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緣起:古羅馬的牧神節(1 / 1)

關於情人節的起源,說法眾多。比較讓人信服的一種說法認為,情人節起源於古羅馬的牧神節。

古羅馬還不強大的時候,敬奉著畜牧神,將他奉為古羅馬人的保護神,相信他能保佑古羅馬人免遭惡狼的襲擊。牧神節(Lupercalia),即為“畜牧神的節日”。

幾千年前,古羅馬的牧羊人居住在現在的巴勒登丘(PalatineHill)一帶。那時候的自然環境很惡劣,對牧羊人而言最嚴重的威脅就是狼。它們在田野裏亂竄,叼走牧羊牲畜,甚至威脅到牧羊人的生命。於是每年的2月(那時候的2月比現在公曆的2月要遲得多)中旬,羅馬人都要祭祀畜牧神,感謝他過去一年的幫助,並祈祝今年莊稼豐產、人畜興旺。祭祀同時,還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迎接春天的到來。

2月15日,畜牧神的祭司們聚集在巴勒登丘畜牧神住的盧佩耳卡爾洞旁。傳說中,羅馬國的創始人羅米拉斯和雷默斯曾在山洞裏由一隻母狼喂養。祭品規定為雌雄山羊各一隻。獻祭後,祭司們把祭牲的皮切成皮條,交由祭壇旁的兩位貴族青年,將血蘸在他們額頭上,再用浸有牛奶的羊毛擦淨。接著,這兩名年輕人手執皮條繞著巴勒登丘跑上一圈,逢人便抽。擠在人群裏的已婚婦女,會搶著擠到青年身邊,讓皮條抽到自己身上。她們認為,挨了神鞭的抽打可以多子多孫。皮條的拉丁語是“februa”,意為“滌罪工具”。由此產生了“february(英語單詞,二月)”,意為“淨月”。

在這個保佑莊稼豐產、人畜興旺的宗教節日裏,人們可以大吃大喝,跳舞玩耍。未婚青年則可以打破平日的禮規,任意接觸。在跳舞遊戲時,為決定伴侶,青年們將姑娘的名字寫在鬮上放在壇內,由小夥子們抽取。這種隨機的選擇,有時促成了年輕人的大事,選定的小夥子和姑娘往往心生愛意,最後結成了終身伴侶。拈鬮的日子為2月14日,據說這是鳥類交配的日子,因而也被認為是人類婚配的吉日。

牧神節,是古羅馬保佑莊稼豐產、人畜興旺的宗教禮儀,也是當時的一個主要節日,深受人們喜愛和重視。據曆史記載,公元44年,牧神祭司學院院長馬克·安東尼就選定在當年的牧神節,為裘利斯·凱撒大帝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