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輯紅樓內外4
八
曆年與北大有關的刊物,可分為三種:一、學校刊物;二、教授私人組織的刊物;三、學生私人組織的刊物。
學校刊物有:(1)《北京大學日刊》,以發布學校文告為主。(2)《北京大學月刊》,第一卷第一號民八年一月出版。(3)《國學季刊》,第一卷第一號民十二年一月出版。(4)《社會科學季刊》,第一卷第一號民十一年十一月出版。以上(2)(3)(4)三種都是學術性的刊物。
教授私人組織的刊物,有《新青年》、《每周評論》、《努力周報》、《讀書雜誌》、《語絲周刊》、《現代評論》、《猛進》周刊等。
《新青年》原名《青年雜誌》,乃陳獨秀(原名由己字仲甫,1879——1942)於民國四年十月在上海所創辦,提倡社會改革,從第二卷第一號起改名《新青年》(La Jeunesse)。蔡孑民長北大,聘陳獨秀為文科學長。獨秀遂將《新青年》編輯部遷到北京。民國七年一月《新青年》改組,從第六卷起由陳獨秀、錢玄同(1887——1939)、高一涵、胡適、李大釗、沈尹默六位北大教授輪流編輯,每期由一人擔任主編。《新青年》偏重學術性,不談政治,提倡白話文,主張文學革命,擁護民主(德先生)與科學(賽先生),反對尊孔,反對舊倫理。民國八年三月陳獨秀因受攻擊辭去文科學長。民國八年六月間陳獨秀因散發“北京市民宣言”傳單,被警察捕去;九月半由安徽同鄉向警廳保出。當保出時警廳約定陳獨秀如離北京,須先報告警察。嗣武昌邀陳獨秀講演,《公言報》登載了這個消息,警察於某夜到陳寓調查陳是否在家,並麵告陳如外出須先報告警區方可。陳獨秀因即避往李守常宅內。是夜警察果到陳獨秀寓所搜查。嗣陳化裝到樂亭李守常的家鄉暫避,複由樂亭到天津轉往上海。時為民國九年春。陳獨秀到上海以後,才傾向共產主義。《新青年》又由北京移回上海。民國十年一月上海法租界取締《新青年》,陳獨秀遂將《新青年》遷至廣州,乃成為共產黨的宣傳刊物。適之遂與該刊脫離關係(根據胡適之在紐約麵告)。
《每周評論》為陳獨秀於民國七年底在北京所創辦,乃談政治的刊物。民八年六月間陳獨秀被捕後,適之替他主編,至八月底被封閉。
《努力周報》(Endeaver)為胡適之和丁文江(在君,1887——1936)等於民國十一年五月在北京所創辦,也是個談政治的報。每期前邊有評論時事一則,名為“這一周”,大都是適之所作。民國十二年丁文江與張君勱“玄學與科學論爭”的文章,是在《努力周報》上刊登的,《努力》共出七十五號,民國十二年十月停刊。
《讀書雜誌》(月刊)是《努力周報》的增刊,每月第一周出版,第一期民國十一年九月初出版。《努力周報》停刊後,《讀書雜誌》還繼續出版,至民國十四年十月停刊,共出十四期。
《語絲》周刊為周作人(豈明)等在北京所創辦,以周作人的“小品文”及周樹人(豫才,筆名魯迅)的雜文為其代表。著作除周氏弟兄外,有錢玄同、江紹原、張定璜、劉複、林語堂、柳無忌、俞平伯、徐祖正、章川島等。《語絲》第一期於民國十三年十一月十七日出版。從第八十一期起,改歸北京北新書局發行。民國十五年北新由北京遷往上海,《語絲》自一百五十六期起亦遷滬由北新繼續發行,但不久宣告停刊。
《現代評論》周刊,乃是民國十三年十二月北大一部分同事王世傑(雪艇)、周覽(鯁生)等在北京所創辦,係討論時事的刊物,態度較為溫和。大約民國十六年七月間編輯通信處及發行所遷至上海。丁巽甫以西林筆名寫的第一篇獨幕劇《一隻馬蜂》,係在《現代評論》和《太平洋》雜誌發表,傳誦一時。後來西林又寫過其他獨幕劇《親愛的丈夫》和《酒後》等。《現代評論》大約前後共出版二百多期。
《猛進》周刑,係民國十四年二月北大另一部分同事徐旭生、李玄伯等在北京所創辦,也是批評時事的刊物,態度頗為激烈。《猛進》大約共出版六、七十期便停刊了。
北大學生私人所組織之刊物,以《新潮》月刊為代表。《新潮》乃是民國七年冬所創辦,組織者為北大學生傅斯年(孟真)、羅家倫(誌希)、徐彥之、顧頡剛、毛準(子水)、汪敬熙(緝齋)、楊振聲(今甫)、康白情等,係響應新青年鼓吹新文化運動的刊物。《新潮》第一期出版於民國八年一月,至民九年年底停刊,共出十二期。
