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保健園地1(1 / 3)

第三章:保健園地1

微量元素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必不可少的物質,它的含量並不高卻對人體生長發育、新陳代謝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它與健康和疾病的關係,對揭示生命規律、預防疾病起到了積極作用。

鐵在體內的存在形式及生理功能

鐵是地殼含量居第四位的元素。大約在6000年前,我們的祖先便從鐵隕石中認識了鐵,在人類曆史上青銅器之後就進入了鐵器時代,利用鐵製造了各種生產和生活工具。早於17世紀就發現在人體和各種動植物中均有鐵的存在,但含量並不高,成為人體最早發現的必需微量元素,並逐漸認識到它與健康和疾病有關,在醫療實踐中逐漸積累了大量成功的經驗。隨著醫學科學和檢測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認定,當體內鐵的含量和分布異常時,就會影響正常的生理功能,鐵的代謝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人體健康狀況的重要標誌。

鐵在體內的存在形式及生理功能 不同年齡和性別的人體內含鐵量不同,到成年時才處於穩定狀態。鐵約占體重的0.0057%,大約為4克。婦女較男性少,約為3克。鐵在體內可分為功能鐵和貯存鐵:

功能鐵占全身總鐵量的80%以上,貯存鐵不足20%。功能鐵包括:(l)存在於紅血球(血紅蛋白的血紅素)和肌肉中(肌紅蛋白)的鐵,占全身總鐵量的75%左右,在血液中擔負著氧的輸送任務,與生命攸關。(2)存在於細胞色素和一些酶中的鐵,約為1%左右,參與體內許多重要的代謝過程。三羧酸循環中有1/2以上的酶含鐵,或有鐵存在時才能發揮生理功能。(3)存在於鐵蛋白中的鐵,隻占體內總鐵量的0.l%,在血液裏擔負著繁重的鐵運載任務。

貯存鐵存在於體內的"儲鐵池"中。包括:(l)鐵蛋白,約占總鐵量的15%。它有三個特點:一是既可儲存又可提取,可及時補充血循環中鐵的不足;二是無害,因為它既不能參與自由基的形成,也不能自發地釋放遊離鐵而損傷組織細胞;三是高效,每一個鐵蛋白最多能結合4500個鐵原子而且還呈溶解狀態。(2)含鐵血黃素,其中的鐵占總鐵量的5%左右,是不能被立即動用的貯存鐵。

銅的生理功能

微量元素銅對人體的生理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l.與人體的造血功能密切相關。一般認為造血功能主要與微量元素鐵有關,但在鐵參與形成血紅蛋白過程中,銅起著關鍵性作用,即在二價鐵轉變為三價鐵時,必須依賴血漿銅藍蛋白的氧化作用。如果體內缺銅,血漿銅藍蛋白的氧化活性降低,必然導致鐵的價位轉變發生困難而容易引起貧血。臨床上也經常可以發現有些缺鐵性貧血的病人在單純補充鐵劑時效果並不明顯,當加用含銅製劑後,貧血很快得到糾正。另外在腫瘤疾病後期,患者貧血也常常與體內大量銅的消耗有關,在給貧血患者補鐵時最好適當補銅,往往收到較好效果。

2.與人體的抗氧化作用有關 體內含銅蛋白如金屬硫蛋白(MT)、銅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具有較強的抗氧化作用,能夠清除氧自由基,如MT主要清除羥自由基,SOD主要清除過氧化氫等。目前已知,自由基對人體的損害是非常明顯的,如果體內生成自由基和清除自由基的相互平衡被打破,體內自由基過多,有可能與發生腫瘤、動脈粥樣硬化、關節炎、加速人的衰老及其他多種病症有關。有統計表明與自由基有關的疾病有70幾種。而在所有的自由基中,羥自由基毒性最大,對人體的危害最重。羥自由基不但通過脂質過氧化反應直接損害細胞膜,而且可以使許多人體重要的酶活性降低或消失。更重要的是羥自由基能夠直接破壞細胞核中的DNA和RNA,致細胞的死亡。另外有研究證實銅對於銅鋅-SOD的活性非常重要,如果體內缺銅,SOD的活性將顯著下降,也將使體內的抗氧化能力受到嚴重的影響。所以古人認為含銅的礦物藥具有營養保健作用,也可能與其中銅鋅等金屬直接誘導體內MT合成、提高SOD酶活性,清除自由基作用有關。

