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說,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生於苦縣。苦字作為縣的名稱很有意味,也有意境。苦縣後來改成鹿邑,延用至今。鹿邑就是有鹿的地方。鹿邑縣長對我說,野生的鹿是沒有了,有許多養殖的鹿。看來真是宜鹿的地方,想見當年泥土肥沃,草木葳蕤,萬物瘋長。
今天的太清宮,場麵恢弘。占地多少?不知道。反正大得不得了。可以跑馬,可以飆車。足見當地人的景仰和苦心。我想,隨便怎麼大,拿來紀念老子都是合適的,都不會過分。在我們的國度裏,有的紀念館紀念堂可以抹去,但老子的紀念館不能。這是多麼偉大的哲學家和詩人啊他主張“無為”。“無為”應該理解為“有所不為”。什麼事都不要幹,老子不會那麼傻。吃玉米,就得幹農活;嚐魚鮮,就得圍漁。他不會排斥好生活,寫字有電腦,他不會把竹簡背來背去;有奔馳車,他也不會踽踽騎著青牛。“無為”的背後是“道”,道就是自然規律。他就是告誡人們不要做違反自然規律的事。比如“大躍進”,以及其他多行政少科學的事。他活在周朝瓦解的時候,列國覬覦,爭鬥,討伐;各國又橫征暴斂,視民如草芥。無為而治,就是對統治者的製止。“中國人不打中國人”,要“清靜”。讓人民“養生”去。他認為,自然界博大無邊,欲望又無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窮的名利,整天患得患失,這不對。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保持一顆平常心。
老子誕生處,屋前有兩棵千年古柏。綠陰如蓋,而樹幹上皮毛已無,奇怪的是,一棵樹幹紋理左轉,一棵樹幹紋理右轉。一部《道德經》,跳出“陰陽”兩字,許多哲學思想被兩棵樹形象化了:有與無,盈與虧,正與反,先與後,智與愚,強與弱,剛與柔,利與弊,禍與福,生與死……空曠的太清宮,燦爛如金。恍惚間,見老子騎著青牛,悠閑地踱步。司馬遷說他有一百六十歲。他對著我微微一笑。
發現若幹香客,跪拜於老子像前,以求升官發財。竊笑,走錯地方了,我們的李先生是不會保佑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