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文化的衝突1
談傳統,就是談過去的東西,過去的東西肯定遺傳有那個時代的一些特點,其中包括有今天看來還十分落後的思想,或者甚至是“糟粕”的東西。新文化的存在形式其實就是傳統文化的概念外延,新文化直麵傳統文化應采取何種態度呢?吸取精華,去除糟粕,這是我們每一個文化人的態度。
1.善待傳統文化中的“精華”
對待傳統文化,我們持以審視的眼光,因為傳統文化受當代兩次大的破壞,使之遭到割裂。我們評價一個事物或一個人喜歡用比例直觀地加以說明,那麼傳統文化中“精華”的比例有多大?
說這個比例要先說“版本”。比如孔子的思想,版本就非常多。曆代不同的研究者,留下了不同的版本,在清末和民初以前,它基本上就是一個經學的問題了,它的區分就是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之別。“五四”以後對孔子思想開始有不同的看法。新儒學比較注重去挖掘孔子思想中比較積極的地方,在他們看來就是比較原本的地方,沒有被歪曲的地方。孔子思想後來被統治階級利用、歪曲成了一種國教,變成統治階級的工具了。所以要說精華占多大的比重,要看是在哪個版本中了。直接去看《論語》和讀董仲舒對他的詮釋,完全是兩碼事。就孔子本身來說,他的思想裏麵精華是主要的。
因此怎麼劃分“精華”與“糟粕”之間的標準問題,對我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以往的標準是對社會的進步有沒有好處,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對實現現代化有沒有好處。這是一個角度,對社會發展是好是壞,主要是指傳統文化中社會倫理道德的那部分思想。這部分思想是可以做不同用途的,比如說孔子的“禮”,你可以說它是維護統治秩序的,但也可以用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規範化。所以對傳統思想有一個怎麼樣解釋、怎麼樣運用的問題,因為你很難說它的本意是什麼,它的本意是靠你的解釋。從這一點說,可以把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思想資源,豐富現在的思想庫,麵對現在的現實問題,我們應該怎樣解決。傳統文化中那些對人生最根本問題的一些精彩智慧的解釋。這些東西是永遠不會過時的,而且是人類共同的思想財富。因為傳統文化精華有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對人類根本問題的思考和回答,這部分是最有價值的。第二層次是對社會的發展有好處,能夠為現實服務的。這兩個層次,都是“精華”的部分。
談傳統,就是談過去的東西,過去的東西肯定就帶有那個時代的一些特點,這裏麵就有在今天看來還十分落後的東西,一些不可避免的“糟粕”。當然我們今天不會再完全依照傳統行事。任何傳統裏都有我們要扔掉的東西,對各個民族來說都是這樣的。因為我們看的是過去的東西,過去的東西放在現在肯定有一些觀念要徹底加以否定。比如中國的古典小說中,婦女大多被描繪成“禍水”,這在當時可能是比較普遍的觀念,但在今天看來它顯然就是糟粕了。在當今,能否正確地對待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顯得尤為重要。2.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
傳統文化是相對於現代文化來說的,因此審視傳統文化時,我們不可避免地要考慮這兩個問題,一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有什麼關係?二是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中能起什麼樣的作用?
關於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的關係,很難講清楚,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一種很普遍的誤會就是,現代文化好像就是外來文化,傳統文化才是中國文化,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是一個時間次序問題,而不是一個空間位置的問題。其實傳統文化應該有一個現代的形式,成為現代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當然,傳統文化如何具備現代形式,涉及到吸收外來文化在內的問題,但更主要的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加以發展的問題,而不是不要傳統文化,從外麵引進一些東西。一個民族不可能通過放棄自己文化、完全吸收外來文化去實現現代化。
現代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個現代形式,它的內核就是一種延伸下來一個東西,是傳統的精華。
一個民族的文化幾乎是不可移植的。民族文化是根深蒂固的,是一個民族本身的本質的東西。我們可以借鑒外國的東西,但一定要明白我們自己有一套傳統的延續幾千年的東西,它就是我們的思維模式、生存模式、行為模式,這些東西是很難改變的。這就涉及怎麼對待過去和現代的問題。過去有些東西是不好的,我們不必堅持,但是過去好的東西我們還得特別珍惜,不光珍惜,我們還要把它繼承和發揚下來,現在這方麵差得太多了。好像覺得我們過去窮怕了,受人欺負受怕了,就得跟人家學,其實這些並不是文化差異所致,而是文化層次的問題。
我們應怎麼看傳統文化在今天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以及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