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穿越時空的村莊記憶
那些虔誠的人們在等待我們走進他們那近似神話般的民間古儺去探索,走進神秘的儺神居所去發現。
一、“十裏一儺神”並非傳說
聞著淡淡的檀木香火味,踏著古代文明傳承的簡單三拍子、四拍子的鑼鼓聲,我走進—片片村莊,在檀木香火的引導下尋找那一座座古老而神奇的儺神廟。
香樟,古廟,是美麗富饒的萍鄉農村兩個不可缺的象征。藉以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自古至今一直相信這二者缺一不可,缺了就不像個有模有樣的村子;缺了就少了幽靜典雅古色古香的味道,缺了就沒了村子的靈魂和主心骨,缺了就不會是個能發財、發子孫、出人才的風水寶地。
有村必有樟:每個村子每個大屋場,必有—株或多株立如華蓋、粗壯遒勁、鬱鬱蒼蒼的為村民們遮天蔽日,保風水,護水土,默默奉獻一生的大香樟樹。我的老家硤石村,20世紀50年代初是個五六百人的小村莊,也有十多株大香樟,尤以肖家屋場那株千年老樟為冠,讀小學三年級時我們班去老香樟樹下玩,上去12個學生手牽手才把大香樟抱上一圈,老師說它罩著的土地不少扵十畝。
有村必有廟:儺神廟、福主廟、土地廟、龍王廟、觀音寺、……從前的村子裏,有多的令你咋舌的廟宇寺院;有令你想象不到的眾多的民間神;有令你備感神秘的民間信仰文化。
在這些信仰中,道教創立於東漢;佛教從西漢末東漢初開始正式傳入中國,至於福主、二王、牛王、關公、包公等眾多的民間信仰神,被民間立為神的時間更在後了。
這其中唯有儺,它源自於遠古,起源於遠古的驅鬼逐疫儀式。盛行於西周,據史書記載,3000年前的周代,宮廷隆重舉行“國儺”,為壯軍威,全國上下吼聲震天。2500多年前的春秋期間,鄉間早已盛行“鄉人儺”,《論語·鄉黨》有“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之句,譯成現代文的意思是“孔子聽到大門外鄉民的鼓樂聲,知是‘鄉人儺’即到,速換上朝服,拱手站在門前大堂東麵的石階上,迎接‘鄉人儺’到來”。
儺廟多是萍鄉儺文化的特色。明清時期的萍鄉,儺廟遍布,素有“五裏一將軍,十裏一儺神”之說。有趣的是,佛教稱寺、庵,道教稱廟、觀。儺卻不理那一套,它的冠名很雜,萍鄉的儺神住所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稱廟,如儺神廟、將軍廟等,這是萍鄉儺命名的主流;一類稱祠,如遵宣一祠、二祠、三祠等;一類稱庵,如德化庵、福崇庵、福回庵等。
在明清時期,“民間儺”信仰風俗達到了頂峰,清朝期間萍鄉境內共建大小儺神廟近200座。雖然破四舊僥幸遺存的古儺廟僅剩下20餘座,經1984年以來的重建修複,現有儺神廟已達90餘座。
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數據。萍鄉市現有三縣二區,儺神廟分布卻很不均勻,如蓮花縣到目前尚未找到一座以儺命名的廟,好些群眾甚至不曉得儺是什麼。這其中奧妙在蓮花縣從前屬吉安地區管轄,1984年才劃屬萍鄉,其民風民俗與吉安相近,尤其表現在儺民俗上,沒有經過明清時期萍鄉儺大發展的機遇,在其境內找不到儺神廟也就不足為奇了。
