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7章 阿房宮的焚毀之謎(1 / 1)

秦始皇建阿房宮的原因是因都城鹹陽的秦宮室太狹小,不足以展現他君臨天下的威儀。為了建造這座都城般的宮殿,秦始皇役使了70多萬囚徒。但龐大的阿房宮尚沒有建成,夢想長生不老的始皇帝駕崩了,工役們隨即被驅趕到臨潼,為秦始皇建造秦陵。秦陵建造完工之後,為了不讓世人評說始皇帝好大喜功,舉事太過,秦二世重新開始建造阿房宮。可惜秦二世即位第二年,陳勝吳廣起義,烽火連綿。前210年,項羽、劉邦等直驅關中,進入鹹陽,滅了秦朝。阿房宮成了秦王朝一個沒有完成的美夢。

美麗的阿房宮在後代成了朝代興亡的象征。考古發掘的一些軍隊遺跡可證明後世屯軍的事實,如在前殿遺址夯土台基的南邊還發現了一條長285米的壕溝,估計是軍事設施。宋以後,阿房宮的壯美徹底失去了,被夷為農田。成了人們感歎“立馬舉鞭遙望處,阿房遺址夕陽東”的所在了。

有人認為,我們不應該把詩人的想象當成了現實。

《史記》雲:“居數日,項羽引兵西途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2000多年以來,《阿房宮賦》裏的“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是人們想象阿房宮最後命運時的憑據。然而,考古卻證明項羽火燒阿房宮的說法很可能是個流傳千古的謬言。

發掘阿房宮采取的方式是很先進的,在20多萬平方米的範圍內,考古隊員每平方米打下5個探杆,探眼打到原來台基的夯土地麵,卻沒有一點紅焦土的痕跡。於是,專家們作出了“項羽沒燒阿房宮”的結論。

此論一出,立即引起軒然大波,學術界沸沸揚揚,各抒己見。

有學者指出,《史記》並沒有說項羽燒了阿房宮,隻是說燒了秦宮室,而且考古已經發現燒的秦宮室是秦鹹陽宮。杜牧的《阿房宮賦》說項羽火燒阿房宮也隻是反映杜牧的曆史觀而已的。

事實上,在對位於鹹陽西南的秦鹹陽宮(秦始皇仿造六國宮殿建造的龐大建築群)發掘時,確實發現了大量的灰燼和紅焦土,證明項羽確實曾縱火焚燒秦宮室。

而有的學者卻認為,《史記》中的記載是在秦往後100年,司馬遷的說法應該是可信的。杜牧是唐朝大詩人,《阿房宮賦》作為文學作品,是允許有浪漫想象的,但作為考古學家,還是應以曆史的記載為準。雖然根據我們現在的考古,不能排除前殿之外別的地方有紅焦土,所以尚不能斷言項羽沒有燒阿房宮,但這種所謂的定論顯然已經受到了挑戰。曆代史傳中除了《史記》外,關於阿房宮的記載還見於《三輔黃圖》、《水經注·渭水》、《漢書·賈山傳》等,但其中都隻是說到了阿房宮的大小,並沒有項羽燒阿房宮的記載。認為項羽燒阿房宮隻是一個假設,現實還有待考證。

那麼,阿房宮是否真的存在過?

杜牧筆下的阿房宮,極盡人間的富麗繁奢。如此瑰麗恢弘的人間仙境,它到底存在過嗎?

許多史學家對此提出了質疑。理由之一就是在阿房宮前殿遺址竟沒有發現一隻瓦當。作為當時重要建築裝飾的瓦當,沒有在考古中出現讓一些人認為不可思議。有專家據此認為,阿房宮根本就沒有建成,不過是一個隻有夯土地基的大工地。

但這種說法很快遭到質疑,有人認為阿房宮確實存在過的,雖然它沒有最終建成,但當時已經建成了一部分。秦代的瓦當雖然沒有被發現過,但大量其他出土的秦代遺物,也能證明阿房宮確實存在過。

比如說,1963年,在遺址北部的“上天台”以北約12千米的高窯村北,出土了一個高盧銅石權,權是當時的標準衡器。此權顯然是當時朝廷收來檢定的,但尚沒有發還高盧縣,秦即滅亡,故留在阿房宮。這也說明阿房宮當時已有中央政權機構在這裏辦公。與這一銅石權同坑出土的還有大量的筒瓦、雲紋瓦當、五角空心磚、陶釜、陶盆,並有獸骨、燒土。秦代的麻點紋板瓦、筒瓦等建築遺物當時則遍地皆是。

事實上,建國以後,遺址上還曾出土大量的磚瓦殘片、花紋瓦當、巨型柱礎、帶字瓦當以及各種銅製的建築構件,可見建築的雄偉壯麗。另外,還有窖藏的銅器等顯示貴族豪奢生活的文物。這足以說明當時的阿房宮已有建成的建築,且已有中央機構在此辦公。怎麼能說阿房宮不存在呢?

也有曆史學家認為此次考古並未能論證什麼,沒有找到火燒的證據並不能說明什麼,阿房宮毀於那段時期的戰火是確定無疑的事情,而且被火燒的可能性很大。

曆史就是一個不斷考證、不斷接近真實的過程。關於阿房宮,並沒有流傳下來的記載,相信經過科學考證,我們將越來越接近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