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2
這份議定書還有3個附件。
第一個附件是,1941年10月至1942年6月蘇聯海軍需要美英援助的裝備與物資清單,其中包括:軍艦、艦炮、船用柴油機和發動機以及船用潛艇探索器。
第二個附件是,1941年10月至1942年6月蘇聯需要美英援助的醫療器械和藥品清單,共83類。
第三個附件是,英國希望從蘇聯得到的供應品,其中包括:瀝青、豬鬃、鉻礦、步槍及步槍子彈、生絲或碎絲、木料等27類。
這次會議於10月1日結束,蘇英美三方都對會議結果表示滿意。當晚,斯大林在克裏姆林宮舉行盛大宴會,與美英使團全體成員共同慶賀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席間,斯大林對哈裏曼說:“戰爭必須由三國軍隊會師才能贏得勝利。”
10月3日,斯大林分別致函丘吉爾和羅斯福,對比弗布魯克和哈裏曼的工作表示滿意,感謝美英兩國政府對蘇聯的援助。相信他們“將做出一切必要的努力來保證盡可能迅速和充分地實現莫斯科會議的決議”。
盡管蘇聯認為這個議定書還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協定規定的期限不長,這就使蘇聯指揮部難以擬定未來的作戰計劃”。但蘇聯官方仍然認為:“莫斯科會議對動員各同盟國的資源用以擊潰侵略集團,有著巨大意義”。
莫斯科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的重要國際會議。
蘇美英三國代表為實現戰勝法西斯的共同目標,首次進行會晤。他們超越意識形態的分歧和社會製度的差異,捐棄前嫌,求同存異,最後達成協議,從而為建立廣泛的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奠定了基礎。
根據三國簽訂的議定書,自1941年10月至1942年上半年,美英向蘇聯提供無息貸款,並輸送包括4500輛坦克和3600架飛機在內的各類物資150萬噸,總值約10億美元,有力地支援了蘇聯的艱苦抗戰;蘇聯堅持對德作戰和提供大量原料,也為美英爭取時間加強戰備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1年12月8日,日軍突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引起美國群情激憤,普遍要求政府集中力量打敗日本。
在軍界,要求加強對日作戰呼聲最高、影響最大的是遠東美軍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中將和海軍作戰部部長歐內斯特·金海軍上將。
麵對變化了的戰爭格局,溫斯頓·丘吉爾又喜又憂。喜的是美國終於參戰了,憂的是他“覺察到有一種重大的危險,即美國可能在太平洋進行對日本的戰爭,而讓我們在歐洲、非洲和中東對德國和意大利作戰”。
他決定再次與羅斯福會談。12月9日,他致電羅斯福:
我們可能根據現實和新的事實去檢查全部戰爭計劃,以及生產與分配問題。我覺得這一切事項在最高一級的行政階層上能夠得到最好的解決。再次同你會晤,對我來說,也是一種非常大的快樂,並且愈早愈好。
次日,他又焦急地電告羅斯福:
我覺得麵對著新的不利局勢,如果再等待一個月才決定我們的共同行動,那會造成很大的損害。我曾希望於明天夜間啟程,但將推遲航行,以待獲知你所指定的會晤地點。我對於最後勝利,從來沒有感到過有這麼大的信心,然而隻有協調一致的行動才能達到勝利。
丘吉爾還對哈裏曼說:“這場戰爭是長是短都在美國掌握之中。如果你們以戰鬥機保衛太平洋地區的每一個城鎮,那麼這場戰爭就會長,要打5年。如果你們勇敢一點——讓入侵者進來,這有啥關係?——那麼這場戰爭就能在兩年內結束。”
可見,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英在大西洋會議上建立的同盟受到嚴峻挑戰,是繼續堅持1941年1月至3月兩國共同提出的“先歐後亞”、“歐洲第一”的戰略方針,還是把戰略重點轉向太平洋,成為反法西斯同盟能否協調一致共同對敵的關鍵。
