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接到江子來電同意寫萍鄉儺,我即著手下鄉全麵調查和寫作,盡管寫作圈子裏的人都說儺是鄉村文化中最難寫的,但為了萍鄉儺文化的第一部散文即將問世,我高興的攬下這本書。
滿以為我這個萍鄉通對身邊的萍鄉儺早已熟悉,然而,下鄉走訪兩星期後發現自己錯了,萍鄉儺文化博大精深,好些民間儺的文化內容並未深挖,甚至尚未觸及,眾多隱藏於村莊民眾之間中的儺神廟盼望有人去發現和發掘。好幾個廟的老人們緊緊握著我的手說:上麵終於派你下來了,再不來,好多事會跟著我們埋進黃土永世不返了。鄉村裏實有的半數以上的儺神廟,不要說市、縣(區)各部門沒名沒檔沒人知曉,就是鄉鎮的幹部們也沒幾人知道他的管轄區內有多少個儺廟?在什麼地點?於是我隻得不找鄉、鎮,而是—篙子直插村莊,下到村子問民眾,憑線索自己到一個個村庒裏去尋覓。這一下花去了五個多月時間,幸虧效果不錯,終於已經尋找到並采訪了80多處儺神廟,尚有10餘處因修路受阻等原因待春節後再前往調查。
作為一本文化散文,有朋友勸我不要太較真,按萍鄉俗話說“跟著和尚拜塔”就行。但更多的儺文化有關人士,尤其是中國儺文化傳承保護基地王付平先生,支持我一切以萍鄉民間儺的實際調查為根本,實事求是、去偽存真,全麵反映萍鄉儺文化實況的觀點。8月與回萍探親的著名作家,《中國農民調查》作者陳桂棣、吳春桃夫妻交流萍鄉儺寫作,陳先生在最後握著我的手語重心長說:“多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實事求是的寫,才是鄉土作家的本色”。
我尊重了大多數人的支持,因為這也是—個作家的本色和擔當,作為一種民族古文化,作家的態度隻能實事求實,不必遮遮掩掩,更不能以假亂真。
江西省文聯、作協《走向田野》文化散文叢書工程給了萍鄉儺文化展示的好平台,尤其是本書的寫作讓眾多的萍鄉儺文化內容第一次浮出水麵,萍鄉的儺文化是一座遠勝於萍鄉煤的富礦,不但曆史悠久,頗具特色,更因為它的傳承之真實和力度。因時間和篇幅有限,本書隻適及儺廟的四分之—,古儺麵具及儺麵具雕刻的傳承尚未深掘,但在完成這本書的同時也構成了全麵揭示萍鄉儺文化的下兩部創作計劃。
《走向田野》叢書工程的寫作,讓我認識到自己對家鄉文化尚有眾多的未知數,給我最大的啟示是寫鄉村文化不能僅僅依賴自己生活、工作在鄉村的老經驗,更不能完全相信已往的材料和摘錄。隻有在自己鄉村生活的基礎上再沉下去,做不帶任何觀點、色彩的謙虛請教,尤其是向那些年齡在七十以上,見多識廣,已在暮年中回憶總結過一生的老人們請教,在多方調查、對照、分析中去偽存真,才能發掘出過去的實事求是的文化真品。
在調查和成書過程中,得到了多位熱心萍鄉儺的學者、領導、研究人員和朋友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有鄧斌、曾清生、肖麥青、胡冬青、王付平、袁新忠、赫東軍、習嘉裕、危遠輝、陽國政、吳鶴雲、邱忠華、袁之亮、周合明、胡勝梅、陳六如、姚山、蘇鎮南、譚有明、胡建新、張學萍、李修明、李德龍、蘇成全等先生。為反映萍鄉儺的真實狀況,文中引用了鄧斌、朱建芳、彭堅、袁之亮、李汝啟、林冬媛、龍成全、黃乃曙、賴貽柳等先生的有關儺資料、詩文、典故。為趕時間下鄉五個月未回家住上一晚,得到妻子乃至全家的支持和諒解,女兒瓊穗曾多次陪同下鄉調查並參與改稿。一並深表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