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把握機會,(1 / 3)

第十一章把握機會,

不讓靈感悄悄流逝機會到來時,如果你麻木不仁就會和它失之交臂。被動等待或守株待兔,根本是浪費時間、錯失良機的舉動,而這亦無異於把自己的命運交付給未可知的外力來決定。機會的流失在反複考慮之間,所以,機會來時,你便應打開大門迎接,以免稍有遲疑使你喪失即將到手的機會。

一、機會是命運的路標

機會在命運中顯現,命運因為機會而改變,它們的關係比愛情關係更難測,但把握住的人卻會成為命運的龐兒。

從古至今,有無數的人相信命運是一種神化的存在,它高高在上,獨立於人的控製之外,主宰著人間的一切。因此,對命運最好是采取卑怯態度,聽天由命。連皇帝也來個“奉天承命”。盡管是讓百姓軟弱化的一種有效手段,可是許多皇帝自己也是命運論者。人界至尊的皇帝尚且如此,百姓們當然更是要乖乖受命了。

所以如果在人生中遭受某種不幸或挫折,就會認為是“命運不佳”或“命中注定”。有了這麼一種消極的被動人生觀,可以想象這種人根本不會看得見機會的存在。對他們來說,再壞的命運都是天注定的,個人的努力掙紮是抵不過命運的。他們被命運壓得抬不起頭來,也就看不到眼前的機會了。

當然也有不相信“命中注定”這種觀點的人,他們認為道路是人走出來的,什麼事物發展變化不會歸於同一種結果。如果你是這種觀點的擁護派,祝賀你,你屬於可以睜眼看機會的人之一了。

誠然,命運是存在的。可它並不是由天注定的,而是由你本人及周圍環境等因素綜合產生的。過去的命運是凝固的,未來的命運是未知的,一切都要看你自己的掌握了。

古希臘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伊壁鳩魯有一段精彩的話,精辟地闡明了所謂命運的本質問題。他認為我們擁有決定事物的主要力量,他把一些事物歸因於必然,一些事物歸因於機遇,一些事物歸因於我們自己。

所謂必然,如社會環境、家庭情況、經濟條件、生活閱曆、學習環境、工作性質等等,這種必然對每個人的事業成敗的影響極為重要。同樣,偶然的機會對每個人事業的成敗也有相當大的影響。但起決定力量的還是自己。你是自己命運的擁有者,隻要你認清必然,又抓住偶然,命運會屈服於你的腳下。

被人譽為“樂聖” 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一生遭到的苦難折磨數也數不清。他貧困,幾乎要行乞;他失戀,簡直快要自殺;他耳聾,對他寄托於音樂事業是最大的打擊。在一般人眼中,貝多芬的人生何談機會之有。可貝多芬就是個超越於自己命運的強者,他宣言“我要向命運挑戰”,於是就是在他耳聾之後也能譜出《第九交響曲》這種不朽名作。也正如他給一位公爵的信中所說:“公爵,你之所以成為公爵,隻是由於偶然的出身,而我成為現在的貝多芬,全靠自己。”

挫折是人人都會有的。受到挫折後,一味地埋怨時運是毫無意義的。你必須冷靜的分析尋找原因所在並克服它。挫折隻是命運的附帶品,它絕不能決定命運。可是同樣的挫折在不同的人身上會有不同的結果。對於命運論者,挫折隻需一擊便可打倒這種人;而對於相信命運由自己創造的人來說;挫折隻會激起他更大的鬥誌。他會檢討失敗,重新上路,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艱難玉成”。

可見,挫折可以讓人一墮到底也能讓人一飛衝天,全在於你對命運的心態。

著名的青年數學家張廣厚,在初中時曾經數學不及格。這一重重的打擊反讓他立誌學好數學。在經過艱苦的奮鬥後,張廣厚考進了北大數學係。可在入學後,麵對眾多的優秀學子,張廣厚苦修得來的數學知識顯得不夠,在開學測試中排在很後麵。但張廣厚還是不氣餒,他相信自己的努力終有回報,終於以出色的成績修完了數學係全部課程,並進入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後來有了許多數學方麵的貢獻與成績。

張廣厚為什麼能從一個“命運不佳”者成為一個著名數學家呢?因為他有正確的命運觀,他始終相信命運在自己手中,挫折隻是暫時的,隻要你朝著目標不懈奮鬥,達到目標不過是遲早的事。

成功的途徑並非一條,不能有一次碰見困難便說命運殘酷。“條條道路通羅馬”,你不能克服這條路上的困難,完全可以走其它路。就像考不上大學的學生,你能說他們已經沒有前途了嗎?連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都是兩次都沒有考上大學的落榜者,但他卻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他開創的“相對論”理論連大學教授都沒幾個能看得懂。

