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 渴望健康就必須重新評價睡覺對健康的意義
缺少睡眠是十分普遍的現象,發達國家中數以百萬計的人們正受到睡眠問題的影響。
美國、歐洲和澳大利亞約有10%~49%的人患有失眠,全球人口中20%~30%(包括成人和兒童)受到失眠的嚴重影響,其中5%由睡眠呼吸障礙所致,嚴重者可影響日常行為和生活。
我們比我們的祖先睡得少,其原因非常複雜,包括照明資源的普及和提高,還有現代生活節奏的挑戰,包括壓力、因特網、電視和噪音等。最近的一些數據表明,在從未設過交通信號燈的住戶前設置交通信號燈,它所帶來的噪音會引發住戶患抑鬱症(情緒低落),在3~4天之內,其反應也將減慢。世界上有一些大災難都是完全或部分由於缺少睡眠所致,包括美國西海岸Exxon石油罐損壞,石油外漏;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核能外泄;挑戰者號飛機墜毀;英國塞爾比火車事故等。
以往認為,睡眠不足對健康無不利影響,但美國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睡得太多或太少都會增加發生糖尿病和心髒病的危險。由於倒班或不規律的生活,導致睡眠不足會增加發生乳腺癌的危險。在健康誌願者中進行的一項人為縮短睡眠的試驗表明,減少睡眠可引起代謝紊亂和糖尿病。因此,人們必須提高對睡眠健康重要性的認識。
睡眠不足對健康的不利影響
睡眠時間與糖尿病發病的關係
為了研究習慣性睡眠時間過短是否會增加糖尿病發生的危險,在1986年美國的一項對護士健康的研究中,納入了70026名無糖尿病的女性受試者,研究者令其回答有關每日睡眠情況的問題,並對她們隨訪到1996年。
結果發現,受試者中有1969例發生了糖尿病。睡眠時間過長(≥9小時每日)和過短(≤5小時每日)都能增加發生糖尿病的危險,其相對危險度分別為1.57(95%CI:1.28~1.92)和1.4795%CI:1.19~1.80。對體質指數和其他一係列混淆因素進行校正後,睡眠時間過短者的相對危險度的增加沒有顯著性1.1895%CI:0.96~1.44,但睡眠過長者的相對危險度有中度增加1.29 95%CI:1.05-1.59。然後我們對有症狀的糖尿病者(n = 1187)進行了相似的分析,經校正相對危險度後,睡眠時間過短和過長者的相對危險度都有中度增加,分別為1.34(95%CI:1.04~1.72)和1.35(95%CI:1.04~1.75)。
研究結果提示,短期睡眠限製可以導致糖耐量減退,睡眠限製可能是形成有症狀性糖尿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Diabetes Care 2003 Feb26(2)380-4
睡眠時間與冠心病的關係
加拿大的一項減少睡眠時間(自我報告)是否與發生冠心病事件的危險性增加相關的研究顯示,長期睡眠不足會對健康產生不良後果。
該研究納入了71617名沒有冠心病的美國衛生係統職業女性(年齡45~ 65歲),在1986年,研究者通過郵遞調查表的方式對她們進行了有關每日睡眠時間的詢問和至1996年6月30日為止的隨訪,以了解其冠心病相關事件的發生情況。研究者評估了受試者自我報告的睡眠時間和冠心病發生率之間的關係。
結果顯示:在10年隨訪期間共發生934起冠心病事件(致命性的271起、非致命性的663起)。以每日8小時睡眠為參考組,每日睡眠≤5小時、6小時和7小時者發生冠心病的經年齡校正的相對危險度分別為1.8295%CI:1.34~2.41、1.3095%CI1.08~1.57和1.0695%CI0.89~1.26。睡眠≥9小時者的相對危險度為1.5795%CI:1.18~2.11。經過對潛在混淆因素(包括打鼾、體質指數和吸煙)的校正,每日睡眠≤5小時、6小時和7小時者發生冠心病的相對危險度分別為1.4595%CI:1.10~1.92、1.1895%CI:0.98~1.42和1.0995%CI:0.91~1.30,睡眠≥9小時者的相對危險度為1.3895%CI :1.03~1.86。
結論提示:睡眠時間過短和過長是引起冠心病事件發生率增高的獨立危險因素。Arch Intern Med 2003 Jan 27163(2)205-9
睡眠不足對代謝和內分泌功能的影響
美國芝加哥的一項有關睡眠不足對代謝和內分泌功能影響的研究中,納入了11名年輕男性,他們每晚的睡眠時間被限製在4小時,並連續6天,然後研究者評估他們的碳水化合物代謝、甲狀腺功能,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活性和交感、迷走神經平衡性。研究者把對受試者睡眠不足情況下的資料與在睡眠恢複期(每晚睡12小時,連續6個晚上)結束時的資料進行了比較。
結果顯示:與完全休息狀況相比,受試者在睡眠不足時糖耐量和促甲狀腺激素濃度下降(P<0.02和P<0.01),夜間可的鬆濃度增高P=0.0001,交感神經活性增高P<0.02。
結論提示:睡眠不足會對碳水化合物代謝和內分泌功能產生有害影響。這些影響與在正常老齡人群中所見到的相似。因此認為,睡眠不足可增加與年齡相關的慢性疾病的嚴重程度。Lancet 1999 Oct 23354(9188)1435-9
健康來自睡眠
