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紙硯筆墨從不講究縱橫捭闔別有洞天
第一節信封紙盒都寫字筆墨紙張用不完
毛澤東不太喜歡在大紙上寫字,我覺得這與毛澤東喜歡用毛筆書寫大量的文稿有關。毛澤東的文稿從不喜歡讓秘書代筆,都是自己親力親為,久而久之,毛澤東練就了坐姿寫字的本領,即使後來研習書法也從不用大紙寫字。據毛澤東的秘書高智說:“毛澤東很少用大紙寫字,都是裁成小張宣紙置於案頭,順手拈來,書寫自由,因而他所使用的毛筆大多以狼毫中小揩為主,偶爾也用羊毫或兼毫,但絕少使用鬥筆之類。而且所用的紙、墨、硯也是極為普通。他高超的書藝成就主要是通過長期刻苦磨練和不斷研究實踐得來的,並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毛澤東練書法頗有特點。據邵華回憶:五十年代中期,毛澤東常用帶紅界線的宣紙信箋,以後主要用裁開的白宣紙,使他的書寫能更加無拘無束,沒有了紅界線的幹擾。① 延安時期物質條件比較差,宣紙相當少,毛澤東常常在馬蘭紙上書寫,甚至就在隻適合硬筆書法的道林紙上書寫,更為嚴重的是,有時毛①張鐵民:《翰墨春秋》,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21頁。澤東把字直接寫在白漂布上。那時,常常有一些從城市來的青年請毛澤東題字,毛澤東從來不推辭。1939年,習仲勳也用一塊一尺五寸的白漂布請毛澤東題詞,毛澤東欣然命筆,寫道:“黨的利益在第一位”,上款:“贈給習仲勳同誌”,下署:“毛澤東”。這說明毛澤東揮毫作書並不太講究紙的質地,這一點與毛澤東儉樸的生活習慣是相符的。一般情況下,毛澤東常用的是四尺十二開幅的紙,每幅寫三行,偶爾也有寫四行的。有時也用信紙書寫,比如他的長卷墨跡《琵琶行》便是用八行信箋紙書寫的。一些特殊的情境之下,毛澤東更是不拘筆墨,信手拈來。1946年8月下旬,毛澤東欣悉劉鄧大軍六天時間內以五萬兵力殲敵四個旅的捷報,興奮之情難以自抑,把馬蘭紙鋪在桌子上,卷起袖子,大寫特寫:“慶祝大勝利!增強我信心!凡能殲敵有生力量者,均應獎勵之!毛筆字越寫越大,如江河奔流,一瀉千裏,不亦快哉!
那是寫字,又何嚐不是興奮與快樂的盡情釋放呢?
恣意揮灑,無拘無束,書法已經成為毛澤東的一種最好的休息方法。他喜歡懷素的字,懷素書前喝酒,醉後方寫,所以他的書法也飄散著“酒氣”;,毛澤東不善飲酒,他往往吃了安眠藥之後幵始練習書法,寫出的字卻如行雲流水,又好像仙人飄飄欲飛。
有時候,興之所至,毛澤東在信封背麵也能筆走龍蛇,大書特書一氣。如1966年8月,毛澤東為北京大學題寫的“新北大”三個字就寫在一個用過的信封背麵。甚至,香煙的紙盒也被毛澤東充分利用,寫上幾筆。前麵曾經說過,毛澤東把抽完的香煙盒收集到一起,拆開,裁成像撲克牌大小的四方塊,耐心地教龍開富、李根勤、楊梅生三個人識字、寫字,而且,大多是在毛澤東休息的時候或者晚上教他們寫字,別人都不知道,李根勤還對楊梅生、龍開富樂滋滋地說:“嘻嘻,我們悄悄地幹。”
沒有紙的時候,毛澤東甚至在地上寫字。1927年11月,毛澤東率①張鐵民:《翰墨春秋》,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21頁。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了井岡山,在江西寧岡縣礱市創辦了第一個工農革命軍軍官教導隊。由於敵人的經濟封鎖,筆墨紙張比較缺乏,有一次,一個學員提出用柳枝燒成炭可以寫字,毛澤東拿著這種“炭筆”在青石板上試了試,軟硬適度,寫出來的字還挺清晰。毛澤東滿意地說:“倒真像墨筆哩!”他興奮地說“敵人越是封鎖,大家的辦法就越多。看,封鎖得同誌們用木炭樹枝當筆,在地上、石板上、沙灘上寫字。這種筆墨紙張是用不完的。”
目前有一種趨勢,似乎字寫得越大就越有水平。各種書法展覽我們看見的幾乎都是大幅作品,四尺不行寫八尺,八尺不行寫丈二,還不過癮就寫丈六,越大越不嫌大,越大越有氣勢,甚至一幅長卷長過百米……除了寫小楷的,六尺以下的作品都看不到了。這些巨型的作品我們把它們掛到哪裏呢?真有些可笑,這樣寫不是比誰寫得好,而是在比誰寫的大。
毛澤東就不是這樣,毛澤東很少寫超過雞蛋大的字。毛澤東使用的紙要麼是八行箋,要麼是用4尺宣紙改裁成12張,就是在這有限的空間內,毛澤東卻能寫出大氣勢,不能不說這是他的過人之處。這是因為他的書法線條厚重,有質量,而且有韻律感;字型布局緊湊合理,頗具審美效果;而章法跌宕起浮,又常有出人意料之處。因此毛澤東的書法不愧為大家手筆。第二節青石古磚都成硯鐵硯銅盒皆裝墨 毛澤東使用過的第一方硯是青石硯。毛澤東是當代偉大的詩人、書法家,他一生喜歡使用毛筆、硯台,然而,他使用的硯台卻並非端硯、歙硯等名硯,而是很一般的青石硯。他所用的第一方硯台,是少年時代在故鄉上屋場南岸讀私塾時用過的,長19厘米,寬12.5厘米。那時讀私塾的學生,人人都用硯習字,此硯為韶山青石所製,乃家鄉土產。硯台底部鑿有條痕,台麵四周陰刻四道條框,前端略凹,以便磨墨。硯台後端的斜槽深約1.8厘米,為積墨之用。硯雖小卻為他學習古典文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硯現藏韶山毛澤東紀念館。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毛澤東最早的墨跡,即《詩經》、《論語》封麵上的題簽,那時毛澤東正在使用這方硯台。
紅軍長征到達延安後,一套晉唐小楷一直帶在毛澤東身邊。在緊張繁忙的工作之餘,他利用點點滴滴的時間寫字,並且經常閱覽法帖。當時延安的老百姓知道毛澤東喜歡寫毛筆字,為表示對他的敬意,特地送給毛澤東一方古磚刻磨的硯台。那天毛澤東外出開會去了,一位老鄉手裏捧著一個大木盒子來到警衛班,對賀清華說:“毛主席整天操勞國家大事,辦公、寫文章都使毛筆,聽說連個硯台都沒有,這怎麼行啊?我有個古物,留著也沒什麼用處,就送給主席吧!”
