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017年,地球人口突破153億,相比之下的是能源匱乏,能量在轉化中損耗嚴重,效率低下。根本支撐不了龐大的人口基數,同時科技的發展受限於能源的製約。
不久後中國量子科學家李逸啟在量子能量化領域有了巨大的研究成果。李逸啟教授說:“物質在正常的狀態,其電子是十分穩定的,但是一旦經曆了強磁場的衝擊,電子的軌道就會發生改變,出現偏移。”在電子躍遷的過程,通過離數光線將其吸附,電子會在離數光線的作用下,將電子進行量子化。量子不斷轉化的同時會在離數光線的影響下,進行能量聚合。最後將其納入高晶核子器中進行儲存,這個高晶核子器就像一個電流容器一樣,隻是作為一個容器用而已。《量子聚能理論》的提出,在能源方麵得到了應用,徹底顛覆了自人類幾百年前幾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而人類一直依托的石化能源被淘汰,可以說隻要有物質的存在就不必擔心能源的損耗,能源已經不是製衡科技進步的大山,套在人類身上的枷鎖被拋棄。“電”一個自出生以來曆經幾百年,一直被人寵幸,此時也麵臨被遺忘的風險。量子極大的促進了電子科技,人工智能和飛行器領域的發展,同時地球環境惡化趨勢有所收斂。不過量子這個新式能源也不是萬能的,由於技術的原因高晶核子器無法縮小,它的軀體過於龐大,一個高和寬2x2的方體怪物。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容器,自我能量損耗也不低,不過量子聚合所釋放的能量值之強,對高晶核子器的損耗可以忽略不計。在陸地上為工業廠還可以運用,在交通運輸工具和軍事方麵應用還是有些尷尬,畢竟啊!它太龐大了,隻有海上的萬噸遠洋貨輪和航空母艦兩個耗能大戶可以勉強收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