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讓心靈站立(1 / 1)

在貝多芬的音樂越傳越遠的時候,他在維也納邂逅了李赫諾夫斯基親王。親王發現貝多芬是一塊稀有金屬。在親王的真誠邀請下,貝多芬住進了王府。對親王一家無微不至的關愛,貝多芬自然心存感激。但是,當親王企圖通過爵位的尊嚴迫使貝多芬改變自己的意誌時,他勃然大怒,並立即搬出親王的宅邸,宣布與之絕交。他不想把自己的音樂與金錢權勢畫上等號。他不想讓別人對自己的音樂信念橫加幹涉。正是貝多芬這種在權勢麵前讓心靈站立的特立獨行的精神,使他贏得了全世界人們永遠的敬重。

貝多芬不願為取悅他人而創作,更不願為名利而創作。他用音樂表達自己與命運、與世界拚搏的真實而深沉的感受。貝多芬的音樂展現了他的心路曆程。貝多芬不同於他人之處,就在於他始終保持讓心靈站立的人格。

心靈是什麼?心靈是思維的器官、情感的淵藪。心靈的高度決定人格的高度與靈魂的高度。貝多芬那氣勢磅礴、驚心動魄的充滿自由感與崇高感的音樂,來源於他那顆不畏權貴、睥睨一切的站立的心靈。

讓心靈站立,最需要淡泊的情懷。在物質文明極度匱乏的古代,人們更容易獲得純粹的精神。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金錢成了人們生活方向的指揮棒。金錢極易使我們屈服於物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如果,以我們的心靈下跪去換取金錢,得之又有何益?權位,極易腐蝕人,因為它提供了肆行無忌的種種可能性。權勢是難以抵製的誘惑。一個利欲權欲熏心的人,一定是一個八麵玲瓏、見風使舵的人。在迎合者、打擊者、利用者、團結者之間虛情假意地周旋的人,是難以品嚐到快樂和幸福的滋味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多少人為“名利”二字用破一生心。耶穌說:“一個人賺得了整個世界,卻喪失了自我,又有何益?”守住清明淡泊的自我,就可以說我們與幸福同在了。守住一分淡泊的情懷,就如同在心靈中植下了一株芳香、優雅、綽約迷人的菩提樹。

讓心靈站立,需要不斷地修煉。人的心靈猶如田地,一旦棄而不耕,則愚妄之念便如雜草滋生。唯有依靠持久不懈地修煉,才能將其剔除。法國哲學家帕斯卡洞悉人性的悖論。他感慨地說:“一切是一,一切又各不相同。人性之中有多少種天性,有多少種稟賦啊!”人既是一切事物的審判官,又是不確定與錯誤的淵藪。人性的矛盾性與複雜性,要求我們看明人生與社會的真相,尋找獲得幸福的智慧。一個智慧通達的人,會以堅守自己的心靈作為生命的最終目標。

讓心靈站立也需要底氣。傲立於山巔的絕壁鬆所獨具的氣魄,是那些生長在平地裏的樹所欠缺的。懸崖上缺水,絕壁鬆依靠自身的水分潤澤自己;懸崖上無土,絕壁鬆刺穿岩石,從石縫中鑽出偉岸的身軀。讓心靈站立,必須依靠超常的生命意誌和強大的精神力量。誠然,這種超常的生命意誌,亦是後天修煉的結果。一個人不為時事所拘,聽從心靈的召喚,一如既往地走自己的路,需要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來源於知識、學問、性情、修養、人格、操守等共同構建的內部世界。這是他的心靈能夠站立賴以支撐的基石。

讓心靈站立,獲得身與心的自由,自自然然地生活,是獲得幸福人生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