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曹仁更進一步表示:“奉迎天子並不一定有利,董卓便成了眾矢之的,以我們現有實力,‘挾天子’不見得便能‘令諸侯’。萬一掌握不好,未蒙其利反將先受其害。”
滿寵也表示:“目前最重要的是探詢袁紹的動向,奉迎天子來講,袁紹最有實力。如果這個時候因此事和袁紹鬧翻,很可能會遭到傾覆危機,應審慎對待。”
曹操回答道:“由冀州府傳來消息,袁紹陣營裏為了奉迎天子之事,意見分歧,大老派的審配堅持反對意見,袁將軍本身似乎興趣不大,況且和公孫瓚間的戰爭仍在持續中,依目前情報判斷,或許不至於有所行動。”
苟大聲表示:“奉迎天子絕非純為功利,從前高祖(劉邦)東向討伐項羽,便以為義帝複仇作為出師之名,因此得到天下諸侯響應。董卓之亂起,天子流亡關中,將軍便首倡義軍勤王,隻因山東秩序混亂,才使我們無力兼顧關中。雖然戰事連連,我相信將軍仍然心向王室,以平定天下為己任吧!今皇上脫離西軍掌握,正是大好機會啊!擁護皇帝順從民望,此乃大順;秉持天下公道以收服豪傑,此乃大略;堅守大義招致人才,此乃大德。即使會遭到其他勢力圍剿,也是難不倒我們的。要不及時堅定大計,等到別人也有所行動,就來不及了啊!”
在眾人爭執不休中,曹操突然想起當年反董聯盟時自己和袁紹間的對話。
袁紹曾問曹操:“如果這次舉兵失敗,您看我們應以何處為據點最為適當?”
曹操反問:“以閣下的意見呢?”
袁紹:“我認為我們應以黃河以北的冀州山區為據點,爭得北方異族的協助,以向南爭取霸權。”
曹操當時並不同意袁紹的看法,他認為地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心。的確如荀所言,漢獻帝雖早已名實不符,但在一片混亂的政局中,他仍是天下人心之所係呢!
曹操當機立斷,決心奉迎漢獻帝。
此後,曹操又經過一番艱苦曲折的奮爭,終於於建安六年(公元196年)八月將當時處於困窘中的漢獻帝迎至許都。
將窘困流徙中的獻帝遷到許都,由自己來充當獻帝的保護人,是曹操政治生涯中的得意之作。曹操這樣做,不僅使自己獲取了高於所有文臣武將的地位,而且把獻帝變成了自己進行統一戰爭的工具,從此無論是征伐異己還是任命人事,都可利用獻帝名義,名正言順,置對手於被動地位,而給自己創造了極大的政治優勢。另一方麵,這樣做在客觀上對國家、對人民也有好處。當時群雄割據,誰都想吞滅對方,獨霸天下。曹操迎帝都許,將獻帝置於自己有力的保護之下,雖然使獻帝變成了一個傀儡,但卻也使獻帝在局勢極為混亂的時期免除了被廢黜、被殺害的危險,保留了這樣一個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征,使得不少割據者的野心、行為受到遏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中央集權,對控製割據、分裂局麵的惡性發展,加速國家統一的進程發揮了一定作用。
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和混戰,給社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但是,乘亂起兵的大多數領導者,隻有軍事家的頭腦,而很少有政治家的眼光。而隻有曹操獨具慧眼,清楚地認識到政治決策的正確與否,民心的向背,是決定勝負的首要因素。因此他毅然接受了僚屬們“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不世之略”,把獻帝迎接到自己的根據地許都,就是為了給自己撐一點麵子,增一點光輝,添一份權力。
麵子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沒有麵子辦不好事。僅一味討好別人,反而沒麵子,麵子都是你自己靠苦力掙來的。
2.越是其貌不揚,越要爭臉麵
我相貌平平,甚至遭人譏笑,但是我卻要做到“寧叫我負天下,不叫天下負我!”
