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頭腦風暴”?我們還是先看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一年,美國北方格外嚴寒,大雪紛飛,電線上積滿冰雪,大跨度的電線常被積雪壓斷,嚴重影響通訊。
過去,許多人試圖解決這一問題,但都未能如願以償。後來,電訊公司經理應用奧斯本發明的頭腦風暴法,解決了這一難題。
他召開了一種能讓頭腦卷起風暴的座談會,參加會議的是不同專業的技術人員,要求他們必須遵守以下四項基本原則:
第一,自由思考。即要求與會者盡可能解放思想,無拘無束地思考問題並暢所欲言,不必顧慮自己的想法或說法是否“離經叛道”或“荒唐可笑”;
第二,延遲評判。即要求與會者在會上不要對他人的設想評頭論足,不要發表“這主意好極了!”、“這種想法太離譜了!”之類的“捧殺句”或“扼殺句”。至於對設想的評判,留在會後組織專人考慮;
第三,以量求質。即鼓勵與會者盡可能多而廣地提出設想,以大量的設想來保證質量較高的設想的存在;
第四,結合改善。即鼓勵與會者積極進行智力互補,在增加自己提出設想的同時,注意思考如何把兩個或更多的設想結合成另一個更完善的設想。按照這種會議規則,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來。有人提出設計一種專用的電線清雪機;有人想到用電熱來化解冰雪;也有人建議用振蕩技術來清除積雪;還有人提出能否帶上幾把大掃帚,乘坐直升飛機去掃電線上的積雪。對於這種“坐飛機掃雪”的設想,大家心裏盡管覺得滑稽可笑,但在會上也無人提出批評。
相反,有一工程師在百思不得其解時,聽到用飛機掃雪的想法後,大腦突然受到衝擊,一種簡單可行且高效率的清雪方法冒了出來。他想,每當大雪過後,出動直升飛機沿積雪嚴重的電線飛行,依靠高速旋轉的螺旋槳即可將電線上的積雪迅速扇落。他馬上提出“用直升飛機扇雪”的新設想,頓時又引起其他與會者的聯想,有關用飛機除雪的主意一下子又多了七八條。不到一小時,與會的10名技術人員共提出90多條新設想。
會後,公司組織專家對設想進行分類論證。專家們認為設計專用清雪機,采用電熱或電磁振蕩等方法清除電線上的積雪,在技術上雖然可行,但研製費用大,周期長,一時難以見效。那種因“坐飛機掃雪”激發出來的幾個設想,倒是一種大膽的新方案,如果可行,將是一種既簡單又高效的好辦法。經過現場試驗,發現用直升飛機扇雪真能奏效,一個久懸未決的難題,終於在頭腦風暴會中得到了巧妙的解決。
從上例可見,所謂頭腦風暴會,實際上是一種智力激勵法。奧斯本借用這場會議讓與會者敞開思想,使各種設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腦海的創造性“風暴”。
發明創造的實踐表明,真正有天資的發明家,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遠較平常人要優越得多。但對天資平常的人,如果能相互激勵,相互補充,引起思維“共振”,也會產生出不同凡響的新創意或新方案。
聰明的仆人
在斯威夫特博士家附近住著一位富有的老婦人,她時常打發仆人給他送禮物。博士接受她的禮物,但從不給那位仆人任何酬謝。一天,博士正忙著寫東西,那位仆人衝進了他的房間,將一個包裹扔在書桌上,說道:“我的主人送給你兩隻兔子。”
斯威夫特轉過身來說:“孩子,包裹可不是這樣送法呀。現在,你坐在我的位子上,看著我是怎麼送的,並要記住這個教訓。”
那位仆人坐了下來,斯威夫特走出去,敲了敲門,等待回音。仆人說:“進來。”
博士進了門,走到桌旁說道:“先生,我的女主人向您致以親切地問候,並希望您收下這兩隻兔子。”仆人回答說:“謝謝你,向你的女主人致謝,謝謝他們的關心。另外,這兩個先令是送給你本人的。”
博士笑了笑,打那以後,斯威夫特從沒忘記給那位仆人小費。
每一次創新都能帶來不小的變革,隻有變革才能進步。
智者的回答
一、最困難的事。有人問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你認為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什麼事情是最困難的?”泰勒斯回答說:“認識你自己。”認識自己難,認識自己的不足更難。
二、貴重的財物。畢阿斯出生於古希臘普裏埃耶城。一次,當普裏埃耶城遭到圍攻時,居民們紛紛帶上自己最貴重的財物四散奔逃,隻有畢阿斯一個人赤手空拳。居民們問他為什麼這樣離開時,他回答說:“因為我的一切都在我的身上。”是的,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嗎?