湘東區有10個鄉、鎮,我這次去了8個。據說此8個鄉、鎮範圍內在清末民初原有儺神廟60餘座,我見到已經重修,恢複香火的儺神廟現有36座。湘東區麵積僅853.4平方公裏,不用從前的60餘座計算,僅用當前的36座計,也已在“五裏一將軍,十裏一儺神”的範疇之內了,可見萍鄉儺從前的“五裏一將軍,十裏一儺神”之說並非空穴來風。
我前後10次去蘆溪縣南坑鎮下村莊調查,得知南坑範圍內在清末民初原有儺神廟20座,見到已重建並恢複香火的有15座。從鄉鎮現有儺神廟數量看,南坑鎮暫占全市第一,估計也是目前全國的第一。南坑鎮是個半山半丘陵區,麵積113平方公裏,耕地麵積僅25500畝,人口也隻有4萬,就按南坑鎮現有儺神廟15座計算,也就是“五裏一儺廟”了。
萍鄉儺有獨特的文化特色。首先是萍鄉儺神廟不上山:儺神廟,藏匿在村莊之中。儺神不姓佛,也不姓道,而單姓儺。它不像佛教和道教,佛教那聞名國內外的楊歧普通寺建在深山老林裏,三國時期葛玄在萍鄉武功山修道,把頂庵、中庵和腳庵全建在高山密林之中。儺神不去那些偏遠寂靜的山林,它紮根於民眾,是鄉民的朋友和保護神,在村莊之中與鄉民比鄰而居,與村子裏一代又一代的鄉民們,永遠保持著親切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深厚感情。
再是它的完整性:完整性是從前萍鄉人做事的風格,好勝心強的萍鄉人做什麼事都要求完整、完美。表現在農業方麵突出的有:犁田耙田要三犁四耙,做到田平如鏡;插秧要橫直交叉劃架子,秧苗要插在劃好的十字中心,我去過南方除台灣外的所有省份考察過水稻,還隻見到萍鄉這麼執著;表現在食品方麵最突出的是花果,花果也是果脯中的一類,原料是柚子皮、羅卜、蓮藕等,要求完整、完美的萍鄉人獨具匠心將其雕成各種優美形狀的花果,成為全國一絕。而在住房方麵,從前的萍鄉農村,建棟房屋必須還另配有炊屋、火爐屋、廁屋、豬欄屋、雞舍鴨舍屋、放農具雜物的雜間屋、養牛的牛欄屋。
萍鄉人也將追求完整、完美表現在對儺的信仰上,信仰儺神即必須讓神有個固定住所而花錢建座廟,有了廟還得有正殿、廂房、雨亭、戲台、酒樓、辦公房、倉庫、炊房、廁間,雜屋,守廟人住房,守廟人解決生活的廟田。總之是一應俱全。從前的儺神廟是這樣,現在的儺神廟仍傳承了這個特色,其建築可謂宏偉壯觀。
萍鄉儺廟還具有它特有的建築風格:類似萍鄉明清時期的民房,屬四棟三間或四棟三間的改進型。大部分儺廟皆為帶“風火牆”的“硬山式”建築。廟正殿多為攢尖式,攢尖式屋頂內有六至八角中頂大園屋衝頂。廟牆多為五嶽朝天式,廟正殿的大門正對戲台,酒樓建左右兩邊,將廟殿、側間、戲台、酒樓連成一體。內殿正中設拜壇、香案、儺神壇(俗稱“洞”、也稱神龕),壇上供奉儺麵具或儺神神像。
中國儺遍布各省,贛儺在江西各地更是不少,比較而言,為什麼萍鄉儺會獨占鼇頭,竟然隱藏這麼多儺神廟,這次調查發現的廟越多,我惱子裏困惑越增。
萍鄉儺在飽經滄桑的曆史長河中幾經劫難仍傳承得如此完整,如此豐富,的確令人深思。這其中奧妙,除了萍鄉儺曆史悠久,閩、粵客家的遷入促進了儺的發展,明、清時期曾受到過朝廷和多屆縣令重視等表層原因外,更深層次的原因應該有兩個:
