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秋季保健養生1(1 / 3)

第一章:秋季保健養生1

引言:秋風送爽,把人們帶進一個美好舒適的季節。中秋之後,雨水漸少,氣候寒熱多變,身體一旦不適,便易傷風感冒,舊病複發,在這個秋天,讓我們陪伴您度過!

秋季,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秋風勁急,氣候幹燥。人們起居調攝應與氣候變化相適應,以免秋天肅殺之氣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

秋季保養 你應該早睡早起!

立秋之後天氣由熱漸涼,進入了"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中秋後,雨水漸少,天氣幹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身體一旦不適,便易傷風感冒,舊病也易複發,所以有多事之秋的說法。人體的生理活動要適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因此,秋季必須注意保養內守之陰氣,凡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麵調攝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閉藏,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有人對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病時間進行過調查研究,發現這類疾病在秋季發病率較高,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的後期,而秋季適當早起,可減少或縮短小血栓形成的機會,這對於預防腦血栓發病有一定意義。薄衣禦寒 始於立秋

盡管24節氣中的"立秋"要超前於氣候意義上的"秋季始日"(氣候學上以5天日平均氣溫穩定下降到22℃的始日作為秋季的開始),但"立秋"作為夏秋之交標誌性的節氣,無論對農業生產還是對人體健康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我國很早以前就有人倡導"薄衣禦寒"的養生法,明確指出"薄衣之法,當從秋習之"。實踐證明,這種主張"秋凍"的方法,既順應了自然氣候(包括居室氣候)的需要,又在不知不覺中起到了預防疾病、自我保健的作用。

近些年,我國氣象專家對春秋季居室內外溫度進行了觀測分析,並把"室內外溫差"作為一種氣候指標,進一步佐證了"春捂秋凍"的科學性。春秋季溫度雖然都具有"不冷不熱"的特點,但氣溫的變化趨勢是相反的——春季氣溫總趨勢是升,秋季氣溫則是下降。隻要氣溫過低,人體防禦不當,即可受寒致病,這是常理。而人體之所以受寒,與環境變化(如進出居室)很有關係。氣候觀測表明,由於房屋的熱惰性和溫度變化趨勢的不同,春季室內氣溫低於室外(室內外溫差為負值),秋季室內氣溫則高於室外(室內外溫差為正值)。這就很容易解釋"春捂秋凍"了:春季從溫暖的室外進入陰涼的室內,如果不多穿衣,就容易受寒致病。而秋季室內溫度相對較高,入室後完全可以少穿些衣服。

另外,就全國範圍看,立秋以後,冷空氣勢力將逐漸加強,活動趨於頻繁,氣溫明顯下降,晝夜溫差增大,且"一場秋雨一場寒"。從防病保健的角度出發,應該未"寒"綢繆,注意加強禦寒鍛煉,提高抗寒能力,以便在強冷空氣和寒冬季節到來時也能夠適應氣候環境,避免由於氣象原因誘發或加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氣管炎、肺炎、風濕性關節炎以及各種心腦血管病。

古人雲: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立秋之後,要正確領會"薄衣禦寒",不要氣溫稍有下降就立馬添衣加褲,把自己捂得嚴嚴實實,而應該盡可能晚一點增衣,能穿短袖襯衫,盡量不要穿長袖;能穿單衣,盡量不加外套。民諺"二八月,亂穿衣",說的是穿衣感受。但是從保健意義上說,應該是"二月多穿衣,八月少穿衣"。不過,凡事都應有個限度,"薄衣禦寒"也不能過頭。到了深秋時節,氣溫很低,仍然穿得很單薄,就沒道理了。這時倒可以按照冬季的一些養生法則安排飲食起居,一味"秋凍"反而會致病。對於年老體弱及慢性病患者,"薄衣禦寒"更應該慎重一點。秋季應如何養生

秋三月以秋分為季節氣候轉變環節,此時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白露"後雨水漸少,秋風瑟瑟,天氣幹燥,故秋令主燥。"一場秋雨一場寒,"中秋後,晝熱夜涼,氣候變化大。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若不注意養生保健,身體容易患病,舊病複發,所以古人稱秋季為"多事之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秋季養生一定要注意做到"六要":

一要調理飲食

秋季膳食要以"滋陰潤肺"為基本原則。年老胃弱者,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白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此外,還應多吃一些酸味果疏,少吃辛辣刺激食品,這對護肝益肺是大有好處的。

二要早起早睡

祖國醫學主張秋季"早起早睡,與雞俱興。"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舒達陽氣。近代研究表明,秋天適當早起,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起床前適當懶床幾分鍾,舒展活動一下全身,對預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義。這類疾病在秋末冬初發病率極高,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的後期,這是因為在睡眠時血液在腦血管的流動速度變慢,血栓容易形成之故。

