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1 / 3)

第一部分

《延生易法經》

赤身而來,脫神而去,

幾時開心幾時愁?

開心是得,愁是求,

無功無祿幾時休?

逆而難進心發愁,

順者開懷心不疚,

悟道悟空何所有,

心明眼亮看前頭。

注解:在延續生命轉移陣地時,需要遵循的簡要法則。

世人都有生老死別的過程,這是生命體在轉換戰場。悟明白時就開心,悟不明白時就發愁。一得一失那麼分明,開心便得到能量,發愁便損害健康。修煉是漫長的,而且沒有人記功,也沒有任何獎賞,更不知道何時才是盡頭。每當離開經文教導時,就會為了走入歧途而憂愁。善門打開而心體合一時,因遵循佛經指示去做而順應了事物發展的規律,所以內心就不會有任何愧疚。性情因能包容、柔順而開朗了,進而心體得以康泰;看來,無欲之行,雖失猶得。心靈得到淨化後,眼界開闊了,美好的前景也曆曆在目了。《智得》

譬如不下巨海,

不能得無價寶珠。

不經曆一番磨礪,

身不知其中奧妙。

注解:梅花香自苦寒來。付出,才有收獲。

就好比不下深海,則無法探得無價珍珠。不經曆一番磨礪,自然不能知曉其中的奧妙。《彼己》

了解自己的人才是英雄,

能夠解剖自己的人才是勇士,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謙虛禮讓和睦待人才是人的美德。

注解:"己"是無神,"彼"是識神和佛性,"彼己"是說這三者各自的水平和相互之間的關係。

隻有客觀認識自己,才能自愛、自悟、自治,方能顯現英雄本色。能夠自我解剖,除掉毒瘤,丟棄身上沉重的包袱知足常樂,是超越自我的大智大勇的行為。能修煉到一身智慧時,才能戰勝自己和別人而心想事成。有功德的人謙虛禮讓、和睦待人,以慈悲的內涵去感染人,這是知彼知己後才能建立起來的美好功德。《苦心》

真寶易知非易得,

易得之寶恐非真,

他年果真獲至寶,

必緣當下良苦心。

注解:有一份耕耘,才會有一份收獲。

真正寶貴的大智慧知道容易,踐行卻十分困難;容易踐行的大智慧恐怕並不是真正的大智慧。如果什麼時候理論和實踐已真正達到完美的境界,必定是緣於今天勤奮的努力。《般若與聰明》

般若無知無所不知,

聰明有知有所不知,

糊塗難得不知,

愚昧無知一無所知。

注解:般若與聰明的對立關係。

般若對小名、小利、小恩、小惠一無所知,但對大善、大德、大慈、大悲卻全都知道。聰明對小名、小利、小恩、小惠都知道,但對大善、大德、大慈、大悲卻一無所知。般若和糊塗是相通的,是大智若愚,很難有什麼不知道的。聰明和愚昧也是相通的,是愚昧無知,往往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而容易耽誤大事。參禪悟法須做到;

化貪婪為恬淡;

化嗔怒為寬容;

化愚癡為醒覺;

化傲慢為謙卑;

化疑心為信心。

注解:人類的精神生活,最容易被貪、嗔、癡、慢、疑五毒侵染破壞,所以必須化解。通過佛法的陶冶,人們可以有健全的精神和圓滿的人生,經過佛法的曆練,人們也可以有大自在的生活態度。《自修自悟》

人間的苦難無邊沿,

自己悟來自己觀,

靠別人幫你心無力,

自己悟明心才寬。

注解:隻有自己主動修悟自己,才會有收獲寬容和覺悟的那一天。

生活在世間的人,雖說苦樂參半,但如果放鬆了自我思想的修悟,人生無邊之苦難便會倍增。任何事情都要看你是站在哪個角度,運用何種心態去對待。在別人幫助下才能得到的東西,其思想成果未必屬於自己所有。心寬是悟的追求目標,也是促使開悟的根本保證;若想擁有寬容的美德,就必須在自我艱苦的磨煉中細心體悟和精心打造才行。《忍字經》

不能忍餓耐貧,就會隨俗流轉;

不能忍苦耐難,就會怨天尤人;

不能忍病耐累,就會自憐自艾;

不能忍識耐滂,就難成就大器;

不能忍利耐樂,就易招致禍端。

佛陀這篇精妙的經文又名《勵誌經》,其意通俗易懂,耐人尋味。《年少》

人之少年,譬如陽春,

鶯花明媚,不過九旬,

夏熱秋淒,如環斯循。

人尋幾何?自輕自命?

注解: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人在少年的時候,就像春天一樣陽光明媚,但時光易逝,好景不長,鶯花明媚之時,倏忽就過去了,不過三月,一轉眼便到了炎熱的夏季,隨之是萬物凋零的秋季,繼而又到了冰天雪地的冬季,如此循環往複。人的壽命又能有多長呢?怎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

《病外》

得病必有因,

豈可不明白,

汝果欲治病,

功夫在病外。

注解:治病的功夫要下在治病以外。

凡是得病必定有它的原因,怎麼能夠對此不明白呢?你如果要想遠離疾病,身體健康,就必須將功夫下在病外,養成科學的生活習慣和時常進行有效的體育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