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內部結構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它的內部究竟是什麼樣的呢?研究結果表明,地球內部可以分成好幾個同心圈層。粗略地看,地球大致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地核3個圈層。
地殼是地球外部的一層堅硬的外殼。地殼由各種岩石組成,除地表覆蓋著一層薄薄的沉積岩、風化土和海水以外,上部主要由花崗岩類的岩石組成,而下部則主要由玄武岩或輝長岩類的岩石組成。
地殼的平均厚度為33000米,我國西藏地區地殼厚達60000米至80000米,東部平原地區則為30000米。
地殼的密度隨著地殼的厚薄不同而變化,壓力自上而下由一個大氣壓增加至1300個大氣壓,溫度至底部增加到1000攝氏度左右。
地幔介於地殼和地核之間,可分為兩層。上層離地麵33千米至900千米,其物質成分除矽、氧以外,鐵、鎂顯著增加,鋁則退居次位。地幔壓力為50萬個大氣壓,溫度為1200攝氏度至1500攝氏度,物質狀態為固態結晶質,但具有較大的可塑性。下層離地 麵900千米至2900千米,物質成分除矽酸鹽以外,金屬氧化物與硫化物,特別是鐵、鎳顯著增加,壓力為150萬個大氣壓,溫度為155攝氏度至2000攝氏度,物質狀態屬非結晶狀態。
地幔的體積占地球總體積的83%,質量占整個地球的66%。由於高溫高壓的結果,地幔物質常處於熔岩狀態,成為岩漿的發源地。
地核是指地幔以下到地球核心的部分。此處的地球中心壓力 為3000攝氏度至5000攝氏度,在這樣的高溫,高壓下,地球中心的物質已不能用我們熟悉的“固態”或“液態”的字眼來表示,它可能是一種人們還不熟悉的物質狀態。這種物態的特點是在高溫、高壓的長期作用下,猶如樹脂和蠟一樣具有可塑性,但對於短時間的作用力來說卻比鋼鐵還要堅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