3.其他含銅酶如賴氨酰氧化酶、絡氨酸酶等對人體的生理功能也有較大的作用。賴氨酰氧化酶通過催化賴氨酰或賴氨酰的( 氨基氧化脫氨等一係列生化過程影響膠原組織的正常交聯。缺銅可引起賴氨酸酰氧化酶活性降低,導致結締組織彈性蛋白和膠原纖維交聯障礙,成熟遲緩,血管、骨骼等組織脆性增加,容易引起出血。如羊膜早破的孕婦及其胎兒皆有缺銅現象。羊膜早破的原因可能正是缺銅通過上述機製影響羊膜韌性和厚度之故;酪氨酸酶是一種單加氧酶,銅缺乏時酪氨酸酶形成困難,酪氨酸經該酶單氧合作用轉變為多巴的過程受阻,因而由多巴轉變的黑色素減少。缺銅病人由於黑色素不足,常發生毛發脫色症,不能耐受陽光照射,若體內嚴重缺乏酪氨酸酶則發生白化病。因此適量的補充含銅較高的食品對增加肌體組織的柔韌性,防止毛發脫色及白化病的發生具有積極意義。

4.銅在治療中的作用,如前所述銅可用以治療因缺銅和鐵引起的貧血,或因缺銅引起的毛發脫色和白化、疔、癰;或用銅錢醋淬內服治療骨折、關節炎等(如中藥自然銅)。另外,近幾年在中日友好醫院門診,劉同慶、馮水陸應用中藥銅鐵複方治療晚期腫瘤也取得一定效果。

硒與疾病

(1)硒與癌:從硒的角度研究腫瘤已成為引人注目的課題。有學者曾對27個國家和地區進行過調查,結果表明,癌症的死亡率與這些國家主食中的硒含量成負相關,調查中包括的癌有:乳腺癌、子宮癌、直腸癌、前列腺癌、血癌等。當時未包括肝癌,後來我國的學者發現,肝癌的死亡率與人體內硒水平也成負相關。也有資料提示低硒對呼吸道和胃腸道癌症的影響最明顯。硒攝入不足或血及組織硒含量過低與人癌症危險性增高有關,已成為有關學者的共識。但是,癌症病人血硒水平較低,也僅有大約50%的符合率,故不能用於臨床診斷。這種低硒水平究竟是癌症的結果還是原因尚不能定論,因而,對硒在人體癌症危險性中的作用作出明確的結論為時尚早。人們作了許多有關硒抑製化學致癌劑作用的動物實驗,發現在飼料中加入l~2微克的硒,就能使腫瘤的發病率降低30-40%。給自發性腫瘤發病率高的小鼠引水中加入l~2微克的亞硒酸鈉,腫瘤的發病率從不加硒時的80%降到I0%。在動物實驗中證明,硒在對抗誘發皮膚、肝、乳腺腫瘤的化學致癌物方麵很有效,但對抗引起結腸、肺、氣管和胰腺腫瘤的化學致癌物效果很小。總之,動物實驗證明,硒確有明顯的抑瘤效果,能降低發病率,在致癌作用的啟動和促進階都有抑製作用,到晚期效果降低。硒的抗癌機理可能包括:對迅速分化的癌細胞有毒性作用;減輕致癌物引起的氧化損傷;阻礙致癌物在體內的代謝;激活機體的免疫防禦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