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3 / 3)

兩名篇難分高下

唐代詩人崔14(7 -754年)最享盛名的詩是七律《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薑薑鵝鵡洲。

日墓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於唐天寶年間(742-755年)漫遊武昌,信步登上黃鶴樓。他在樓前,麵對大江,也想寫詩。但因崔顏已寫《黃鶴樓》,隻得遺憾“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穎題詩在上頭”。

後來,李白登上金陵鳳凰台,有感而發,寫成了《登金陵鳳凰台》一詩:

鳳夙台上鳳夙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的這首詩用的是《黃鶴樓》的原韻,而且也有模仿之痕。但李白畢竟是一個才氣橫滋的詩人,他寫詩既要勝過崔穎,就自然是“格律氣勢未易甲乙”。詩中寫景感事,雖為懷古,但也暗含自己不得誌之感,實為懷古之中隱寓傷時之意。與崔詩相比,可說是工力匹敵。不過細細咀嚼,又覺得不及崔穎之超妙。《夜半鍾聲》是非多

張繼,字攤孫,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唐代天寶年間(742^755年)進士,生卒年不詳。張繼今存詩近五十首,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這首詩寫作者張繼坐船遠道而來,夜半停泊在姑蘇(蘇州)城西的封橋之下。此處水邊有楓林,在深秋季節,使作者更添羈旅鄉愁;正當他在悵惘思鄉之時,忽有午夜的鍾聲,從封橋附近的寒山寺傳來,鍾聲淒側,使他更增愁緒。這首詩短短28字,寫殘月,寫棲烏,寫白霜,寫楓林,還有漁火、鍾聲和客船、寺院,都形象具體,景物鮮明,抒情寫意極為真切。因此詩一寫出,不翼而飛,很快在市井傳開。原來此地本名“封橋”,也因這首詩《楓橋夜泊》,“楓橋”名播天下,它的本名也就被人遺忘了。

《楓橋夜泊》傳到宋代,有人就批評這首詩寫得不真。最有代表一性的是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說:“詩人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病語也。”又說:“唐人(指張繼)有雲,‘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說者亦雲句則佳句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鍾時。”歐陽修認為寒山寺半夜不打鍾,詩句有語病,是編湊的“佳句”。

歐陽修的評論一出,引起不少文人的關注,不少人認為歐陽修的意見太武斷,說歐陽修根本未到過姑蘇,隻憑推測而斷言。例如陳岩肖說他自己在姑蘇做過官,每晚三更盡,四更初,正是半夜之時,姑蘇各寺院都會鳴鍾。他甚至認為這鍾聲在唐代就有了。有人還認為唐詩裏早就有人寫過寺院的“半夜鍾”。例如白居易《宿藍橋對月》:“新秋鬆影下,半夜鍾聲後。”皇甫冉《秋夜宿嚴維宅》:“秋深臨水月,夜半隔山鍾。”王建《宮詞》:“未臥嚐聞半夜鍾。”許渾也說:“月照千山半夜鍾。’,《遁齋閑覽》的作者甚至說:“嚐過蘇州,宿一寺,夜半聞鍾聲,因問寺僧,皆雲:‘夜分鍾易足怪乎?’尋聞他寺皆然,始知夜半鍾惟姑蘇有之。”前人對歐陽修的斷言,引起了這麼多的論辯,大家都說歐陽修亂下斷語,不察實情。到了明代,有人則認為宋人對寒山寺夜半有無鍾聲,聚訟未決,很有意趣;但鍾聲有無,並不重要,隻要能抒情寄興,不害詩境,能以景傳情,即可成為佳篇;而歐陽修認為張繼所言隻是“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這就有失偏頗,其實這正是他歐陽修自己“於理不通”。到底孰是孰非,終無定論。

一個“過”字見功夫

杜甫寫詩,十分重視文字和語句的提煉,確實做到“語不驚人死不休”,這是後人難以超越的。他曾寫了一首《送蔡希魯都尉還隴右因寄高三十五書記》詩:

蔡子勇成癬,彎弓西射胡.