萍鄉這塊吳頭楚尾、吳楚咽喉、湘贛通衢之地,幾千年來形成了地區特有的民風民俗和地方信仰俗成,造就了萍鄉人對儺堅信而固執的信仰,其中儺的驅邪逐災,儺藥方治病曾被認為是保民清吉安泰的重要手段,而博得了千年來的祟拜和信賴。從唐宋、明清時期為儺遍地建廟;統一崇奉三元唐葛周為主神等與各地不同之處。以及從1985到現在的短短30年竟然恢複儺廟90餘座,儺舞隊20多支的儺信仰發展速度可看出端倪。
再是豐富的礦產和繁榮的地方經濟促進了萍鄉民間儺的發展。鐵、銅、鉛、石灰石、滑石等礦藏在千年前已有開采並冶煉;豐富的煤炭資源在漢代已廣泛開采使用並自古至今始終處於江南領先地位;遍山遍嶺的毛竹保證了造紙業從元代開始的蓬勃發展;豐富的瓷土、陶土資源使瓷業在南宋時已大量生產直至今日仍為拳頭產業;花炮行業自南宋開始生產並迅速發展,直至當前仍為部分縣的龍頭。萍鄉當時的這些礦業的開采、冶煉,以及花炮、造紙行業的大量生產,用現在的話來說,幾乎全是安全方麵的高危行業,礦難和火災等引起人員傷亡的事件常有發生,在科學不發達的狀況下,人們把礦難、火災等死亡歸於邪魔鬼魅作崇,而寄希望儺神驅鬼逐邪帶來平安。清朝和民國期間,各地儺班常受邀請前往安源、高坑、南坑、下埠、桐木、上栗等地的幾十個工礦區跳儺驅鬼逐邪。儺信仰給予了企業主的信心,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儺廟的建設、修複和儺麵具的雕繡所需要的資金首先來自當地各祠會、工商企業或富家投資,企業的成功和發展同時也大大促進了儺的發展。可以說,萍鄉儺廟的興旺,與萍鄉民間經濟的發展有著相輔相成、相映生輝的關係。
萍鄉儺文化號稱有三寶,即儺廟、儺麵具、儺舞。儺廟是儺文化的基地和基礎。按儺信士的說法:儺廟是儺神的家,是儺神與信士共同的聚合之地和心靈交流之地。
還是走進青煙嫋嫋、檀香悠悠的儺神廟去傾聽震蕩山村的鍾聲吧,那些虔誠的人們,在等待我們走進他們那近似神話般的民間古儺去探索,走進神秘的儺神居所去發現。不過萍鄉儺廟太多了,我僅選擇了23座各具典型的儺廟與你一起去探索欣賞。逛完了廟再去欣賞神奇的儺麵具和被稱為“舞蹈活化石”的儺舞等眾多儺文化元素。
二、古儺文化的大手筆
收住腳步靜靜端詳,這裏是五百裏羅宵山脈北端山腳下的一個山水畫卷般的美麗村莊:東有號稱“雲中草原”的武功山和風景優美的明月湖;南鄰四季如春的高步嶺和城裏人向往的未遭汙染清澈見底的鍋底潭風景區;西有仙家之地三山天星山和樓閣壯觀、遊人交幟之婆婆岩古寺;近看北,橫前而流的南坑河如一條白練自東向西日夜歡歌,下遊400米處有一座清代四拱石橋,上遊400米處有一座清代南坑五拱石橋,兩座古拱橋似左右兩排衛隊為儺神廟上下站崗。早聽說車湘是南坑的中心,是一塊水肥地美之地,按萍鄉人的俗稱,是一塊“扣肉麵子”。今日才知“扣肉麵子”之稱名實相符。
立在儺神廟前欣賞美麗如畫的車湘風景,心裏不由得暗自讚歎古代的先人對儺的尊崇和對風水的追求與執著,把儺神廟建在了一塊難求的風水寶地上。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這裏既談不上風景如畫,也並不叫車湘,初來的先人看見這裏一望無際的蘆茅,即把它稱為蘆茅洲。那一年,吉州(現為吉安)車水橋的黎元君從這裏路過,見路邊有一塊大石,坐下來休憩。多次在這兒往返皆是荒涼的感覺,今日望著眼前蘆茅一片青綠,才覺察到這兒很美,是塊風水寶地。想起黎家在幾百年前由山西晉陽遷到江西吉州,到現在人丁興旺,父母年紀漸老,兄弟們相繼長大娶親生育兒女,家裏住房已不夠,田地收入也漸漸不足全家吃喝,父母正考慮兄弟分家,我作為老大何不帶個頭離開吉安來到這裏建房墾地,自立家業,兄弟們在車水橋也多了—份家業田地。
