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冬季保健養生1
冬季氣候寒冷,草木凋零,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此季節也正是人體養藏的最好時刻。人們應當注意保護陽氣,養精蓄銳,做到早睡晚起,以待日光……同時,要注意避寒就溫,不要讓皮膚開彙出汗,導致閉藏的陽氣頻頻耗傷,這就是冬季閉藏養生的方法。
冬季的飲食原則
冬季,氣候寒冷,陰盛陽衰。人體受寒冷氣溫的影響,機體的生理功能和食欲等均會發生變化。因此,合理地調整飲食,保證人體必需營養素的充足,對提高老人的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使之安全、順利地越冬,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應保證熱能的供給。冬天的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係統,使人體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從而促進和加速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類熱源營養素的分解,以增加機體的禦寒能力,這樣就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因此,冬天營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攝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對於老年人來說,脂肪攝入量不能過多,以免誘發老年人的其它疾病,但應攝入充足的蛋白質,因為蛋白質的分解代高謝增強,人體易出現負氮平衡。蛋白質的供給量以占總熱量的15~17%為好,所供給的蛋白質應以優質蛋白質為主,如瘦肉、雞蛋、魚類、乳類、豆類及其製品等,這些食物所含的蛋白質,不僅便於人體消化吸收,而且富含必需氨基酸,營養價值較高,可增加人體的耐寒和抗病能力。
冬天,又是蔬菜的淡季,蔬菜的數量既少,品種也較單調,尤其是在我國北方,這一現象更為突出。因此,往往一個冬季過後,人體出現維生素不足,如缺乏維生素C、並因此導致不少老人發生口腔漬瘍、牙根腫痛、出血、大便秘結等症狀。其防治方法首先應擴大食物來源,冬天綠葉菜相對減少,可適當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它們均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特別是缺乏維生素A,紅心甘薯還含較多的胡蘿卜素。多吃薯類,不僅可補充維生素,還有清內熱、去瘟毒作用。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路菜中,除大白菜外,還應選擇圓白菜、心裏美蘿卜、白蘿卜、胡蘿卜、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這些蔬菜中維生素含量均較豐富。隻要經常調換品種,合理搭配,還是可以補充人體維生素需要的。冬季的寒冷,還可影響人體的營養代謝,使各種營養素的消耗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老年人由於消化吸收和體內代謝因素的影響,往往缺乏鉀、鈣、鈉、鐵等元素,再加上冬季人體尿量增多,使上述無機鹽隨尿液排出的量也增多,因此,應及時予以補充。可多吃些含鈣、鐵、鈉、鉀等豐富的食物,如蝦米、蝦皮、芝麻醬、豬肝、香蕉等。如有鈉低者,做菜時,口味稍偏鹹,即可補充。
冬季晨練與日光
被傳統醫學奉為經黃的《黃帝內經》,闡及冬季保健養生時,開宗明義地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彙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這段話,用現代現代語言就是說:冬季氣候寒冷,草木凋零,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此季節也正是人體養藏的最好時刻。人們應當注意保護陽氣,養精蓄銳,做到早睡晚起,以待日光……同時,要注意避寒就溫,不要讓皮膚開彙出汗,導致閉藏的陽氣頻頻耗傷,這就是冬季閉藏養生的方法。
冬季活動(包括晨練)"必待日光"是傳統保健理念科學嗎?且看:
首先,冬季的清晨,寒氣襲人。民諺說:"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凍死老狗……"在這樣嚴峻的晨寒環境中,人的整個生命顯得特別瑟縮脆弱,身體的外露部位,如手部、臉部、尤其是雙耳,最易受凍,有時凍了還不知道。這樣嚴峻的晨寒,一般說,須待太陽出來半個小時後,才得開始緩解。
其次,清晨地麵空氣中氧的含量,是一天24小時中最低的時刻。須待太陽出來後,隨著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碳吐氧,地麵上空氣的含氧量,方得逐步增加。據研究,地麵上的空氣含氧量,需待太陽出來半個小時後,才有利於人們的呼吸。
再次,清晨地麵上的空氣汙染也最重,白天,工業排放出來的廢氣,汽車排放的尾氣,還有人和動物排放的二氧化碳等等。上述有毒有害的氣體,因受夜間溫度的下降而沉降於地的表麵,隻有待太陽出來,地表溫度升高後,才得以升向高空散去。
依據這些現代科學知識,不僅說明冬季晨練"必待日光"的理念無比精辟,而且說明我們祖先思維的無比深邃,早在千年前就揭示出今日方為科學所證實的事物。
老年人抗寒、抗毒害能力的日益下降,冬季晨練務必"必待日光"趕遲不趕早。晨間起床後,先喝杯白開水,然後在室內走動走動,活絡一下關節、肌肉,為晨練做好準備,待太陽升起半小時後再外出晨練;同時,吃點如牛奶(豆漿)麵包(餅幹)之類流質或半流質的東西,避免空腹鍛煉。
另外,為了"無彙皮膚,使氣亟奪"以保護陽氣,老年人晨練可循"春球、夏泳、秋爬、冬跑"古訓,以"跑"為主,"跑"而不出汗量力而行。跑,有利於提高心肺和消化機能,調節新陳代謝,不宜跑的體弱多病者,則適於散步。散步有慢步快步之分;慢步,即"隨便走走(逍遙步)",可起輕微鍛煉作用,更可怡情暢誌;快步,走時心率略增,停留複原。亦可快步--慢跑龍套--快步,以活動後身心舒愉為準。
冬天吃什麼水果好
冬季氣候幹燥,常常使人感到鼻、咽幹燥不適,這時如果能吃些生津止渴,潤喉去燥的水果,會使人頓覺清爽舒適。
冬季有保健醫療性質的水果,要數梨和甘蔗了。中醫認為,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養血生肌、潤肺去燥等功能,最適宜於冬季發熱和內熱的病人食用。尤其對肺熱咳嗽、小兒風熱、咽幹喉疼,大便燥結症較為適宜。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梨還有降低血壓、清熱鎮靜的作用。高血壓患者,如有頭暈目眩,心悸耳鳴者,經常吃梨,可減輕症狀。梨含有豐富的糖分和維生素,有保肝和幫助消化的作用。所以,對於肝類、肝硬化患者來說,作為醫療食品經常食用很有好處。民間流傳?quot;幾顆杏桃三把火,日食梨不為多"的諺語,說明多食梨有益無害。但是,因為梨性寒冷,對那些脾胃虛寒,消化不良及產後高熱煩渴等病症有一定的療效。故有"天生複脈湯"之稱。勞累過度或饑餓頭暈的人,隻要吃上兩節甘蔗就會使精神重新振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