三要增強抗病能力

俗話說得好:"春捂秋凍,不生百病。"秋天氣候漸冷,衣服不可一下增加過多,有意讓機體凍一凍,經受一些寒涼之氣的鍛煉,這也是增強機體對冬季寒冷氣候的適應能力的重要方法。金秋時節天高氣爽,是運動鍛煉的好時期,尤其因重視耐寒鍛煉、早操、慢跑、冷水浴等,以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

四要重調達情誌

一般而言,秋天人的情緒不太穩定,易於煩躁或悲愁傷感,特別是身臨花木凋零,秋風蕭瑟的深秋,常在一些人(特別是老年人)心中引起苦悶與垂暮之感。因此,秋季養生以調達情誌、培養樂觀情緒、保持心理平衡為首要,在陽光明媚的天氣裏,外出觀賞風景、喜悅溢於言表,可使憂鬱愁煩頓消。令人心曠神怡,給生活增添無窮樂趣。

五要預防氣候突變

秋末氣候轉涼。這個時期是中風核心肌梗塞發病的高峰期,極容易導致猝死。患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和肺心病的人,對氣候的變化也很敏感,很容易導致複發、病情惡化與死亡。因此患有這類疾病的患者應特別注意提高警惕,加強預防,家中應備有急救與治療藥品,以防萬一。

六要預防秋燥

秋天氣候幹燥,因而皮膚水分蒸發快,故易造成皮膚幹裂、皺紋增多、咽喉燥痛,大便秘結等,因此秋天預防秋燥是重要的保健原則;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重視補充機體水分,要避免過勞和劇烈運動使津氣液耗損。為了防止皮膚幹燥可塗擦各種護膚霜。但應注意口唇幹裂不可擦甘油,更不可用舌經常田口唇,否則會使口唇幹燥皸裂。

此外,秋三月各種瓜果大量上市,人們適量食用瓜果,攝取多種維生素等營養素,有利於秋季養生。如,蘋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鉀,且有止瀉作用,適用於心血管病患者與腹瀉患者食用;香蕉含有多種維生素,可防衰老,且有止咳、潤腸、降壓作用。菠菜有利尿作用,對腎炎、高血壓患者有益,對治療支氣管炎也有療效。柑桔有鎮咳、調胃、健胃的作用;梨可以潤肺、清談止咳、治療便秘。葡萄有預防疲勞、益氣補血、利筋骨、健胃、利尿等功效,常食使人健壯,但便秘者不宜多食;柿子性寒,體弱多病者不宜多吃。秋季保健的衣食住行

衣:俗話說,春捂秋凍。除早、晚氣候稍涼需添衣服外,一般不宜過快地增添衣服。適當凍凍,可提高皮膚和鼻粘膜的耐寒力。但是,凍要凍得有度,倘若秋末氣候涼寒,則應及時添加衣服。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需穿棉。特別是重病、痼疾之人更應適時增衣,以防寒邪內侵、著涼感冒或腹瀉。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突然降溫後往往會誘發中風或心肌梗塞;風濕病人、慢性支氣管炎、喘或胃、十二指腸潰瘍等患者都要倍加注意,謹防秋季氣溫驟降時舊病複發。食:秋天,氣候幹燥,如果調養不當,人體往往容易發生咽幹、鼻燥、皮膚幹澀、便秘等秋燥症。故此時飲食調養應以清淡、清補、平補為宜。秋天要注意養陰,要多吃些防燥護陰的食品。應適量多飲開水、淡茶、豆漿以及牛奶等飲料;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蘿卜、西紅柿、豆腐、銀耳、蓮子、葡萄、梨、柿子、香蕉等。這些食物皆可滋陰生津。要少食辣椒、生薑、酒等燥熱食品。到了秋末,人體精氣開始封藏,進食滋補食品較易被吸收藏納,有利於改善髒腑功能,增強身體素質。對身體素質虛弱的慢性病患者或老年人來說,可適當吃些雞、鴨、魚、蛋類、瘦豬肉、大棗、核桃等,有助於健身、祛病、延年益壽。

住:秋天,地氣清肅,自然界的陽氣由發散趨向收斂。古代養生學家認為,此時睡眠宜早臥早起,與雞俱興。順應陽氣的生長,使肺氣得以舒張;不宜終日閉戶或夜間蒙頭睡覺,養成開窗而居,露頭而睡的習慣;要經常開窗通氣,使室內空氣流通,以利於減少呼吸道感染、頭暈、疲倦等。此外,要保持睡眠充足,神誌清醒,以應收斂之氣。

行:天高氣爽,楓林盡染,秋蟲長鳴,大自然的色彩令人心曠神怡。這時,是人們戶外活動鍛煉和旅行的大好時光。應根據各自的體質、興趣和愛好,積極參加一些體育活動,如做操、打拳、慢跑、散步、爬山、登高、跳老年迪斯科、練氣功等。運動時,衣服可酎情穿單薄些,以免出大汗,也有利於提高耐寒能力;有條件的話,到野外郊遊,更可使你感受秋天特有的寧靜,更好地享受這金秋時光。自我保健防秋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