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江南的一個小巷口,有清淡幽遠的香味襲人而來。有許多遊人會停下腳步,深深地吸著鼻子,讚道:“好香,好香。”也有遊人會循著香氣去尋找它的來源。他們踏著青石板的小徑,穿過狹狹的小巷,在一座古老的院牆前駐足,那裏是香雪花海的世界,圓冠的枝頭開滿了緋紅的花,如雲如霞。賞著這美麗的花,嗅著這馥鬱的香,有人問,那牆內是什麼啊?嗬嗬,那牆內是這棵開花的樹啊。
牆內是什麼?很少有人靜下心來問自己。大家都知道“牆內開花牆外香”,牆外的人早就嗅到了十裏外的香,而牆內的人天天在那棵花樹旁走來走去,卻很少停下腳步,來仰視一下它的存在,因為在他們的眼裏看到的是花樹粗糙的黑褐色樹皮。確實是這樣,大多數時候,人都是把眼光盯向外麵,瞅向遠處,很少把目光收回來,放在自己的身邊。
有這樣一個故事:顯慶六年,長安玉華寺來了一個小沙彌,初來乍到的他被安排每天在寺內掃地打雜。這個既聰明又能幹的小沙彌,把院地打掃得一塵不染,什麼雜務活在他手裏,一會兒工夫就做好了。這個小沙彌,有個高遠的誌向,他的目的不在於掃地打雜。而是想成為一個得道高僧。在玉華寺裏待的時間越長,他越覺得距他的人生目標越遠。因為他發現,身邊的僧人們都太平常,他們統一的光頭、統一的灰布衫子、統一的早課晚課、統一的低頭默默地做著自己的事,沒有一個人看上去像高僧的樣子。特別是角落裏禪房的那個老和尚更是相貌平常,生活簡單,除了吃飯,就是看經書。他決定離開玉華寺到另一個香火興隆的西明寺去實現他的人生目標。玉華寺的主持說,好吧,你再去給後院那個禪房裏的老僧送次茶水吧。回來後,主持問,你去時,那位老僧在幹什麼?小沙彌說,在埋頭看經書。主持又問,你覺得他怎麼樣?小沙彌說,他很普通啊。主持接著問,你可知他是誰?小沙彌不屑地說,一個又老又不愛說話又有些不修邊幅的老僧。主持捋著胡須笑了,說,他就是三藏大師啊。啊?小沙彌驚叫起來,原來他就是名震五印的玄奘大師啊。我每天都在他身邊轉來轉去,想不到我就在真佛身邊,那我還走什麼。
小沙彌沒想到一個看似普通的老僧竟是隱於此處譯經的玄奘大師,他身邊的這個人太寧靜了,寧靜得可以忽略不計,而他的眼光卻被西明寺那沸沸揚揚的香火所吸引。
其實,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是深藏不露的高人,或在這個方麵很專業,或在那個方麵有特長,而他們往往是用最樸素的外衣來包裹自己,他們最絢麗、最芳菲的花朵常常開在高處,開在身邊人看不到的地方。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如果你不想俯下身子來尊你身邊的人為師,那麼,最起碼不要小覷你身邊的每一個人。因為,他們都是一棵開花的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