曹操生於東漢桓帝永壽元年,(公元155年),於東漢獻帝建安25年(公元220年)病逝洛陽的軍旅中,享年65歲。他是豫州沛國譙縣人(約在今安徽省毫縣),父親曹嵩本姓夏侯,後由宦官曹騰收為養子而改姓曹。由於曹騰在東漢末年權勢高漲,曹嵩的地位也頗高,一度還出任三公之一的太尉(最高軍事長官)之職。
東漢末年,外戚和宦官輪番當權,最後甚至釀成兩次“黨錮之禍”。掌權的宦官對當代名高望重的知識份子李膺及陳蕃等進行整肅,尤其是第二次黨錮之禍更引發了嚴重的流血事件,使得宦官成為當時知識份子及憂國之士的首號敵人。因此,身為宦官後代的曹操,在同齊的眼裏,多少被視為“異類”而不被信任。
但是,曹操不但不向宦官集團示好,這以鮮明的立場反對宦官。二十歲時舉孝廉,出任洛陽都尉(首都北區警衛隊長)時,權傾朝野的大宦官蹇碩的叔父違犯城門禁令,竟被曹操下令處死。出任議郎時,他更公開上奏章,為第二次黨錮之禍的受害人陳蕃等平反。當權派宦官痛恨不已,曾數度想設法陷害他.所幸祖父曹騰在宦官集團中留下不少人情,在一些較富正義感的宦官的刻意維護下,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初生之犢才不致受到太嚴重的傷害。
即使曹操如此積極表態,但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團仍不接受他。為了防範宦官奪權,曹操曾不止一次的提出非常坦誠的建議及忠告,卻被有意的漠視。年輕時代的曹操,在仕途中一直受到刻意的排斥,因而深感寂寞及無奈。但是,讓曹操更感到苦惱的,卻是他那不顯眼的外表。
政治陷人混亂後,社會價值體係也跟著崩潰,領袖人物此起彼落,領導時間都不長,在個人才華及德行難以為人立即熟知的情況下,外表便成為一般人判斷領導人物的評價標準。最明顯的是史書上的傳記裏常特別著重於描寫領導人物的外表。
《三國誌》中記載袁紹“有姿貌威容”,描寫荊州刺史劉表“長8尺餘,容貌甚偉”,劉備身高7尺5寸,諸葛亮身高8尺,創建東吳的孫策“美姿顏,好笑語”,其弟孫權則“形貌奇偉”。這些記載似乎說明當時一個領導人物的儀表,常是他是否受人尊重及信服的主要條件之一。
曹操在這方麵似乎很吃虧。《三國誌》中對重要領導人物的外表都有描述,唯獨漏了曹操,想必是陳壽有心避開的。《魏氏春秋》中記載曹操“姿貌短小”,《三國演義》則說他身不及7尺(即不到155公分)。宋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曾記載,有一次匈奴派遣使者來謁見曹操,當時已貴為宰相的曹操,因為自認儀表不夠威風,有辱國格,乃派崔琰冒充自己接見使者。
其貌不揚,再加上身世上的缺陷,使曹操在力爭上遊的努力中,壓力頗大。或許正由於條件惡劣,使他更為好學不倦,比別人更努力,因而在軍事、政治及文學上都能獲得卓越的成就。
東漢末年,朝廷昏庸,政治混亂,民不聊生。麵對這些時代的弊端,年輕的曹操滿懷革新救國的熱情。初任洛陽北都尉時,他便不畏權勢地處死違法的大宦官蹇碩的叔父,因而得罪當朝權貴。雖然他做事光明正大,謹守法令,加以先祖曹騰在官場所留下的人情,使他不致遭到太大傷害。但曹操仍不斷被調職,甚至受到借故解職返鄉的處罰。幸而宦官中也有不少正派人士為他講情,使得曹操不久又能複出受任為議郎。
年輕氣盛的曹操並不因這次打擊而有任何退縮,不久便再度上書陳情,譴責宦官擅權的不當,並且公開替第二次黨錮之禍的受害人陳蕃等作平反的辯護。
糟糕的是,時局不但未見轉,反而益形惡化。接著震動大半江山的“黃巾黨民變”之後,中平6年(公元189年)冬,京城警備部隊在袁紹領導下發動兵變,攻入內延屠殺宦官,隨即引來董卓以西涼軍團進入洛陽控製政府。不久,新立的少帝遇害,接位的獻帝又如同傀儡,凶悍的董卓獨霸朝廷,排除篡奪大政的架勢。
由於曹操做事積極又清廉,聲望極高,董卓有意借重他以提升新政府威望,便特任命曹操為驍騎校尉(京城騎兵司令官)。但曹操以董卓為人暴虐,有違自己政治理想,乃私自棄職潛逃。其間曆盡艱難,險些被抓,幸得有心人相助,才能順利返回故鄉。
為了重振政治倫理,曹操散盡家財,並得到同鄉富商協助,募集了五千人,成為第一支高揭義旗,公開反對董卓的武裝力量。
不久,袁紹、劉岱、韓馥等華中、華東及華北的軍區領袖,也組成了關東聯盟(指函穀關以東),並共推袁紹為盟主,號召勤工,分別領軍向西討伐董卓政權。曹操也率領一批義軍加入這個組織。
在聯盟軍中,曹操是惟一沒有地盤、沒有糧秣支援、人數最少、初期聲勢最弱的軍隊,但是官軍的行動卻最為積極,數度主動與董卓的西涼軍團進行接觸戰。曹操日後回憶道:“兵在精,不在多,為了反抗董卓,各地來的義軍,不論在人數或軍糧上都遠比我們強,但我們卻越戰越盛,他們則越戰越弱。”
關東聯盟軍團各懷鬼胎,誰也不肯直接和董卓凶猛的西涼軍團直接對抗。揭旗勤工的目的,不過在表表姿態,借機擴充自己的地盤而已。最後幾乎隻有曹操及袁術軍團下的猛將孫堅,率領極少的兵力,不斷和董卓軍隊周旋.因而也蒙受不少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