當然,有一些不幸的“命運”也是客觀存在的。例如人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時代、家庭等等。身處落後地區、貧困家庭,起點是很低的,要想追上別人也很困難。但是機會是無處不在的,它並不是一個嫌貧愛富的人,隻要你懂得去觀察,再差的情況下也總是有機會存在的。

所有有成就的人都是命運的強者,但他們並不是都站在良好的起點上出發的。要想舉出從逆境中掙紮出頭的成功人士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他們為什麼能抓住成功的機會呢?就因為他們明白命運並不是不可戰勝的。命運與機會就像是雙生兒。一個人的命運不是一條直線到底的大道,而是有著無數的支路,通往有喜有悲的結果。機會就像是路標,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能夠懂得自己掌握命運的人,就能夠看見這些路標,選擇自己想去的方向。而不敢挑戰命運的人,就看不見任何路標,他們隻會順著自然變化走下去,過著完全被動的人生。

所以,想看見機會的人。要做到的第一步便是端正自己的人生態度,弄明白命運與機會的關係。隻有明白了命運的多樣性,才會懂得自己原來有選擇命運走向的權力。而這種命運的多樣性,正是由偶然的機會造成的。有了機會的存在,才會開辟出不同的人生道路。相信命運有著必然走向的人,是不懂得去發現偶然的機會的。不改變這種想法,機會永遠也不會垂青於你。

命運中充滿了機會,而機會中又包含了不同的命運。一個機會便能改變看似必然的命運走向。

二、抓住機會需要敏銳的觀察力

人想要抓住機會,首先便是要看到和觀察到機會,這是個必要的前提。

機會存在的地方:

機會是科學發現中的妙手偶得;

機會是閃爍在我們周圍發生的小事背後的靈光;

機會是事件中有希望的細節;

機會是他人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中的啟迪;

機會是個人經驗的總結與反思。

芝加哥大學的羅勃·梅南·羅吉斯曾說過:“如果有個檸檬,就做檸檬水。”在眼光銳利的人看來.機會處處都是,隻不過有大有小,他們會看到每件事物背後隱藏的機會。換個眼光短淺的人,如果發現給他的隻有一個檸檬,他就會自暴自棄地說:“我完了,這是命運,我一點機會也沒有。”然後他開始詛咒這個世界,沉湎在自悲自憐之中。他的眼睛永遠望著遠方,隻等有所謂的黃金機會來到麵前,一舉改變差勁的人生。像檸檬這種東西不在考慮之中。聰明人就不同,他們發現每個溜過身邊的小機會,一個檸檬起碼能擠一杯美味的檸檬水,改善一點自己的狀況。

鷹眼與鼠目的區別不僅在眼光的寬廣與短小。鷹眼出色之處還在於它不僅看得遠,而且看得清。想發現機會光是舉目四望是不夠的,機會並不會自動的從暗處跳出來,所以看地仔細認真也是必要的。真正的鷹眼同時具備宏觀與微觀的眼光。這中間有個平衡的問題,即不能太粗枝大葉,也不能拘泥於局部。

由於眼光失之於平衡而喪失機會的人也不少。說西楚霸王項羽是個“鼠目寸光”之輩也許很多人不服,但他實際上就是如此一個人。他縱橫沙場,百戰百勝。可他在攻人鹹陽後卻分封諸侯,放棄到手的天下一統的機會,退守自己的江東一帶。這就是他目光短淺的地方了,他隻會打仗,卻認識不到成就霸業不僅需要軍事力量,也需要政治、經濟上的舉措得當。

項羽的目光短淺還表現在把劉邦封到易守難攻的關中,還有就是鴻門宴不下手殺掉劉邦。這一切都是因為項羽眼光隻能達到戰術的局部而不能達到通觀全局的戰略高度。當項羽垓下一敗,高唱:“時不利兮……”時,他完全沒意識到曾有無數個機會從眼前、從手心溜過,隻可惜他看不見而已。

還有一個故事:

曾有兩名罪犯因重罪被關在監獄中,刑期都是二十年。由於地處沙漠,環境惡劣,兩個人都心情糟糕。但幾年後,兩人的情形發生了變化。其中一個仍過著醒時抱怨,怨完就睡的日子;但另一個人卻通過監獄的圖書館學了許多知識,加上他在沙漠中的實際勞務工作經驗,提出了一套很有水準的整治沙漠的計劃。他看準了服刑的漫長空閑時光,抓住了人生轉變的契機,幹出了自己的事業,結果被減刑十二年釋放。

當後來他作為一個卓有成就的農業專家接受采訪時,他並不隱瞞自己的過去,而且表示那八年是自己人生最充實的一段時光。末了,他對記者說了一番饒有深意的話:“我們兩個人從監獄的窗口望出去,他看見了一片的鬱悶的沙漠;而我卻看見了美麗的星群。”