三、快樂的工作。有人問畢阿斯:“什麼樣的工作最能讓人快樂?”畢阿斯回答:“掙錢的工作。”這是一句大實話,能夠掙到更多的錢,才能更好地生活。
四、安全的船。有人問古希臘思想家阿那哈斯:“什麼樣的船最安全?”阿那哈斯說:“那些離開了大海的船。”不走路,才不會摔倒;不航行,才沒有危險。但船離開了大海,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
五、永遠的道德。有人問雅典的執政官梭倫:“為什麼作惡的人往往富裕,而善良的人卻往往貧窮?” 梭倫回答:“我們不願把我們的道德和他們的財富交換,因為道德是永遠的,而財富每天都在更換主人。”道德是永遠的,財富是暫時的。靠作惡致富的人,內心肯定會非常空虛,而且富裕也絕不會長久。
六、理想的家居。有人問古希臘的庇塔烏斯:“最理想的家是什麼樣子?”庇塔烏斯回答:“既沒有什麼奢侈品,也不缺少必需品。”這個回答很理智,也很聰明。奢侈品是給別人看的,必需品是給自己用的。打腫臉充胖子的人,永遠也成不了“胖子”。
七、健康的意義。有人問赫拉克利特身體健康的重要程度,赫拉克利特說:“如果沒有健康,智慧就無法表露,文化就無法施展,力量就無法戰鬥,知識就無法利用。”生命因健康而快樂,因疾病而枯萎。有了健康,才有一切。
八、流動的河流。有人問赫拉克利特:“過去的事情能否更改?”赫拉克利特回答:“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流水會變,落花會變,時間會變,環境會變,什麼都會變,什麼都不能重複。
九、不同的城市。有人問柏拉圖:“一個貧窮的國家為什麼也有富人?”柏拉圖回答:“如果你把一個國家當作一個純粹的國家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任何一座城市都是兩座城市:即富人的城市和窮人的城市。”城市是富人的城市,也是窮人的城市。而且到任何時候,窮人都會多於富人。所以城市的領導者在作決策的時候,一定要首先想到窮人。
十、活著的意義。一個滿臉愁苦的病人問安提豐:“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安提豐說:“我至今也沒有弄清楚,所以我要活下去。”活著就是為了追求,為了探討,為了知道自己還不知道的事情。也許,這就是活著的意義。
十一、吃飯的區別。有人問大哲學家亞裏士多德:“你和平庸的人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亞裏士多德回答:“他們活著是為了吃飯,而我吃飯是為了活著。”庸人享口福之樂,哲人享智慧之樂;庸人享物質之樂,哲人享精神之樂。
十二、道歉的好處。有人問政治家塞涅卡:“道歉有什麼好處?”塞涅卡回答:“道歉既不傷害道歉者,也不傷害接受道歉的人。”道歉是一種美德,不僅能化解很多矛盾,而且會給自己及對方帶來輕鬆和快樂。
經驗教訓是千百年來人們對現實的終結,所得出的結論。所以不論到何時,我們不能忘記這些東西。
最凶暴的動物
美國有一家動物園,動物齊全,創辦得有聲有色。每一個參觀過該動物園的人,心靈都會受到一次極大的震撼。
使參觀者深受震撼的不是凶殘猙獰或溫順可愛的動物們,而是參觀者自己!
