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也叫“文房四士”,為筆、墨、紙、硯的統稱。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器上,已有毛筆畫的花紋。其後,殷代甲骨、春秋絹本上都有筆寫的文字。戰國毛筆更有實物出土,而且製筆方法不斷出新,由用墨的實心筆發展到無心的散毫筆,含墨多了,更好用,可寫更多的字。常用的筆有軟硬兩種,古代以“兔毫”、“狼毫”為正宗,自清嘉慶、道光年以來,羊毫軟筆大行,筆的質量關鍵在筆毫,筆毫具備“尖、齊、圓、健”四個條件的才算好筆。墨的起源於不晚於殷商時代。古人磨木炭當墨,其後用石墨,又漸加入膠質。到唐代,墨色皆極黝黑,製品也很出色。好墨的標準,一般為“煙細、膠輕、色黑”。紙的製造,傳說始於東漢蔡倫。其實,早在西漢初年毛筆端石雙龍硯,已有幡紙代替竹簡、縑帛在使用。隻是到了東漢,造紙技術進一步改進,紙的質量更高。文房四寶筆筒其後,精益求精,品種繁多,但分類不外乎熟紙、生紙、半熟紙三種,寫字作畫各有所宜,就一般而論,熟紙、半熟紙總比生紙好用。硯最初出現的年代也難確定,古代沒有石硯,用蚌殼用硯。漢代有陶硯,也出現了石硯。其後,又不斷發展。久負盛名的是歙硯和端觀。歙硯出自安徽,端硯出自廣東,都有很多名目。其實,好硯不隻出於這兩地,還有許多地方出產。所以,選硯不必拘泥於名牌,以方形稍大、質料堅細、凹深藏墨、有蓋防塵者為好。
“文房四寶”以筆領首,因為毛筆曾經是千百年來每一個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中國書法與繪畫藝術賴以創作的最重要的工具。
中國製作毛筆的曆史非常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毛筆使用的痕跡——在出土的陶器上,可以看到6000年前毛筆描繪的圖案。現在已發現的最早毛筆實物,是戰國時代的楚筆。早先的筆,以木為杆,以獸毛為筆頭,筆頭中心有棗核狀的小木心;筆頭和筆杆是可分離的,筆尖磨損,可以拆線卸換。筆後來,製筆技術改進了,去掉了中間的木核,才形成今天這樣的筆頭,筆杆也相應地固定下來。毛筆筆杆通常以竹為之,王侯之家為炫耀財富,往往以名貴木材,或象牙玉石,鑲金嵌玉,一枝筆往往價值連城。由於製筆講究選毫和製作工藝,曆史上製筆的名家往往集中在幾個地方,甚至幾大家。傳說秦代大將蒙恬是製筆能手,秦始皇封諸管城,累拜中書,故毛筆又有“管城子”、“中書君”等稱呼。漢代著名書法家張伯英,亦是製筆高手。相傳魏晉時代有的書法家非伯英筆、伯臣紙、韋誕墨不書,足見時人推重。唐宋時期是製筆業的繁榮時代,當時全國製筆中心在安徽宣城。明清以後,浙江湖州筆繼之崛起,“湖筆”被認為是筆中上品,蜚聲海內外。
毛筆的種類有很多。根據大小,可分為小楷、中楷、大楷、條幅、鬥筆、楂筆、抓筆等;根據筆毫質地,可分為硬毫、軟毫與兼毫。硬毫指用質地較挺健、彈性較好的獸毛製成的筆,有狼毫、石獾、鼠須、豬鬃等;軟毫有羊毫、雞毫等;軟硬混合型的兼毫,有七紫三羊、大白雲等,中柱以硬毫為之,副以軟毫,這樣性兼二能,初學書畫者用之,易為得心應手——因為硬毫筆彈性大,不易控製,書畫線條易刻削瘦澀;純羊毫則彈性小,一按即倒,沒有一定功力亦難駕馭,隻有兼有軟硬特性的中性筆,方能揮運得力。
毛筆的結構,以中毫為柱,四周為副;副毫中又以健者為心,柔者為被;中柱主力,副毫主腴。筆毫從各種獸皮中采選,一支好筆,往往從上百乃至上千張毛皮中擇選精料,所以古諺有“千萬毛中選一毫,紫毫之價貴如金”的說法。筆工製筆與書家選筆,以“尖、齊、圓、健”為四德。“尖”與“齊”,就是古代筆偈所稱:“心柱硬,覆毛薄,尖似錐,齊似鑿。”筆尖聚則似錐,化開平鋪,則齊平似鑿,說明中心柱毫齊整;“圓”指筆尖體圓,以柱為中心,四周副毫厚薄停勻,四方力全,這樣揮運才左右得力,不致偏缺;“健”指毫的質地挺直,富有彈力。一支好的毛筆,能使書畫家如虎添翼,創造出優美的線條和富有藝術意味的墨像。因此古來書畫家及侵染翰墨的文人墨客,都好收藏名筆;書畫愛好者也喜選用佳者,否則鈍刀斬牛,就難以領略中國書畫藝術的奧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