鼠目是缺乏敏銳洞察力的表現。敏銳性就是指能看見別人看不見之處,獨具慧眼,見微知著,從繁雜的表麵洞察事理的本領。

在人們大腦細胞結構的某處,有一個接收思想振動,一般叫做“預感”的器官。到目前為止,科學界雖然還沒有發達到發現這個第六感覺所在的確切位置,但在這裏,對我們所闡述的問題並不重要。

事實是,人類除了身體的感覺之外,還可以通過其它途徑接受確切的意識。大腦能夠接收感官傳遞進來的所有外部信息,並迅速加以綜合分析,選擇有價值的信息。所謂洞察力敏銳的鷹眼就是能條理明晰的接受分析歸納出有用的信息。而缺乏洞察力的人往往囚禁於習慣的態度、評價、感覺以及由公認的觀點羅織成的“蜘蛛網”式固定化普通思維中。有這種思維定勢的人眼光不可能放到“蜘蛛網”外,也就是說他們很難從思維定勢中突圍而出。一個人喪失了觀察問題的敏銳性,即使處處有生財發達之道,也會漠然視之。

缺乏敏銳洞察力的原因及表現可以歸為以下幾種:

1.不善於捕捉“信息”。抓住機會的一個核心因素是獲得信息。不會捕捉到處都是的信息,不會用心去看去聽,就抓不住對自己有用的有效信息。

2.不懂得如何看見關鍵所在。生活中有許多新事物,別人已經花費許多勞動,但總還“差點什麼”。這種人缺乏敏銳的洞察力。而敏銳性強的人很快會發現到底“差了些什麼”,並加以改進、補充,把新事物創造出來。

3.不懂得取舍。這種人都是一條路走到底。雖然這並不是什麼惡習,但在有時候走走別的路效果會更好。這裏有正、反的例子說明有敏銳性與沒有敏銳性在取舍之間造成的不同結果:

美國的柯達公司大概無人不曉,人人都知道它是世界數一數二的膠卷生產公司。但最初柯達是以照相機起步的。1888年柯達推出了柯達一號相機,從此逐漸發展壯大起來。1963年又研製成功了大眾化自動相機。在其它廠家看來,柯達無疑是有了一個聚寶盆,各自羨慕不已。但柯達公司突然宣布放棄自動相機的專利獨占權,同意其它廠家生產自動相機,而且不要任何專利轉讓費。其它廠家大喜過望,紛紛推出自己的自動相機。

其實,柯達公司尚在人們對它的做法困惑不解時,就已料到世界相機市場必將隨著專利權保護期限的結束而迅速擴大,從而導致兩個結果:一是相機市場競爭空前激烈,生產相機無大利可圖,而“柯達”樹大招風必成眾矢之的,最終可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二是相機市場大發展,必然會帶動下遊產品——膠卷的需求量急劇增多。於是柯達公司敏銳地洞察到了膠卷市場大發展的機會來了,進行了一場“以車換相”的取舍大戰,巧妙地將公司轉型為以膠卷為主要業務的公司。又一次占據了膠卷市場領頭羊的位置。

藍色巨人IBM的大名無人不知。這個公司一向以結構龐大、作風嚴謹古板著稱,而且在早期喜歡排擠弱小或新起步的計算機公司。可是到了70年代,蘋果公司如慧星一般橫掃電腦市場。在一代天才喬布斯的帶領下,蘋果電腦以易懂便學的操作界麵,出色的圖形處理機能,與各銷售商良好的合作關係慢慢在與IBM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了上風。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蘋果電腦被視為個性的體現,天才的結晶。IBM電腦操作複雜,要求繁瑣,毫無個性色彩。喬布斯還被評為《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但在種種巨大的成功與榮譽下,蘋果公司走上了IBM的老路,固守成規,不求上進,獨斷財源,所有蘋果電腦都親自生產,不給業界他人分一口飯吃。這時的IBM看準時機,把本公司的電腦生產無償授權於各計算機生產廠家,讓他們可以免費生產IBM係列的電腦。

一邊是蘋果公司巨額的生產授權費,一邊是免費的IBM生產許可,那些廠家們似乎沒別的選擇。於是IBM係列電腦成了電腦的主流機型。盡管蘋果公司一再公布各種數據對比宣稱蘋果機更勝一籌,可已為時已晚。蘋果公司成了默守成規,看不見市場變化的犧牲品,這就是缺乏洞察力的下場。

三、做好準備迎接機會的來臨

機會到來時,如果你麻木不仁就會和它失之交臂。被動等待或守株待兔,根本是浪費時間。錯失良機的舉動,而這亦無異於把自己的命運交付給未可知的外力來決定。

有人坐等機會,希望好運從天而降。成功者積極準備,一旦機會降臨,便能牢牢地把握。

一位探險家在森林中看見一位老農正坐在樹樁上抽煙鬥,於是他上前打招呼說:“您好,您在這兒幹什麼呢?”