就在參觀者即將離開動物園,參觀最後一個動物籠子時,竟然發現該籠子空空如也,什麼動物也沒裝。這時,你禁不住會凝望籠子上大牌子上寫著的一行醒目大字:最凶狠、最殘暴、最醜惡的動物!此時,你一定會心生疑慮再次細看籠子裏裝著的究竟是什麼可惡的動物。這時,你一定會發現籠子裏有一麵大鏡子,將你自己的嘴臉清清楚楚地映在這裏。
看到你自己的形象,究竟有何感想呢?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統計,全球陸地麵積的近30%正變為荒漠,許多陸地動物滅絕。每年,因人類食用而被殺掉的動物,不知比自然界中動物之間的獵殺多出多少倍……
想想這些,作為高級動物的人,你的心靈能安然嗎?
失落的鳥蛋
狂風暴雨,烏雲翻卷。寺院的槐樹上,一窩斑鳩巢搖搖欲墜,裏麵的鳥蛋依稀可辨。細心的比丘冒雨在樹下等了好長時間,硬是接住了兩隻失落的鳥蛋。
為了讓鳥蛋孵出鳥兒,迎接即將誕生的生命,比丘非常愛惜地把兩隻鳥蛋揣在自己的懷裏。
風雨過後,這事被智興禪師知道了,他找到比丘,讓他把鳥蛋交出來,並要他爬到樹上再造一個惟妙惟肖的斑鳩巢,然後,把兩隻鳥蛋放回“原處”。
一切都放置妥當後,智興禪師把比丘拉進屋裏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生物都有它們自己的生存法則和生活習性,是萬萬破壞不得的。這兩隻鳥蛋如果在你的懷裏孵出來,你再辛辛苦苦地把它們撫養大的話,這兩隻鳥的命運就太令人擔憂了。它們被你挽救了生命,卻也會因你而失去更加珍貴的天性,失去本該屬於它們的長空和藍天……”
禪師話音未落,兩隻驚魂未定的老斑鳩已飛回來,有一隻正縮著翅膀落進窩裏。
愛心有時候是繈褓,有時候是樊籠。鳥兒屬於藍天,心靈屬於自由,過多的寵愛和約束會葬送它們的天性。
駱駝的最後一滴眼淚
你穿羊絨衫嗎?你知道什麼叫生態難民嗎?你可見過駱駝的最後一滴眼淚?
今天,我隻想讓大家知道一些事情,能在看完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北京大學的百年大講堂,我有幸參觀了一個攝影展,主題叫“駱駝的眼淚”。
已經寫不出來當時看的時候和看完後的複雜心情,一幅幅圖片都是一個退休老工人近10年自費走遍內蒙古全境以及青海、寧夏、新疆部分地區拍下來的生態的一步步惡化情況,沙逼人退,已經到了黃河邊上,草死沙進,昔日高可沒人的草原現在連駱駝都無法生存而成批餓死!一個個被黃沙湮沒的村莊,一堆堆慘不忍睹的白骨,一具具死不瞑目的骷髏,一群群看似滑稽穿著各種衣服的山羊!因為山羊餓得相互吃彼此的毛充饑,牧民不得不以此來保護自己的財產——羊毛!
我約了攝影展的主辦者——一個鐵錚錚的內蒙古支邊幾十年的退休工人盧彤景老先生。這個散盡自己家產呼籲生態危機的老先生,要再用語言來讓更多的人救救生態。老先生上來的第一句話就是“牧區真窮,牧民真苦,牧業真危險!”讓我沒有想到的是,盧老先生告訴我們,草原如此退化最大的一個罪魁禍首竟然是1981年時與日本合資的鄂爾多斯羊絨集團。
1981年以前,草原沒有山羊,到1985年山羊開始成倍繁殖,從上世紀90年代到如今的10年之間,是草原惡化最嚴重的10年,在鄂爾多斯崛起的背後,是牧區的退化,是生態的急劇惡化。日本人在1981年以前是在自己國家養山羊,很快發現了養山羊帶來最大的問題——山羊不但吃草,而且吃草根!於是,他們將山羊繁育基地挪到了中國,用雄厚的資金和原鄂爾多斯毛紡廠合資成立了羊絨廠。從此,內蒙古大草原開始了噩夢!