“健康來自睡眠”是醫學研究人員根據近年來對睡眠研究的最新結果所提出的新觀點。長期睡眠不足可以帶來一係列的機體損害,包括思考能力減退、警覺力與判斷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內分泌紊亂等。
●美國佛羅裏達大學的免疫學家貝裏·達比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對睡眠、催眠與人體免疫力的關係進行了一係列研究。結果表明,對存在睡眠障礙者施行催眠幹預後,受試者血液中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水平均有明顯升高。同時,接受治療後的受試人員,在日常生活壓力麵前可表現出更強的自信、自尊和獨立能力。試驗結論為:充足的睡眠除了可以消除疲勞外,還與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密切相關。
●美國芝加哥大學發表在Lancet雜誌上的一項睡眠研究結果表明,睡眠與內分泌密切相關。連續一周每天睡4小時的青年受試者的血糖值有所增高,這可能是由於睡眠不足使中樞神經係統變得活躍,抑製了胰腺功能,使胰島素分泌量下降所致。研究人員推測,睡眠不足可能是近年來罹患糖尿病人數增加的原因之一。對中年人的研究也發現,睡眠不足同樣可引起內分泌紊亂。正常情況下,皮質類固醇的分泌量在夜晚會逐漸下降,與褪黑激素相配合,使人能很快進入夢境。皮質類固醇的量會隨著天亮慢慢上升,在天快亮時達到最高峰。有了充足的睡眠可使皮質類固醇保持自然的循環,使人精神煥發。但是如果連續一周睡眠不足,皮質類固醇在清晨不能上升到高峰,便會使人表現出精神萎靡不振。
●健康專家認為,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和適當的運動是健康生活的三個鼎足。渴望健康,就必須重新估價睡眠對健康的意義,重視睡眠管理。而在健康理念中,人們往往隻注重飲食和運動,卻忽略了睡眠這個重要因素。目前,各種因素引起的失眠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征候,也是臨床常見的醫療主訴,主要表現為難以入睡、夜醒及早醒。
治療失眠的理想藥物
治療失眠的理想藥物應具有:迅速導眠、不妨礙自然睡眠結構、確保高質足量的睡眠、患者睡醒後精神飽滿、無後遺作用和“延續效應”、 無宿醉反應及成癮性。
近年來研製的新藥唑吡坦(zolpidem,思諾思)是能滿足上述要求的比較安全的理想藥物。該藥是咪唑吡啶的衍化物,屬於新一代非苯二氮類安眠藥,具有較強的鎮靜、催眠和輕微的抗焦慮、肌肉鬆弛、抗驚厥作用;口服後很快被機體吸收,15~30分鍾起效;可明顯縮短失眠患者的入睡時間,並延長非快動眼睡眠的Ⅱ期,加深Ⅲ、Ⅳ期,對REM睡眠的潛伏期和周期無影響,可在基本不改變正常睡眠結構的同時,提高睡眠質量。
失眠症是多症狀的疾病,各種症狀的強度不同,所以理想安眠藥的治療範圍應當很寬,無論疾病的嚴重程度如何,都能夠控製各種不同的臨床症狀;並且不引起藥物依賴,不加重失眠症狀,停藥後也沒有其他的停藥反應。目前,歐美國家已經把思諾思列為治療失眠的首選藥物,我國也已將其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之中。國內學者對思諾思的臨床研究結果表明,思諾思對失眠者的入睡困難、易醒、多夢及早醒等症狀均有較好的療效,且不良反應少,深受病人歡迎。 2. 您的睡眠健康嗎?
睡覺也能出人命
初夏的一天,浙江省一個富裕的小鎮上發生了一樁怪事。那天早上,7歲的男孩小栓一覺醒來,發現和自己同睡在一個被窩裏的爺爺還沒有起床。往常這個時間,爺爺早該送自己上學了。小栓大聲喊"爺爺"並使勁晃動他的身體,可是爺爺再也聽不見了——他在睡眠中安靜地死去。
親屬們大惑不解:小栓爺爺的身體看上去挺結實的,沒發現有什麼大病,昨晚還談笑風生地看電視,怎麼會突然"睡"死了呢? 屍體送到醫院做了解剖,病理報告證實,各髒器均沒有什麼疾病,死亡原因是窒息。
睡覺,也會有殺身之禍?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到協和醫院中國睡眠研究會,訪問了該會理事長、呼吸內科專家黃席珍教授。
形形色色的睡眠疾病
"這種睡死之謎並不罕見,"67歲的黃教授嚴肅地說,"這都是睡眠疾病惹的禍。" 睡眠疾病是近年來才被醫學界認識的一種嚴重影響人們生活和生命質量的疾病。人生的1/3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足夠和高質量的睡眠是人類所必需的,睡眠質量差可誘發多髒器疾病,嚴重威脅人類健康。有資料顯示,在美國已登記注冊的與睡眠有關的疾病達84種之多,我國有20%-3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睡眠疾病。"睡死"的禍根就是一種典型的呼吸暫停綜合征,占睡眠疾病的70%以上。1/3的高血壓,1/5的心髒病是由此引起的。睡眠窒息可引起反複發作的低氧血症,造成身體多個係統損害,並發高血壓、心律失常、腦血管病、糖尿病、腎病等20多種疾病。特別是阻塞性呼吸暫停綜合征,如果長期困擾人體,就可能在睡眠中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