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訓惡人(1 / 2)

正當李世績夫婦手足無措之下,外麵小廝匆匆來報說是東宮汝南郡王前來拜見。

李承宗也並非第一次到將軍府做客,可每次都是直接到後院李天問的住處,這次怎會突然來至前廳,還遞出了“拜謁”的帖子。

正說著,一位氣宇不凡的少年已經翩然而至堂上,眾人皆躬身施禮拜見這位“難得一見”的東宮郡王殿下。

叫起了眾人,李承宗恭恭敬敬地施以師徒之禮拜見李天問,獨孤父子當即驚得啞口無言。

李承宗今日本是來求教的,不曾想一入府門便從司青、美藍那裏聽說獨孤父子上門提親一事,當即遞出了拜謁的帖子,轉身來至前廳。他雖是一介十三歲的少年,但麵如冠玉,品貌非凡。巡視了堂上一遭,便已知曉個大概,笑道:“李將軍真是貴人多忘事,李良娣與姑姑姐妹情深,明明有言說是上門求親的人需要您擬一個名單送入東宮,由她與姑姑商議後擇選,並且不準私收聘禮,今日您怎麼忘記這般重要的事情,勞煩韋大人受累來此苦口婆心勸說一通呢?還是快些將韋大人提親之事報與東宮吧,莫讓尚書大人久等了才是。”

李承宗三言兩語便化解了一番尷尬,並不失任何人的麵子。即便他剛剛所言有假,但是以他郡王之尊說出來,再加上李世績正樂得解此無措之感,當下便命李博快馬加鞭前去東宮將提親之事報與李素問,這件事已然弄假成真了。

被李承宗從府中拉出來,李天問也難得自在,便尋了個裁衣鋪子主仆三人改換成男裝,覓得一處酒香沁人的酒樓,便在包廂中落了座。

連飲了三杯之後,李天問頓覺暢快之極,胸中的鬱悶也減去了大半,便來了興致問道:“四書五經你皆已爛熟於心,正史書籍你也讀過不少,還有什麼不解跑來問我啊?難不成是讀了什麼有趣的稗官野史想要來與我分享?”

李承宗也試著飲了一杯梅花酒,氣憤道:“姑姑剛剛被逼婚,此刻竟有閑情逸致管我讀書的問題了,你是不是也太大題小作了啊?”

“是你太小題大做了。雖然府中在為我尋覓夫家,不過爹爹和娘親懂我心思,他們是不會把我隨隨便便嫁掉的。再說了二哥尚未娶親,我身為小妹更不會早早就這般定親的。不過剛才我的宗兒真了不起,三兩言語便平息了一場風波,隻是可憐大哥苦心為我牽線搭橋了。”

“他活該!”李承宗更加怒道:“誰讓他多此一舉了。”

看著李天問默默無言又飲了兩杯,李承宗便知說錯了話。自己一個小孩子都能看明白的事,冰雪聰明的姑姑怎會不懂。於是他趕緊笑言問道:“姑姑,你不是說過些時日要教宗兒譜曲作詞的嗎,所以最近我都在讀一些雜歌謠辭。不過有一首《城中謠》,我有些不解,還望姑姑教我。”

“《城中謠》?你且讀來聽聽?”

李承宗略微想了一下,便背誦道:“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這首歌謠的道理很淺顯易懂啊,你有什麼不明白的?”

“就是因為淺顯易懂,所以宗兒才要請教姑姑,以免錯失了這歌謠中的精彩之處。”

李天問攥著酒杯思忖了一下,講道:“這首歌謠曾在西漢的京城流行過。歌謠中的‘城中’指的就是西漢的都城長安城內。這‘四方’就是指京城以外的各地。這首歌謠其實是用誇張的手法,諷刺了當時四方都模仿京城的裝飾打扮,說明了當時不良的社會風氣是受到荒淫腐化的上層統治者的影響而形成的。歌謠是以三組工整的排比句出現的,每組上句的‘城中’對下句的‘四方’,以城中流行‘高髻’、‘廣眉’、‘大袖’,引出四方仿效而過之的‘高一尺’、‘且半額’、‘全匹帛’,這遞進的語意更加突出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虛浮奢靡的社會風氣。”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是說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種愛好,在下麵的人必定愛好的更厲害,哪怕是不好的,錯誤的,他們也要上行下效,若是如此,難免不會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難怪孔子說‘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從其所行。上好事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