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做快樂的主人3(1 / 3)

第十章做快樂的主人3

14.心平氣和,擁有一顆自在的心

“沉穩”的相反詞為“急躁”。急躁是從人的競爭的心理所引發出來的。或是挑戰目標失敗、事情的結果未能加你所願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反應。

在對汽車銷售人員進行調查時發現,同一個時期進入公司的員工之間,經常會出現銷售競爭的壓力,大家為爭取好業績而彼此互別苗頭。在這些人之中,個性急躁的人通常銷售業績都不甚理想,反而是那些腳踏實地、行事穩健的人能夠獲得最後的勝利。因為急躁的心理會致使人的行為能力低落,為了讓自己能夠經常保持沉穩的心態,建議你不妨做做以下的各項心理建設。

(1)充裕的“心靈”

“充裕”一詞可以用在很多方麵,例如金錢的充裕、地位的充裕或是空間的充裕等等。 然而,人類如果要存活下來,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要擁有一顆自在與充裕的心。

(2)培養“思考能力”

即使有突發事件發生,也不會慌張失措、自亂陣腳,反而能冷靜地處理事情,這樣的人表示他具有寬裕的心靈。要能夠產生出足以沉著地處理事情的寬裕之心,主要靠的是思考能力。

(3)擁有充裕的人際關係

社會就像是人際關係的網絡一樣,與人交往如能以體貼與寬厚之心互相對待,人際關係的網絡自然會變得強韌,並能為自己帶來豐沛的人脈關係。有句話說“友情乃是萬靈丹”,真誠的友誼將使你的心靈更加充裕,並可帶給你一生的幸福。

(4)經常保持反省之心

透過反省與自我調適,人類才會求得進步。情緒的寬裕亦是經由這類小反省所形成。如果不經由任何反省就魯莽行事的話,不但事情沒辦法成功,反而會欲速則不達。

至於改造自我的第一步,首先要確定自己的行為與想法是否有受到別人左右的情形?是否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被人稱讚時是否會感到很高 興,受到輕視時是否會變得沮喪?

自己的人生應該由自己來決定,自己一定要對自己負責。沒有一顆自在心的人,通常很在意別人的眼光,並且時時期待能獲得別人的讚賞。

行動如欲自動自發,就必須培養下列幾個好習慣:

①自己的事盡量自己來做。

②養成自己的東西由自己選擇的習慣。別像小孩子一樣依賴心很重,連自己的喜好都要靠別人來決定。

③對刊登在報章雜誌上的社論與別人的意見應經常詳加閱讀,並試想如果是自己會怎麼做。

④一旦決定了自己的行動方針與計劃,就應確認其實踐度有多少。例如決定戒煙後,就該確實地記錄自己已維持幾天不抽煙了。

⑤平常生活應抱持著自己的想法與信念。

一般而言,心靈上不夠自在的人,其特性為性急且無法平心靜氣,總是一副慌慌張張的樣子。前不久,日本一位具代表性的統計學家S先生(當時他的年齡已超過一百歲)曾問過我這樣的一個問題:己的興趣也應該多花一點時間去培養。好比去旅行,如能在出發前多花點心思去研究與計劃,一定可以讓全家玩得既盡興又愉快。

仔細想想,自己是否經常為解決眼前的問題與目標而忙得暈頭轉向?而致使這樣的局麵產生的主要原因,往往都源自於自己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請大家記住一點,沒有自在的心靈是很難得到真正快樂的。

15.擺脫失眠的快樂

人的生活大都有一定的規律。例如習慣早起的人,對於每天必須很早起床去上班,根本不會引以為苦。然而,對於那些學生時代過慣不規律的生活,並且經常熬夜的人來說,剛開始上班的那段日子一定是痛苦無比。

人類的睡眠,可以依照(睡眠時間×安眠的程度:睡飽的感覺)這個公式大略計算得出來。雖然睡眠時間很短,但如果睡得沉也會覺得睡得很飽,不會有睡眠不足的感覺。相反,睡得不夠沉的人,即使睡得再久,也會感到睡不飽,經常有昏昏欲睡的感覺。

針對一些公司的職員進行調查時發現,有一些人認為“自己跟其他職員不太一樣,不需要太多的睡眠就能工作得非常起勁”。屬於這一類型的人通常都有容易熟睡的好習慣,所以讓人感覺他們總是精神飽滿、神采飛揚。

據說拿破侖一天隻需要三個小時的睡眠。如果以現代科學的眼光來看,這並非不可能的事。基本上,這種人通常會利用中午或是工作的餘暇,打 個噸兒稍做休息。譬如那些“在公車裏連站著都可以睡覺的人”正是屬於這種善於利用時間補充睡眠的人。