唐天佑元年(903),征得父母兄弟同意,黎元君領著妻子兒女—行來到蘆茅洲落戶,蓋了三間茅屋,開墾了—片良田。因水足地肥,當年即取得了豐收。人心裏有了成就感,就會飲水思源,想起即近年邁的雙親,想到自己由吉安車水橋而來,現所居之地係湘水之源,故取車水橋之“車”為先,湘水之“湘”為後,而取名“車湘”。意黎姓來自於吉州車水橋,紮根於湘水之源,但世代不忘車水橋父母祖先之恩。車湘之名從此取代蘆茅州傳千年至現在。
唐天佑三年(906),黎元君已有了存餘,為求神保佑,免除天災病患,他與住在不遠的李姓鄰居李公商議兩姓合夥共建廟宇,經反複選擇,在後山的一避風雨的小山衝(後取名院背衝)設立了一座小觀音庵。
後晉開運三年(946),黎元君病故,病危時要兒子有增把鄰居好友李公叫到床前商議,說昨晚夢見儺神,我們黎、李兩姓要想在車湘永遠立足,必須請儺神、立儺廟,才能永保兩姓平安、和諧。
後漢幹佑一年(948),黎有增為完成父願,與李家叔一道請回儺神,在院背衝觀音庵內設儺神大帝神位,車湘儺神從此問世。黎、李兩姓崇拜儺神和觀音,每日香火不斷,從黎氏族譜可看出,車湘黎氏從此人丁興旺,讀書當官者也漸有出現。
北宋元符三年(1100),在長沙任都尉的黎元君第十一代孫清公奉命領兵來萍鄉治亂,其兒黎頖芹也隨父回萍鄉車湘老家,黎清公軍紀嚴肅,整治有方,半年後終於平亂,隻因勞累過度,不幸猝死於任上。兒子黎頖芹回長沙接全家回車湘居住。
北宋宣和七年(1125)夏初的一個晚上,雷鳴電閃、狂風怒號、暴雨如注。頖芹起來站在窗邊關注著屋外的風雨,一個閃電從空中劈至窗外坪中,閃光中有—金光閃閃的人頭落在坪中的竹叉上。頖芹大吃一驚,忙將家人叫起來觀看。待雨小走近一看,竟是一隻猙獰的鬼麵殼子,形似軍中的小鬼麵具。
鄰居們被小孩嚇得尖叫的聲音吵醒,人們陸續出來觀看,有人點起了火把走上前。頖芹跟隨父親從軍多年,跳過“宮廷儺”和“軍儺”,心中有數,跪下作三個揖,說一句“冒犯大仙了”,站起來取下鬼麵殼子,原來真是一尊銅質的小鬼儺麵具。
上午,黎、李兩姓的族人們不請自來,大家議淪紛紛,認為這是神靈的旨意,儺神認為院背衝觀音庵太小太偏,要在小鬼儺麵具現身的地方立儺神廟。黎頖芹雖知自家房子是塊風水寶地,為了儺神同意捐出建廟。於是決定院背衝的庵子不動,將庵內儺神遷至黎頖芹門前大坪,即現在儺神廟的廟後。說幹就幹,由黎頖芹,李昌錦等人為頭首,組織黎、李兩姓人力築土牆、砍樹搭架、蓋茅草,兩個月建成了約140平方米的茅屋為儺神廟,將院背衝內原儺神大帝神位和這次的小鬼銅麵具移放至新廟此供奉,從此天天焚香禮拜,不敢有絲毫怠慢。不久又請處士增雕了一堂儺神麵具,成立了黎氏儺班(因李氏人口一直較少,踩儺隊員以黎姓為主,故稱黎氏儺班),黎頖芹成了首屆班主,傳授儺儀、儺醮和跳儺神。自此,前來朝拜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廟內香火漸漸走向旺盛。