日本人很會做生意。20世紀80年代,牧民的羊絨可以賣到280元一斤,現在是七八十塊錢。先以高價吸引你大量養殖山羊,再壓價收購,羊毛不是糧食,隻能賣給羊絨廠。羊毛便宜了,就再多養一些來維持生計吧,多養一些帶來的卻是價格的更低。
一方麵是日本人滿足的笑臉,因為他們的錢包越來越鼓;一方麵卻是牧民的生活更加窮苦和我們的草原的一步步消失!現在,歐洲不大量養殖山羊,美洲不大量養殖山羊,澳大利亞也不大量養殖山羊,連非洲都不養,亞洲的新加坡、日本、韓國都不養,隻有中國,在大量地養殖山羊!在一個隻能承載20萬頭牲畜的草原,有120頭吃草動物,最多的是山羊!用長遠的生態換來了短暫的當前利益,換來了所謂的經濟發展!
近幾年,中央出台了一係列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的政策。可是圖片上圈起禁牧區的鐵絲網到處都是洞,牧民要吃飯啊!就是這樣,在河套地區又興建了一個羊絨廠,號稱世界第一!光鄂爾多斯一年就需要70萬噸的羊絨,目前已經注冊的3000家中小型羊絨廠和那些沒有注冊的甚至上萬家的羊絨廠已經讓草原變成了沙漠!我們真的還需要一座世界第一的羊絨廠嗎?現在的草原,沒有了一點生氣,昔日的萬峰駝鄉現在已經人煙荒蕪!連駱駝都不能生存的地方,還有什麼可以生存?草原啊!駱駝的眼淚!
資源的短缺是人類共同麵對的問題,所以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就珍惜手中的每一點資源。
小鯊魚的貪婪
深海裏,一隻小鯊魚長大了,開始和媽媽一起學習覓食,它逐漸學會了如何捕捉食物。媽媽對它說:“孩子,你長大了,應該離開我去獨自生活。”鯊魚是海底的王者,幾乎沒有任何生物能傷害,所以雖然媽媽不在小鯊魚的身邊,但還是很放心。它相信,兒子憑借著優秀的捕食本領, 一定能生活得很好。
幾個月後,鯊魚媽媽在一個小海溝裏見到了小鯊魚,它被兒子嚇了一跳。小鯊魚所在的海溝食物來源很豐富,它就是被魚群吸引到這裏的,小鯊魚在這裏應該變得強壯起來,可是它看上去卻好像營養不良,很疲憊。
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呢,鯊魚媽媽想。它正要過去問小鯊魚,卻看見一群大馬哈魚遊了過來,而小鯊魚也來了精神,正準備捕食。
鯊魚媽媽躲在一邊,看著小鯊魚隱蔽起來,等著馬哈魚到自己能夠攻擊到的範圍。一條馬哈魚先遊過來,已經遊到了小鯊魚的嘴邊,也絲毫沒有感覺到危險。鯊魚媽媽想,這下兒子一閉嘴就可以美餐一頓,可是出乎它意料的是,兒子連動也沒有動。
兩條、三條、四條,越來越多的馬哈魚遊近了,可是小鯊魚卻還是沒有動,盯著遠處剩下不多的馬哈魚,這個時候小鯊魚急躁起來,凶狠地撲了過去,可是距離太遠,馬哈魚們輕鬆擺脫了追擊。
鯊魚媽媽追上小鯊魚問:“為什麼不在馬哈魚在你嘴邊的時候吃掉它們?”小鯊魚說:“媽媽,你難道沒有看到,我也許能得到更多。”
鯊魚媽媽搖搖頭說:“不是這樣的,欲望是無法滿足的,但機會卻不是總有。貪婪不會讓你得到更多,甚至連原來能得到的也會失去。”
其實人又何嚐不是這樣,有些時候,得不到的原因不是你沒努力,而是你的心放得太大,來不及收網。
神奇的蔡加尼克效應
很多電視劇的忠實粉絲對節目中插播的廣告甚為反感,但是,又不得不硬著頭皮看完。因為廣告插進來時劇情正發展到緊要處,實在不舍得換台,生怕錯過了關鍵部分,於是隻能忍著,一條,兩條……直到看完第N條後長歎一口氣:“還沒完呀?”
不得不承認,這廣告的插播時間選得著實精妙。其實說穿了,都是廣告商摸透了觀眾的心理,讓你欲罷不能。
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心理,讓你被人家牽著鼻子走呢?