睡眠的習慣,一般來說可分為“早上型”跟“夜晚型”,這大多是在年幼時期所養成的習慣,當然亦包含了睡眠的節奏在內。。睡眠習慣屬於“早上型”的人,是到了清晨以後睡眠才逐漸變沉。而“夜晚型”的人,則是在入睡以後沒多久就能熟睡,但到了早上睡眠便開始轉淺。屬於這種“夜晚型”的人,其睡眠時間比較短而且沉。相反的,“早上型”的人大都無法睡得很熟。即使是熬夜,“夜晚型”的人一旦上床睡覺後,馬上就能很快地進入夢鄉,所以要他們早上早一點起來,對他們來說根本就不是一件苦差事。

但是,一牽涉到人類心理問題時,睡眠就可以存在著一個大問題,譬如說,明天有個重要的工作必須完成,或將與某重要人物會麵等等。這些都將令你失眠。一想到明天見了麵後應該說些什麼’,或是在腦子裏開始揣想明天可能發生的情景,就更讓人難以入眠了,尤其是越強迫自己要趕快睡著,就越是睡不著。所以,千萬要記住,要想睡好,絕不可把煩惱與不安帶上床。

翻開醫學百科全集,裏麵有一個名詞叫做“身體睡眠”。換句話說,睡眠可分為腦的睡眠與身體睡眠,平常這兩種睡眠應該是同時進行的,除非有什麼特別的情況或特別的訓練,才會使它們分開進行。譬如說當你半夜被電話鈴聲吵醒,你會起來接電話然後再回去繼續睡,隔天早上起來卻已經忘記了昨天半夜曾起床接過電話的事,這表示你的身體是屬於睡眠狀態,而心(腦)則在持續進行活動。患有失眠症的人就常會有身體睡眠充足,但精神方麵卻經常出現強烈的失眠感覺。

所以從現在開始應該好好地檢視一下自己的睡眠習慣,進而尋求一個合宜的安眠之道。以下列舉數則安眠方法的重點,供讀者參考。

(1)不將煩惱與不安帶上床

如要達到這個地步,就要不斷地告訴自己,凡事不要隻想著一定要做到最完美、要得一百分,告訴自己若能夠達到八十分就夠了。

一九九六年的奧運會,日本的有森裕子選手奪得了銅牌。當時的報紙曾有一段這樣的報導:“有森選手得了第三名回來了!到達終點後,仰天長笑。由於腳部的手術致使她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交了白卷。但是,始終堅持“盡管如此我還是要跑下去”的這股毅力,讓她終於能成功獲得獎牌……”

同一家報紙亦報導了她“忍不住都想要嘉獎自己一下”的一席話。人生應該是按照自己的步調去走的,一旦達到目標後,即可“大大地嘉獎一下自己”。

(2)睡前儀式是一種自我暗示

對於年紀尚輕的孩童,在睡覺前一定會先帶他去廁所,這等於是暗示他“接下來就是要上床睡覺了”。而我一直到了這把年紀,仍然還保持著上床前先上廁所。然後向著天花板道完晚安後才能安睡的習慣。根據生理學家的說法,隻要透過這樣的暗示,從內髒傳輸到大腦的訊息將會變少,人自然就容易入睡。

(3)順其自然比較好

以前有一個人在睡覺的時候很會打呼,而你又經常被分配到跟他同一個房間,通常在這個時候最好不要刻意去想讓自己睡著,順其自然比較好,尤其千萬不可動怒或讓精神亢奮,隻能在心裏想著“這個可憐蟲又開始用他的打呼聲來幫我伴奏,讓我今晚又能做個好夢了”,切記!心情煩躁是一覺好眠的最大敵人。

16祛除惰性,使精神振作起來

所謂惰性,就是你不願意或者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活動的一種精神狀態,是人對生活中 的一些消極情緒的反應。也許你會認為,當人們麵臨某些情況時,必定會表露出生氣、敵意 、羞怯等其它情緒,而且有時不得不如此,舉一個十分簡單的例子,當一個人對著你破口大 罵時,你難道應該對之開心一笑嗎?因此,你不願放棄自己的這些不良情緒。但是,如果這 些情緒會使你產生惰性,你就應當摒棄他們。

惰性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包括極端的懶散狀態以及輕微的猶豫不決。在日常生活中,你是 否:

·一生氣就不想說話,沒有感覺或不能做事?

·由於羞怯而不敢去見你想結識的人?

·有時因事情不順而飯都不想去吃?

·你的嫌惡感和嫉妒心是不是使你患上潰瘍或血壓升高?是否妨礙你有效地工作?

·你會不會由於一時的消極情緒而無法入睡?

·你是否讓自己辦公桌上的文件越堆越高?

如果這樣,那說明你已經染上了一種惰性,並失去了你本應體驗到的一些經曆。如果你的情 緒使你陷入了這種精神狀態,那你就應該立即努力擺脫這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