12月9日,羅斯福在對日宣戰後向全國發表的“爐邊談話”中說:
德國和日本是根據一項聯合計劃來進行其陸海軍作戰行動的。這項計劃把不幫助軸心國家的一切民族和國家都當做全體和每個軸心國家的共同敵人。這就是它們簡單明確的總戰略。所以,美國人民必須認識到,隻有類似的總戰略才能夠與它抗衡。
我們期望能消除日本的威脅,但是,如果我們做到了這一點,卻發現世界其他部分則由希特勒和墨索裏尼去支配,那就對我們沒有什麼好處。
他暗示美國仍將堅持“先歐後亞”戰略,把希特勒作為頭號敵人。
為在新的形勢下協調和完善美英兩國的戰略方針,羅斯福認為也有必要與丘吉爾會晤。他在接到丘吉爾的呼籲後,於12月11日電邀丘吉爾赴華盛頓會麵。
12月12日,丘吉爾在哈裏曼陪同下,率三軍高級將領,從蘇格蘭的格裏諾克港乘坐“約克公爵號”新型戰列艦,啟程赴美參加代號為“阿卡迪亞”的兩國首腦會談。
之所以選擇“阿卡迪亞”作為這次會談的代號,是因為兩國領導人希望這個詞所比喻的古希臘田園牧歌式的靜謐,將成為他們協調一致的象征。
在橫渡大西洋的8天中,丘吉爾準備了3份文件作為三軍參謀長的備忘錄,這些文件闡明了他對盟國在1942年和1943年作戰計劃的設想。
第一份文件題為《大西洋戰場》,主要分析了歐洲、非洲和大西洋地區的軍事形勢,提出1942年的主要目標是英美軍隊占領整個非洲沿岸和從達喀爾到土耳其邊界的地中海東部海岸。
第二份文件題為《太平洋戰場》,談到了1942年為恢複盟國在太平洋上的控製權所應采取的各項舉措。
第三份文件題為《在1943年進行的戰役》,宣布英美軍隊將在這一年夏季在德國占領區內最適宜的地方登陸以解放歐洲。
這是英國在“先歐後亞”戰略方針指導下的具體作戰行動的設想,清楚地反映了丘吉爾對“先歐後亞”戰略方針的理解,即第一步的行動重點是北非和地中海,同時設法控製太平洋局勢;第二步行動的重點是歐洲大陸。
因為忙於對付太平洋的危急局勢,美國方麵對會議的準備不如英國充分。12月20日,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向羅斯福提交了一份備忘錄,該備忘錄把所有戰區劃分為兩部分:主要戰區——北大西洋戰區,其中也包括西歐戰區;其他戰區——太平洋戰區、西非戰區、中東戰區和近東戰區。
關於西非戰區,備忘錄說:該戰區在兩個方麵對美國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是它能確保與埃及、波斯灣、遠東地區的空中和海上交通線;二是它能防止德國人占領達喀爾,因為其依靠達喀爾將會封鎖通往南大西洋的海路和威脅美洲大陸。
這個備忘錄是美國方麵對“先歐後亞”戰略方針的理解。但是,美國沒有提出具體的戰略行動計劃。
12月22日黃昏,丘吉爾從弗吉尼亞的漢普頓錨地飛抵華盛頓,被接至白宮下榻。當晚,羅斯福與丘吉爾舉行會談,“一致同意打敗德國應比對日作戰更重要”。
在雙方三軍參謀長的正式會議上,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和斯塔克海軍上將代表美國重申“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
在1941年2月美英參謀部會談中,曾一致同意德國是軸心國的首要成員,因而大西洋和歐洲戰場被認為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爭。
自2月以來已發生了許多事情,但盡管日本參加了戰場,我們的觀點仍舊認為打敗德國依然是勝利的關鍵。隻要德國被打敗,意大利的崩潰和日本的失敗就必然會接踵而來。
美國的“先歐後亞”立場打消了英國的顧慮。會議的主要議題由丘吉爾擔心的應否實施“歐洲第一”上轉到了如何實施“歐洲第一”問題上,雙方按照這個戰略方針開始討論製訂共同的戰略行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