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楊救貧傳奇:連載之十(1 / 1)

唐僖宗廣明三年(八八二年)三月,受五華神光山張萬三員外邀請(張父任侍郎之職,曾與楊筠鬆同朝為官)同曾文展一同前往,為其卜吉地鑒造華廈。日月比和格吉日良辰動工:批明尊帝星方出月用穀將加生門天河轉運吉星方,用之後三年舉家封侯,仕官不替。

回虔途今會昌經盤山登山頂,走羊角過饅魚嶺上“虔南第一山“遊漢溪岩,相傳那漢溪岩,因為楊國師到過堪卜風水,原來隻有三十二景,後來加上了“龍頭石草長差須,鞠躬門兩山巧會;舍命燒香有深淵,祖師廟前望得遠。又傳宋時楊筠鬆後裔楊文廣兄妹率兵征南蠻,在羊角紮營,有楊八妹巧鬥饅魚精的傳說和楊文廣把一千七百斤重的大鐵鍾雙手舉鍾送上了盤山頂。又因為楊文廣兄妹打敗了南蠻王後,在帶兵休整後到漢仙岩,楊文廣兄妹遊覽了漢仙岩,後來又添上了,龍洞幽經四處通,萬年峰前文廣像二處景致成為今天的三十六勝景。“楊公師徒離開了筠門嶺在周田的紫雲山的憑虛閣歇腳,憑盧閣的一殿宇,漢代所建在岩中可容納幾百人的內穴有石關,石侖、石床等,相傳齊武帝曾在此避過難,梁武帝亦曾讀書其中,楊筠鬆看到挑水要到山下,很是辛苦,便躍上岩頂用趕山鞭插入岩中,拔出神鞭,即湧出一股清泉,從數十丈的岩頂傾瀉而下,宛如一匹白綢垂掛在上麵,解決了住閣僧人飲用水之難,接著又在右側的絕壁懸崖上插上了一棵桂花樹,曆經了千餘年,每當秋月花放,遠近聞香,沁人心肺,仙跡猶在。楊筠鬆師徒尋龍捉脈,叫曾文展記下有:回龍顧祖、美婦踏車、官帽、獅子滾球、象牙、猛虎下山、黃龍掛珠、蟾蜍望月、九龍聚首、乾坤相會、海螺吐珠、鳳形、等三十六形吉地;當時尚未有會昌縣,地屬於都縣所轄,古稱九洲鎮,因此鎮座落合手風水,以後可為州縣治地,便用趕山鞭於貢水出口處,趕成鵝形,鎖緊水口,又叫曾求已在坎方(壬子癸)埋下十二口刻有會昌二字的唐武宗年號的地磚(於太平興國八年設縣,適逢鎮人挖井得磚十二塊,磚上刻有“會昌“篆字)。故以會昌為縣名,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