這要歸結於一種被稱為“蔡加尼克效應”的心態。
1927年,心理學家蔡加尼克做了一係列有關記憶的實驗。他給參加實驗的每個人布置了15~22種難易程度不同的任務,比如寫一首自己喜歡的詩詞,將一些不同顏色和形狀的珠子按一定模式用線串起來,完成拚板,演算數學題等等。完成這些任務所需的時間是大致相等的。其中一半的任務是順利地完成,而另一半任務在進行的中途會被打斷,要求被試停下來去做其他的事情。在實驗結束的時候,要求他們每個人回憶所做過的事情。結果十分有趣,在被回憶出來的任務中,有68%是被中止而未完成的任務,而已完成的任務隻占32%。這種對未完成工作的記憶優於對已完成工作的記憶的現象,被稱為“蔡加尼克效應”。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是由於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會在心裏產生一個張力係統,這個係統往往使我們處於緊張的心理狀態之中。
當工作沒有完成就被中斷的時候,這種緊張狀態仍然會維持一段時間,使得這個未完成任務一直重重地壓在心頭。而一旦這個任務已經完成了,那麼這種緊張狀態就會得以鬆弛,原來做了的事情就容易被忘記了。
在現實生活中,蔡加尼克效應經常會出現。比如,我們經常會在備忘錄上記下重要的會議,但是到最後還是忘記了。因為我們以為記下來了就萬事大吉。張力係統鬆弛下來,最後連備忘錄都忘了看。還有,在打電話之前,我們能清楚地記得想要撥打的電話號碼,然而打完之後卻總也想不起來剛才撥過的號碼了,這也是蔡加尼克效應在起作用。
巧妙地利用蔡加尼克效應,恰當地控製好你的張力係統,將有助於你順利地完成任務。
從“監獄”中尋找希望
著名心理學家津巴多曾經做過一個實驗,雖然備受爭議,最後還是被迫停止,但這個實驗本身卻引發了人們不少的思考。
實驗是這樣做的:他們招收了21位本科生作為誌願者,讓他們體驗監獄生活。在實驗中,他們分別扮演看守或者犯人。而在此之前,這21個人都經過了性格測試,被評定為情緒穩定、成熟守法的人。通過扔硬幣的方式,10個人被派去當囚犯,11個人做看守,共進行兩周實驗。“犯人”們在一個星期天的早晨被“逮捕”了,戴上手銬,在警局登記名冊,然後被帶入“監獄”。一切模擬得都跟真的無異。“看守”們還製定了一些規則:“犯人”在進餐、休息和熄燈後必須保持沉默;他們必須按時就餐;彼此稱呼號碼,要管“看守”叫“幹部”,等等。觸犯任何條例都將遭到懲罰。
這本來就像一場遊戲,但出人意料的是,“看守”和“囚犯”很快變得像現實中的一樣——“看守”們認為“囚犯”都是危險的,對他們態度嚴厲。而“犯人”也把“看守”看成施虐狂,暗地裏心存反抗。在幾天之後,“犯人”們當真組織了一次反叛活動,但被“看守”們殘酷地壓製了。自此,“看守”們又製定了更多的規則來約束“犯人”,甚至想一些辦法來折磨他們。
在實驗進行到中途的時候,有很多人表現出頭腦混亂,不管是“犯人”還是“看守”。有一位“看守”在實驗前認為自己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不喜歡進攻別人,但在實驗的第5天,他竟然開始肆意處罰“犯人”,隻因為他討厭這個人。他自己寫道:“囚犯(4l6)不吃這種香腸,我決定強行讓他吃,我讓食物從他臉上流下來……我為逼迫他吃東西而感到內疚,可是,因為他不吃我感到更惱火。”
到實驗的第5天,實驗者不得不宣布實驗結束,以保全所有人。這個實驗讓人們大吃一驚,這些極為正常的年輕人竟會如此輕易地被激發起施虐行為,它表明,正常的、健康的、受過教育的年輕人在“監獄環境”的團體壓力下能夠迅速地發生轉變,這也能解釋人們在某些環境中為什麼會有一些反常的過激行為。這個未進行完的心理實驗後來被法律禁止了,原因是它太不人道。它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陰暗的一麵,在充滿危機和暴力的團體中,人們也變得殘忍。
好的團體環境是可以營造的。很多管理者非常注重團隊精神的塑造,讓每個成員在其中扮演“幫助者”、“創造者”的角色,培養他們團結互助、積極進取的品質,使整個團隊成為和諧而有戰鬥力的集體。
腦袋不是用來戴帽
伍德養了100隻鵝。有一天,死了20隻,於是,他跑到牧師那裏,請教怎樣牧鵝。
那位牧師專注地聽完伍德的敘述,問道:“你是什麼時候放牧的?”
