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永樂江,夢裏依稀長憶君(1 / 1)

在湘南的崇山峻嶺間,蜿蜒曲折的永樂江靜靜地由南方流向北方。我的家鄉就在永樂江畔的安仁縣石門洲上。

離別家鄉34年了,多少往事,還是那麼令人思念不已。最難忘的是解放初期在故鄉工作的3年時光。3年,在曆史的長河中,隻不過彈指一揮間,而在我個人的生命史上,卻發生了許多對我一生命運有決定意義的事情。

1949年8月,我還不滿17周歲,我的故鄉安仁獲得了解放。縣裏的青年學生,有的參加了解放軍,有的參加了地方工作。我和堂兄何澎福、老同學張任湘,一起考取了衡陽革命幹部學校。這次報考,事先並未得到父母的允許。離家那一天,我和堂兄躲開了家裏人的眼睛,悄悄地走向了征途。一出家門,我就像從籠中飛出的小鳥,格外興奮。不料,正當我們歡歡喜喜向前趕路時,後麵出現了“追兵”,我的姐姐和一位堂嫂,在離家4裏多路的江邊追了上來,拚死拚活要拉我們回去。經過一番扭扯,我們跳上停在江邊的小船,竹篙一點,小船飛也似的離開了渡口。兩位“追兵”望著悠悠江水,望著兩個遠去的背影,也隻能無可奈何了。

1949年8月,衡陽尚未解放(10月9日衡陽解放),革命幹部學校暫時設在攸縣。這所學校是為衡陽地區培養地方幹部的,校長由專員謝竹峰兼任,任課教員有地委宣傳部長楊蕉圃等同誌,使用的教材有毛主席的《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對於毛主席的著作我當時雖然不能深刻理解,但這些基本理論知識,對於我後來成長為一個共產黨員,無疑具有重要作用。大概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學習就結業了。分配工作時,跟我談話的是王群生同誌。他看我個頭不高,年齡又小,擔心我勝任不了農村工作,於是在分配表上寫道:“建議分配到銀行作練習生。”10月份,我和何澎福、張任湘被分回安仁,接待我們的是縣委秘書老孟同誌,他並沒有考慮王群生的建議,將我們三個人都分配到了一區。我很愉快地服從分配,因為我並不喜歡在銀行坐機關。現在想起來,如果我當時真的分到銀行工作,前途也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了。

一區的機關就設在縣城。區委書記杜殿魁,區長李政棟,都是山西人。他們離鄉背井,隨大軍南下,來到新解放區開辟工作。老杜二十六歲,辦事沉著,脾氣很好,對待新幹部,總是循循善誘,耐心指點。李區長年紀大些,也不過三十多歲。他在戰爭中負過傷,為人心直口快,工作潑辣,批評起人來,不留情麵。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沒有半點官架子。縣委書記榮成和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精明果斷,原則性強。記得1951年在一個鄉裏搞土改試點時,農會的幾個人擅自把本區的一個幹部抓起來押在農會裏,這個幹部的父親是個地主,他本人雖未直接參加過剝削,但多少有點少爺架子,為有的農民所不滿。這件事使工作組的同誌很感棘手。一天,榮成和來鄉裏檢查工作,得知這個情況後,就要求工作組對農民進行說服教育,立即釋放這位幹部。不久,為了便於工作,又把這位幹部調到另外一個縣去了。

從1952年秋我離開安仁之後,就再也沒有見到榮成和、李政棟這些老同誌了,而他們的音容笑貌,我至今記憶猶新;他們對我的培養教育,更是終生難忘。

農村工作是很辛苦的。平常很少有人呆在縣城的機關裏,無論是區長還是書記(那時叫政委),大家都深入到第一線,搞秋征,搞減租反霸,搞土地改革。一年到頭,風風雨雨,難得有休息的時候。同誌們的精力、興趣,都集中在工作上。上下級的關係,同誌之間的關係,都很融洽和諧,互相間充滿信任和理解。生活上更是互相體貼、關心。有一年的春節前夕,全區幹部都集中到縣城整訓,我的左腳背由於擦槍時被滾熱的凡士林燙傷,行動不便,謝懋聰同誌從十幾裏外的縣城騎來了一匹高頭大馬,親手把我扶上馬背,他自己在前麵牽著,我們一同回到了區政府。解放初期,農村幹部實行供給製,我個子小,公家發的幹部服往往長過膝蓋,區委委員謝慶祥拿出自己僅有的幾尺青布,硬是拉著我到裁縫店做了一件合體的上衣。老謝同誌是河北內丘人,土改結束前被保送到長沙上了工農速成中學,後來的情況如何,我就不知道了。這幾年,還和我有點聯係的是杜殿魁、蕭玉蘭同誌。1984年秋,他們夫婦從山西探親返回湖南時,特意取道北京,來寒舍探訪。遺憾的是當時我正在牡丹江講學,竟然失去良機,未能聚首。他們給我留下了一封長信。信中生動地敘述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的故鄉欣欣向榮的大好形勢。作為遠方的遊子,我堅信,永樂江的明天將會更美好!

(原載1987年9月12日《湖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