健兒寧鬥死,壯士恥為儒。

官是先鋒得,才緣挑戰須。

身輕一鳥過,槍急萬人呼。

此詩寫於天寶十四年(755年)春。此前,哥舒翰領兵在隴右前線抗擊吐蕃。因奉旨回京,中途得了風疾,到京師後即留居就醫。同行的蔡希魯要先歸返回隴右,蔡希魯身為都尉,是一個誌雄氣猛、殺敵勇敢的將領。在他返隴右之時,杜甫寫此詩為他送行,並將此詩寄給當時為哥舒翰掌書記的高三十五(高適),詩中熱情讚揚蔡希魯英勇與吐蕃作戰。這首詩流傳到宋代,宋代有一個人叫陳從易(當時為舍人),他得到一本杜甫詩的集子,因是舊本,文字多有脫誤。在讀到這首《送蔡希魯都尉還隴右因寄高三十五書記》時,由於版本字跡的殘缺,他發現這首詩有一句寫成“身輕一鳥口”。這一句的“鳥”後到底是個什麼字呢?陳從易想不出來,他找幾位朋友來揣摩,希望能補上去。當時原本不在,大家隻好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去推測。有的人認為這句應是“身輕一鳥疾”,有的認為這句應為“身輕一鳥落”,有的認為應是“身輕一鳥起”,有的則認為是“身輕一鳥下”。但推敲來推敲去,總覺得這“疾”、“落”、“起”、“下”都不甚滿意,一時定不下來,隻好留一懸案。過了一段時間,陳從易得到杜甫詩集的善本,翻開一看,原來是“身輕一鳥過”。他拿著本子找那些朋友,大家一看,大為歎服,認為雖隻一字,諸君亦不能達到杜甫用“過”字那樣盡善盡美的程度。因為這個“過”字既包含“疾”、“落”、“起”、“下”的意思,同時又升華一層;用“過”字寫飛鳥,寫出了鳥飛的矯健和快速,又最能恰當地比喻蔡希魯武藝的精熟,寫到了傳神的地步。而且,這個“過”字在音韻、對仗等方麵,更符合五言排律的要求。

《節婦吟》中有巧吟

張籍(767-830年),字文昌,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張籍早年生活貧困,貞元十四年(798年)中進士,元和初年(806年)任太常寺太祝,也隻是個閑職窮官。但他“雖守卑官不厭貧”,為人正直、耿介。他曾寫了一首《節婦吟》來表達他的節操。由於這首詩吟中有吟,言此及彼,向為人們所稱道,所以成為文學史上一名篇。

《節婦吟》這樣寫道: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坡緯意,係在紅羅孺.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救明光裏。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何不相逢未嫁時。

這首詩寫一個貞節女子愛自己的丈夫,不為別人以厚禮相求而動心。相傳當時不少出嫁的女子,讀了此詩都為詩中所寫的女子的節操所感動。有人笑問張籍:“你寫此女子如此純真,是否家中養有此妾?”張籍笑而答道:“非也非也,另有所指,不能盡其言也。”原來這首詩的寫作是另有意圖的。

唐憲宗元和初年(806年),李師道為平e淄青節度使。此人“外任諸奴,內聽群脾”,重用家中的群奴,橫行市井,強搶強要,地方官員望而生畏,平民百姓更避而遠之。元和中,藩鎮割據愈演愈烈,李師道到處接夥拉人,擴張自己的勢力。一天,他來到張籍府上,要聘張籍人他的幕府。張籍素知李師道為人的刁蠻,不能答應他的要求,但又不好公然拒絕。怎麼辦?想來想去,還是寫一首詩來表示婉言謝絕。於是等李師道離去後,他一揮而就,寫成這首《節婦吟》。

詩中的“君”,指李師道;詩中的“妾”是作者的自喻。張籍把自己喻為一個出嫁的女子,要堅持貞操,忠於丈夫,不應有他戀,更不能墮落去接受他人的禮物。詩寫好後,張籍托人送給李師道。

一天,李師道正在公堂之上與群奴相嬉,家人送來張籍的詩。李師道粗略一看,認為是一首節婦詩,意義不大,隨之丟棄在桌上。但他轉念一想:張籍既不親自來人幕府,寫詩做什麼呢?於是又重新念讀,發現張籍的詩“吟中有吟”,有意諷刺,拒不接受邀他人幕的要求,心中十分惱火,要拿張籍治罪。他把張籍叫來,問他何以寫此詩拒絕而且暗帶譏諷.張籍明辯實為節婦寫之,李師道不信,張籍便以詩的結句作證。他說:“這詩不是寫明‘還君明珠雙淚垂,何不相逢未嫁時’嗎?我的意思是還他明珠,隻恨他來得太晚,如果在我未嫁時來就好了。”張籍語意婉曲,拒絕中又含勸慰,李師道想發火又發不出來,明知張籍含沙射影諷刺他,拒絕他,但又明說不得。無可奈何,人幕之事隻好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