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是一種音樂文化現象。音樂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睹物而生情,情萌而心動,心動而口吟,通過有旋律和節奏的組合音列所形成的藝術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借以自娛或娛眾的文化活動。人們在音樂活動中,能夠激發審美情趣,滿足審美期待,得到美的享受。
一、聲樂的起源
關於聲樂藝術的起源,一直是音樂史學上人們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其一,歌唱及音樂起源於神。我國古人認為:“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古希臘傳說:音樂是阿波羅神創造的。其二,歌唱起源於人的本能。認為在人還沒有掌握語言以前,人和動物一樣天生就有律動感,就能張口發聲,即使在人掌握語言以後,音樂也沒有受國度、民族、語言的束縛,乃至有耳朵的動物都能感知音樂。確實,剛出生的嬰兒和不少的動物,生來就有感受律動、發出樂音的本能。但這種天生的律動感並不等同於音樂,動物的本能表現是在一定條件下的機械反映,人的創作是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兩者具有本質區別。其三,歌唱起源於愛情。如禽獸在交偶或交配時所發出的優美和諧的挑逗聲,人被愛情所陶醉而發出的纏綿聲等等。但愛情歌曲隻是音樂的一部分,遠遠不能反映音樂的全部內涵,這種觀點是以偏概全,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其四,歌唱起源於勞動。如纖夫拉船、林工伐木、硪工打夯……所發出的有強烈節奏的呼號和應聲,就是所謂最早的民歌——勞動號子,這種觀點也與愛情說一樣,不能揭示音樂的本源。那麼歌唱藝術究竟起源於什麼呢?我認同歌唱及音樂起源於人的情感抒發,即原始人在遠古社會生存、生活、生產和鬥爭中的情感抒發。古人雲:“夫音生於人心,心慘則音哀,心舒則音和。人心複因音之哀和亦感而舒慘。則韓娥曼聲哀哭,一裏愁悲;曼聲長歌,眾皆喜忭。”當人在嚴酷的現實生活和社會環境中,其歡樂的笑聲、甜蜜的話語、悲哀的哭嚎,驚恐的狂叫,勞動的呼號,戰爭的怒吼和對大自然的讚歎,對鳥獸的模仿等等,這些聲音與人們平時說話的聲音是不一樣的,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能夠引起大家心靈上的共鳴。於是,人們將這些情感的抒發加以延伸、美化和發展就是歌聲,即最原始的歌唱。正所謂“物動心感,情動聲發”,歌聲是人們發自內心的呐喊。聲樂在人類發展的曆史長河中,始終受到高度重視,人們不斷地研究和探索,極大地豐富了聲樂理論和實踐,使聲樂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藝術門類。聲樂藝術的發展,閃爍著人類智慧的熠熠光芒。
二、對聲樂的基本認識
我國的現代聲樂文化,是在20世紀初隨著新的音樂形式的產生而逐步發展起來的,是以訓練發聲器官,教授歌唱方法和音樂常識為主要內容的音樂教學和聲樂實踐活動。
歌唱和聲樂有什麼不同?歌唱是“自然的樂音”,聲樂是“藝術地歌唱”。聲樂不僅是一門表演藝術,更重要的是一門研究歌唱方法的學科,是將“自然的歌唱”係統化、專業化,並將其上升為歌唱理論,又將這種理論來指導歌唱實踐。聲樂演唱是由情、氣、聲、字、腔、潤、味、形八個要素組成,形成一個融彙和諧的有機整體。
音樂表演藝術有兩大類:一為聲樂,一為器樂。與器樂表演需要借助其他物體不同,聲樂是以歌者自身的器官做為藝術表現的工具和手段。它既是一種複雜的體力勞動,又是一種在激動的情緒中進行創造的高級神經活動。它是用科學的發聲方法,用音樂化了的語言,塑造的人物和自然形象,描繪其心靈意境,表達其思想感情的音樂藝術。