“上午。”
“哎呀!純粹是個不利的時辰!要下午放牧!”
伍德感謝牧師的勸告,高興地回了家。三天後,他又跑到牧師那裏。
“牧師,我又死了20隻鵝。”
“你是在哪裏放牧的?”
“小河的右岸。”
“哎呀,錯了!要在左岸放牧。”
“非常感謝您對我的幫助。牧師,上帝祝福您。”
過了一天,伍德再次來到牧師那裏。
“牧師,昨天又死了20隻鵝。”
“不會吧,我的孩子!你給它們吃了什麼?”
“喂了包穀,包穀粒。”
牧師坐著沉思良久,開始發表見解:“你做錯了,應該把包穀磨碎喂給鵝吃。”
“萬分感謝您——牧師。由於您的勸告,上帝會酬謝您。”
三天後,伍德有點不快地,但又充滿希望地敲著牧師的房門。
“唔,又碰到什麼新問題啦,我的孩子?”牧師得意地問道。
“昨晚又死了2 0隻鵝。”
“沒關係,隻要充滿信心,常到我這兒來。告訴我,你的鵝在哪裏飲水?”
“當然是在那條小河裏。”
“真是大錯特錯,錯上加錯!不能讓它們飲河水,要給它們喝井水,這樣才有效。”
“謝謝,牧師。您的智慧總是拯救您的信徒……”
伍德通過開著的門進來時,那位牧師正埋頭讀著一部厚厚的古書。
“向您問好,牧師。”伍德帶著極大的尊敬說道。
“上帝把你召到我這兒。看,甚至現在我還在替你的鵝操心。”
“又死了20隻鵝,牧師。現在我已經沒有鵝了。”
牧師長時間地沉默不語。沉思許久後,他歎息道:“我還有幾個忠告沒對你說,多可惜啊!”
人最可怕的是沒有主見與自我,別人的建議隻是建議,你隻能做參考,卻不能拿它當金科玉律。
可怕的成功模式
肺魚不但可以像其他魚類那樣用鰓呼吸,還有一種特殊的本領,那就是靠肺在空氣中直接進行呼吸,因此被稱為肺魚。肺魚大多生活在美國西部人煙稀少的沼澤地帶,一旦棲息地的水質發生變化或沼澤幹涸,它們的肺就派上用場了。
每當旱季到來,水源枯竭的時候,肺魚就將自己藏匿於淤泥之中。它們巧妙地在淤泥中構築泥屋,僅在相應的地方開一個呼吸孔。它們就這樣使身體始終保持濕潤,在泥屋中養精蓄銳。數月後,雨季來臨,泥屋便會在雨水的浸潤衝刷下土崩瓦解,肺魚又重新回到有水的天地。
最近,科學家發現,當地的土著人居然拿肺魚當美食。他們在旱季出發,來到肺魚生活的沼澤地。這時,沼澤地裏到處布滿了泥屋,幾乎每間泥屋都藏著一條肺魚。土著人就這樣輕而易舉地將肺魚捉住了。但他們並不立即將肺魚煮著吃,而是先用一盆清水將肺魚養幾天,等體內的髒東西都吐出來了,再將肺魚放在早就用白水以及各種調料和好的麵糊裏,肺魚以為旱季到了,便將麵糊做成麵屋將自己包裹起來。這時,土著人便可以將肺魚連同它的“泥屋”一起烤熟後再吃。據說肺魚自己構築的麵屋因為充分滲入了肺魚的黏液,故而味道十分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