這位老農回答:“有一次我正要砍樹,但就在這時風雨大作,刮倒了許多參天大樹,這省了我不少力氣。”

“您真幸運!”

“您可說對了,還有一次,暴風雨中的閃電把我準備要焚燒的幹草給點著了。”

“真是奇跡!現在您準備做什麼?”

“我正等待發生一場地震把土豆從地裏翻出來。”

如果你失業,不要希望差事會自動上門,不要期待政府、工會打電話請你去上班,或期待把你解聘的公司會請你吃回頭草,天下沒有這麼好的事情。

有位年輕人,想發財想得發瘋。一天,他聽說附近深山裏有位白發老人,若有緣與他相見,則有求必應,肯定不會空手而歸。

於是,那年輕人便連夜收拾行李,趕上山去。

他在那兒苦等了5天,終於見到了那個傳說中的老人,他向老者求賜給他。

老人便告訴他說:“每天清晨,太陽未東升時,你到海邊的沙灘上尋找一粒‘心願石’。其他石頭是冷的,而那顆‘心願石’卻與眾不同,握在手裏,你會感到很溫暖而且會發光。一旦你尋到那顆‘心願石’後,你所祈願的東西就可以實現了!”

每天清晨,那青年人便在海灘上檢視石頭,發覺不溫暖又不發光的,他便丟下海去。日複一日,月複一月,那青年在沙灘上尋找了大半年,卻始終也沒找到溫暖發光的“心願石”。

有一天,他如往常一樣,在沙灘開始撿石頭。一發覺不是“心願石”,他便丟下海去。一粒、二粒、三粒……

突然,“哇”的一聲青年人大哭起來,因為他突然意識到:剛才他習慣性地扔出去的那塊石頭是“溫暖”的。

當機會到來時,如果你麻木不仁就會和它失之交臂。

一位老教授退休後,拜訪偏遠山區的學校,傳授教學與當地老師分享。由於老教授的愛心及和藹可親,使得他到處受到老師及學生的歡迎。

有次當他結束在山區某學校的拜訪行程,而欲趕赴他處時,許多學生依依不舍,老教授也不免為之所動。當下答應學生,下次再來時,隻要他們能將自己的課桌椅收拾整潔,老教授將送給該名學生一份神秘禮物。

在老教授離去後,每到星期三早上,所有學生一定將自己的桌麵收拾於淨,因為星期三是每個月教授例行會前來拜訪的日子,隻是不確定教授會在哪一個星期三來到。

其中有一個學生想法和其他同學不一樣,他一心想得到教授的禮物留作紀念,生怕教授會臨時在星期三以外的日子突然帶著神秘禮物來到,於是他每天早上都將自己的桌椅收拾整齊。

但往往上午收拾妥善的桌麵,到了下午又是一片淩亂,這個學生又擔心教授會在下午來到,於是在下午又收拾了一次。想想又覺得不安,如果教授在一個小時後出現在教室,仍會看到他的桌麵淩亂不堪,便決定每個小時收拾一次。

到最後,他想到,若是教授隨時會到來,仍有可能看到他的桌麵不整潔,終於小學生想清楚了,他必須時刻保持自己桌麵的整潔,隨時歡迎教授的光臨。

老教授雖然尚未帶著神秘禮物出現,但這個小學生已經得到了另一份奇特的禮物。

被動等待或守株待兔,根本是浪費時間、錯失良機的舉動,而這亦無異於把自己的命運交付給未可知的外力來決定。

有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等待一個足以令他成功的機會。而事實上,機會無所不在,重要的在於,當機會出現時,你是否已準備好了。

如故事中小學生給我們的啟示,自己準備妥善,得以迎接機會的到來,是可以循序漸進而學習的。

在過去的歲月中,或許我們一直在等待成功的機會,而耗去了過多的時光,卻等不到機會的出現,從今天起,在等候的同時,我們可以開始做好準備,讓自己保持在最佳狀態,以便機會出現時,你可以緊緊抓住,不讓它溜過。

四、果斷行事,抓住機遇

機會之所以難於把握,就在於它稍縱即逝,當機會來臨之時,猶猶豫豫、優柔寡斷無疑是最致命的毛病,沒有一點果斷的風格,即便是機會接踵而至,也會被自己一一喪失殆盡。

在一百個把握機會失敗的事例中至少有一半以上是因為做事不夠果斷導致的。而要想把握住難得的機會,就要求人們在機會麵前果斷決策、果斷抓牢。

成功者的特質之一,就是下決心時迅速果斷。

能夠抓住機會的人,下決心時十分果決,而且在執行過程中決不輕易更改決定,不管外界環境如何惡劣,他都能堅守決定。這樣的人不僅能夠搶占先機,而且還能創造出越來越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