宋朝時期的南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南坑的“瓷泥”在唐末被發現,南坑人在瓦子垇、易家嶺、鳳月坡等地建了眾多的陶瓷窯燒製瓷器,因窯在高,人們生活和種田的地方在低,這村子故被人們取名為窯下,這名字也古得有一千餘年了。據民間傳說,宋朝時期的一年,五月份—場大雨,山洪暴發,山體滑坡,鳳月坡的官窯被埋。因擔心無法如期交清皇上供品會殺頭,窯工集體出逃,隱姓埋名去了景德鎮辦窯廠。而今的窯下早已不燒瓷器,隻剩下一座座古窯遺址和那些零零星星的千年古窯故事,還有那句流傳永遠的諺語:“先有窯下,後有窯州”。
窯下瓷器當時帶動了南坑乃至當時萍鄉的經濟,臨近窯下的車湘更不用說了,黎、李兩姓發了,兩姓氏已成為大戶人家。
車湘儺神廟經多次修建,到清朝己形成較大規模,雍正八年(1730),黎、李兩姓氏以祠費重修擴建,民國二十年(1930)又擴建加高為四棟三間的“昌”字形廟宇,進入20世紀50年代,儺受到毀滅性衝擊,古儺神廟因被辟為集體倉庫而幸存。
20世紀50年代初,黎姓仍占車湘村人口的百分之九十,村幹部也以李、黎二姓為主,儺班的儺舞隊員百分之九十姓黎,也全是貧下中農,儺神廟雖受衝擊,但與其它儺廟比較,損失算較小。1984年廟宇整修,恢複了古門聯:“車輪滾滾徽世態推轉這古往今來隻贏得九州萬國挨儺舞,湘水悠悠分支派奔向那天涯海角洗滌出千奇百秀競神州。”此聯為藏頭聯,頗具特色。儺聯是萍鄉儺神廟的一大文化特色,有廟即有儺聯,車湘儺神廟現有儺聯居萍鄉第一,超過了十幅。
1986年雕繡儺麵具整堂,添置儺舞道具、服裝一批,恢複了儺班和踩儺。自此南坑儺得到全麵恢複。到1988年又再次整修,基本上保持了百年前的儺神廟原貌。1998年7月再次整修建成琉璃瓦,瓷條飾牆的磚混結構建築,增設焚香亭、戲台、廚房、儺舞表演場等,形成了演練、觀賞、議事為一體的綜合格局。
調查中,我多次聽見老人們說起車湘儺的傳說,挑了幾件記錄下來。
傳說之一:
事情發生在1927年,車湘儺神廟兩個儺麵具被盜,其賊拿著儺麵具在長豐鄉滸嶺村借儺神的威嚴敲詐當地百姓,儺神哪能容忍此等惡劣行徑發生,夜裏托夢於車湘儺神廟老廟首黎羽林,說他在滸嶺被賊利用做壞事,要廟裏去人接他回廟。第二天早上,車湘儺神廟派人前往滸嶺尋找,果真找到了被盜走的儺麵具,那賊人見廟裏來人,丟了菩薩沒命地逃走了,儺麵具被安全接回。
傳說之二:
廟邊有一口水井,是黎元君剛落住此地發現開挖的泉水井,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出水量很大,且四季不斷,一直能夠供當地人的飲用。自儺廟遭到破壞,菩薩遭損毀後,井水竟然自然消失,周圍居民無奈,隻好去河裏挑水飲用。1972年,黎傳友從雙鳳村找回當時僅存的一個儺麵具安放回廟內供奉,說來奇怪,井水立即汩汩湧出,從此不管是幹旱時節還是雨水旺季,一直都能保持滿井清澈的水。廟內香火也隨之旺盛,常有不少人來求水和挑水飲用,特別是誰家牲口有病或不進食,挑水回去讓牲口喝了,便萬事大吉,“仙水井”的故事也就愈傳愈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