賀清華將盒子打開一看,裏麵果真靜靜地躺著一方古硯。形狀像一塊磚,細膩的台麵,一端高一端低,上麵還有精心雕刻的花紋,煞是好看。賀清華的高興勁就別提了,心想:主席終於可以不用那個大瓷碗了。
賀清華和老鄉說了一些感謝的話,把老鄉送走了,然後高興地把硯台放在了毛澤東的書桌上。
毛澤東開會回來,進屋之後第一眼就看見了桌子上的硯台:“硯台,哪來的啊?”賀清華說:“老鄉送來的。”毛澤東一邊欣賞手中的硯台一邊問賀清華:“老鄉給咱們送硯台,你送給老鄉什麼東西啦?”
“什麼也沒給,我說了很多感謝的話。”
“哦,那怎麼行呢?”
毛澤東看著賀清華:“咱們不能隨便拿群眾的東西嘛,要給報酬。你看給些什麼東西合適?”
賀清華說:“我們什麼都沒有,能送什麼呀?”
毛澤東想了想:“老鄉們生活都很困難,咱們還是送給他一些小米吧。”
賀清華一看主席對這件事很認真,馬上答應:“好,我這就送去。”
毛澤東還是不放心,又叫住賀清華:“你打算送多少?兩鬥夠不夠?”
賀清華心想,一個硯台就送五六十斤小米,忙說:“可不少了。”
賀清華知道那時候小米的珍貴,哪裏知道硯台的價值?很可惜,這方硯台在後來轉移時丟失了。這個時期,毛澤東的書法創作又上了一個新台階,以行草為主,用筆恣肆,剛勁挺拔,大氣鎊礴,形成了個人的獨特風格,這方古磚硯為毛澤東書法水平的提高是有貢獻的。
井岡山時期,在茅坪的八角樓裏,毛澤東使用的是一個奇特的橢圓形青石硯,其直徑達26厘米,這是毛澤東用過的最大也形狀最奇特的一方硯。就是用這方硯台,毛澤東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輝著作。
毛澤東在延安時還曾有一塊鐵硯,這方硯除了給毛澤東盛墨外,還起了一個特殊的作用。那塊硯通常放在棗園窯洞他的辦公桌上,它呈橢圓形,實際是一塊平底的生鐵。毛澤東看書、寫文章,每當手心出汗時,就握著這塊生鐵,用它落汗、清涼,久而久之,鐵硯被他磨得油光程亮。第三節片真老空石雕花硯素昧平生忘年之交 毛澤東還有一方最珍貴的硯,那是齊白石送給他的一方雕花硯。這塊硯長26厘米,大的一端寬15.5厘米,小的一端寬14厘米,厚2厘米,外麵套著一個精致的楠木盒。它的表麵約一半麵積微凹,用於磨墨和盛墨;其餘部分雕著雲彩般的花紋,平添了一種書香的韻味。白石老人親手在硯上鐫下了一行小字:“片真老空石也,是吾子孫不得與人,乙酉八十九歲,齊白石記於京華鐵柵屋。”可見,白石老人對這方雕花硯是很珍愛的。
齊白石與毛澤東是同鄉,出生地都屬湘潭縣,一個是白石鋪杏子塢,一個是韶山衝,兩地相距隻有45公裏之遙。當地民間曾傳說湘潭近代出了三條龍,指毛澤東、齊白石、彭德懷,而且三條龍都是“石頭”毛澤東乳名石三伢子,齊白石大師名白石,彭德懷自號石穿。這三位曆史名人貫通文武,定鼎乾坤,齊白石能文,彭德懷尚武,而毛澤東文武兼備,真是中國人文史在地域上的一大奇觀!
齊白石出生於1864年1月1日,毛澤東比他小29歲,他們雖然是同鄉,北平和平解放之前他們卻素昧平生,隻是互相仰慕已久,神交而已。新中國誕生之後,他們開始了親密的忘年交。其實毛澤東本人並不愛好畫畫,齊白石對政治也不感興趣,但他們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傑出傳人,這使他們在晚年走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