅因為心直口快、愛講真話,被打成右派,流放農場勞改,屈死荒原。母親被迫改嫁,不料卻走入更深的社會災難,家庭—落千丈、墮入底層。賀慶生自少年起便遭受歧視、經受苦難、忍饑挨餓,中學畢業回鄉務農,成了中國社會底層的農民。他必然要經曆三種選擇:要麼順其自然,隨波逐流;要麼自暴自棄,走上邪路;再就是經受曆練,浴火重生。賀慶生顯然選擇了後者,而且愈是清醒自覺,這其中有父母的教誨影響,亦有年輕人的自尊自強。他與母親相依為命,正派做人,誠實勞動,不僅贏得村人敬重,也為自己贏得不止—位鄉村姑娘的愛慕,他聽從自己心靈的感應與召喚,選擇了—位有著“黑黢黢的眼睛,白淨整齊的牙齒,身材適中,並不嫌自己家貧”的鄉村姑娘周秀琴,不僅成為終身相濡以沫的伴侶,也成為了本書貫穿始終的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