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號均默,原名梁治華、字實秋,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出生於北京,祖籍浙江杭縣(今餘杭)。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理論批評家、作家、英國文學史家、文學家、翻譯家。

1915年秋考入清華學校。第一篇翻譯小說《藥商的妻》,1920年9月發表於《清華周刊》增刊第6期。1924年到上海編緝《時事新報》副刊《青光》,同時與張禹九合編《苦茶》雜誌。1932年到天津編《益世報》副刊《文學周刊》。1934年應聘任北京大學研究教授兼外文係主任。1935年秋創辦《自由評論》,先後主編過《世界日報》副刊《學文》和《北平晨報》副刊《文藝》。1938年抗戰開始,梁實秋在重慶主持《中央日報·平明副刊》。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國民政府教育部小學教科書組主任,國立編譯館翻譯委員會主任委員。抗戰後回任北平師大教授。1949年到台灣,任台灣師範學院(後改師範大學)英語係教授,後兼係主任,再後又兼文學院長。1961年起專任師大英語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以後曾攜妻子遊美,在美台兩地輪流居住,其妻辭世後重返台灣。1987年11月3日病逝於台北。

梁實秋的小品文呈現出簡潔而富有節奏感與音樂美的凝練豐盈、清雅幽默,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各異、構思精巧、文筆精巧、語言幽默、內蘊深厚、風格恬淡,充分顯示了梁實秋先生的文學功底及豐富的人生閱曆,從一個側麵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創作風格。作為中國現代典型的自由知識分子,梁實秋“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留下了令後人歎為觀止的文學作品。梁先生文中透露出的“閑”,絕非恣意的歡謔,而是寧靜悠遠的心境;它不是富貴者的特權,而是每個熱愛生活、善於思考的人都應該有的心靈的自由與舒展;它非遙不可及,而就存在於平平淡淡的生活裏。

常言道:“境由心生”。人們常常在忙碌中忘了停下腳步去欣賞眼前的“美景”,聽聽身邊的“樂事”,其實隻要把心胸敞開,你會發現,生活隨處皆是快樂!梁實秋先生在本書中不僅細細地品味了人生、也對生活中的小事進行了透徹的分析與趣解;在寫食物的第二章裏,不僅有京味十足的小吃、特色菜,還有難得一品的《鮑魚》、《魚翅》,所有的菜品都滿含著作者對童年的鮮活記憶;《排隊》、《握手》、《理發》這樣普通的生活場景在梁實秋先生的筆下卻顯現出如此的博古通今和趣味盎然,生活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但每個人對生活卻有不一樣的體驗,有的人對生活充滿了困苦的恐懼,有的人卻對生活駕馭得輕巧自如,梁實秋先生就是這樣!品讀生活,體會快樂,讓我們跟隨本書一起走進梁實秋溫文爾雅的快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