聲樂藝術的特殊性,決定了學習聲樂者還有一項較器樂演奏者更為艱巨複雜的工作,即在學習中“改造自身的樂器。人的發聲器官特別是這些器官的活動,歌唱者本人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要自如地操縱它們不容易,這就是聲樂學習中的一個重大難關。學樂器的人無論是學嗩呐、琵琶或鋼琴、提琴,都可以任意選擇一件最好的,現成的樂器使用,而且還可以隨時更換,這是學聲樂的人所做不到的。要使自己的聲腔發出優美動聽的旋律,需要將自己身體內部與歌唱發聲有關的器官,按照生理機能運動的自然規律,遵循生理學、物理學、音響學的原理,組合成一個完整的“樂器”。歌唱者要使自己在興奮的精神狀態中得心應手地運用自己的聲音,就必須對自己的發聲器官進行係統的、科學的、長期的訓練和鍛煉。
聲樂是一門內涵非常豐富的藝術。聲樂藝術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成為高度完整的藝術,有著繁多的表現形式和不同的演唱方法,有著既廣闊、又複雜的表現空間。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就有說唱、戲曲、新歌劇、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美聲唱法等。
聲樂藝術是一種社會現象,具有反映社會意識形態的性質。它不僅如同一麵鏡子,反映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並且還可以給人們的思想和社會生活、社會風尚以深刻的影響。如秦末楚漢之爭,項羽被劉邦圍困垓下,劉邦指揮漢軍大唱楚歌,項羽在四麵楚歌聲中陷入絕望,終於自刎烏江。列寧在紀念《國際歌》作者歐仁·鮑狄埃逝世25周年時撰文寫道:“一個有覺悟的工人,不管他來到哪個國家,不管命運把他拋到哪裏,不管他怎樣感到自己是異邦人,言語不通,舉目無親,遠離祖國——他都可以憑《國際歌》的熟悉的曲調,給自己找到同誌和朋友。”可見,聲樂的感染力是多麼巨大。不論哪個階級,都會為了自己本階級的利益,利用聲樂這一有力的宣傳工具為本階級的利益服務。
三、聲樂藝術的基本特征
聲樂藝術在各藝術門類中,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它既不像舞蹈那樣用有節奏的動作、姿態和表情來創造鮮明的視覺形象,又不像美術那樣用各種物質顏料去直接描繪生活,更不像文學那樣用豐富多彩的語音和文字來直接敘述生活的事件與情感。聲樂主要是用人聲通過有組織的樂音構成特殊的語言來塑造聽覺的藝術形象,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聲樂是詩歌和旋律相結合的聽覺藝術。聲樂作為一門藝術,它既不同於哲學和社會科學,又區別於器樂與詩歌。它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情動人,以美怡人,以音感人,以言育人,這就是聲樂獨特的藝術特征。
聲樂是聲音的藝術。它以聲音為載體,而聲音是因物體振動而產生的。聲音按照振動狀態的規則與不規則,分為樂音和噪音兩類。聲樂中所用的音主要是樂音,它不同於自然界的一般聲音,也不同於以聲音為基礎的語言。樂音是協和、悅耳的音,有著固定音高的音。這些音被組成一個有規律的體係,用來表現音樂思想和塑造音樂形象。
聲樂是時間的藝術。由於音樂的物質材料是聲音,聲音從人的口腔發出,隨生隨滅,在空間滯留的時間十分短暫,不能持久存在。
聲樂是聽覺的藝術。雖然它不具備可視的形態,但可以通過人的聽覺來感知其色彩和形象。一方麵,聲樂作為聽覺藝術,需要欣賞者參與再創造,通過聽者的聯想,音樂形象才能在欣賞者的頭腦中最後形成。隻有通過聽覺,借助於音樂對生活情景產生一定的聯想,才能給人以音樂藝術美的感受。
聲樂是表演的藝術。聲樂需要通過歌唱才能為人們所感知而產生一定的藝術效果,聲音形象也需要歌唱才能在聽眾的聯想中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