上述《新潮》組織人畢業後大都赴歐美留學。穆藕初曾捐款資送北大畢業生六人赴美留學,由蔡孑民、蔣孟鄰、胡適之、陶孟和(原名履恭字孟和,後以字行)四人組成選送委員會。所選送者為羅家倫、汪敬熙、康白情和段錫朋(書詒)、周炳琳(枚蓀)、孟壽椿六人。汪、段是民八年畢業,羅、康、周是民九年畢業,孟則是民十年畢業。此外由六人旅費中各均出美金一百元補助江紹原作赴美旅費。以上七人除孟外,餘均於民九年十月搭乘“China”號船赴美。過橫濱時康白情因往看田漢而誤船,改乘下一班船到舊金山,即留居其地。康氏在舊金山改名“洪章”。孟壽椿於民十年秋亦到舊金山,康白情便留孟辦黨和辦報。至於傅孟真、楊今甫和徐彥之三人,則是山東省官費留學,傅、徐赴英,楊則赴美,(根據汪緝齋1963年1月17日來信所述。按緝齋乃約翰霍浦金—Johns Hopkins—大學1923年博士,後任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所長,現在美國威斯康辛—Wisconsin—大學從事研究工作)。毛子水後來亦赴德國留學。
我在北大的時期,寫過若幹篇與科學有關的文字,也寫過若幹篇批評時事的文字。
民國十一年冬寫了一篇《相對論及其產生前後之科學狀況》,在《東方雜誌》一九卷二四號發表。
民國十二年二月間應武昌湖北教職員聯合會寒期講演會的邀請,前往講演。講演的一部分是原子論。適商務印書館請我為《百科小叢書》作一小冊原子論。於是我把講演的一部分材料寫成《原子論淺說》一小冊,交該館出版,時為民國十二年十二月。四十多年以來,原子物理與核子物理的進步,實屬驚人。以現在的眼光,回看四十年以前那本小冊的內容,實覺簡單得可笑!
我為大學本科一、二年級學生所編的《普通物理實驗講義》第一冊,也是民十二年由北大出版部鉛印出版(非賣品)。
民國十三年一月《東方雜誌》發刊二十周年紀念號,約我作一篇文章,我便寫了《二十年來物理學之進步》一文以應之。同年一月底我應中國天文學會之約,講演“太陽熱之起源”,講演稿發表於《學藝》五卷九號(民一三年二月)及民十三年《中國天文學會年報》。
民國十三、四年時,我寫過許多短篇批評時事的文字,在《現代評論》發表者不過一、二篇,在《猛進》發表者則頗多。
民國十四年冬我寫了一篇《各國科學家對於物理學的貢獻》,由牛頓的物理學說到電子學的物理學與相對論的物理學,在《東方雜誌》二三卷一號(民一五年一月)發表。
九
我初到北大時那幾年,北大教授約共有八十多人。我本想在美國找到一份“北大教職員錄”看看,但多方設法,未能找到。國會圖書館和幾個大學圖書館,均未藏有此書。憑我的記憶力,還能想起六十多位教授的姓名;老同事張鳳舉先生現亦在美,替我想出約十位教授姓名,汪緝齋寫信也想出幾位;北大同學林昌恒(政治係畢業,曾任職外交部,現旅居紐約)也有所指出,合計起來已有八十人。現在把這八十位北大教授與北大高級職員名單列下:
校長:蔡元培(孑民)
代理校長:蔣夢麟(孟鄰)
總務長:蔣夢麟
教務長:顧孟餘
國文係教授:馬裕藻(幼漁,兼主任)、沈尹默、沈兼士、錢玄同、林損(公鐸)、黃節(晦聞)、單丕(不廠)、吳虞(幼陵)、劉文典(叔雅)、吳梅(庵)、劉複(半農)、張定璜(鳳舉)、周作人(豈明)、沈士遠。
史學係教授:朱希祖(逖先,兼主任)、馬衡(叔平)、陳漢章(伯)、崔述、張爾田。
哲學係教授:陳大齊(百年,兼主任)、胡適(適之)、馬敘倫(夷初)、徐炳昶(旭生)、樊際昌(逵羽)、張競生。
英文係教授:胡適(兼主任)、陳源(通伯)、溫源寧、林語堂、張欣海、關應麟、徐誌摩。
法文係教授:李景忠(兼主任)、宋春舫、賀之才、李宗侗(玄伯)、鐸爾孟(d'Hormon)。
德文係教授:楊震文(丙辰,兼主任),Hund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