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 3)

小版圖大世界:解讀兩宋帝國

在中國統一的封建王朝中,兩宋帝國給人感覺有點尷尬。與其他封建帝國相比,兩宋缺少了秦漢帝國開拓疆土、勇擊異族入侵的武功,也不見了隋唐帝國萬邦來儀的盛世恢宏,更沒有明王朝日月耀華夏的奪目光芒。而曆史上兩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帝國,蒙元帝國疆域廣闊,一度橫跨亞歐大陸;清王朝則以一幅秋海棠奠基了中國版圖。在隋唐帝國和元帝國之間,兩宋帝國顯得有點局促,因為她的疆域和版圖確實有些狹小。

兩宋帝國軍事上的弱小,更讓她在其他帝國麵前無法抬頭。西北的西夏政權,北方的遼、金、蒙古等政權輪番地攻擊兩宋帝國。終於,在金朝的攻擊下,北宋王朝滅亡;在蒙古族的攻擊下,南宋王朝消失。一個早已逝去的王朝背影在積貧積弱中定格。

後世的史家多以此詬病兩宋,而在民間,更是流傳著多種兩宋帝國的齊東野語。

楊家將血戰金沙灘,讓我們對北宋初期的曆史定格在了悲壯上;狸貓換太子、包龍圖陳州放糧、怒鍘陳世美,一個清官的形象在百姓心中漸漸清晰;少不讀水滸的說法,讓很多人在少年時代偷偷地領略了梁山好漢的風采;智截生辰綱,讓我們看出了北宋王朝覆亡前的腐朽;而梁山英雄們被招安的結局,也多少能夠看出農民起義軍的局限。這個時代的演義小說還不止於此。聽慣了評書《說嶽全傳》,我們由衷地從心底湧出對嶽飛直搗黃龍府的欽佩,對奸臣秦檜、昏君趙構苟延一隅的憤怒。

同樣地,看過了電視劇《大宋提刑官》,我們領略了中國古代法醫技術的高超絕倫,了解了一位“中國的福爾摩斯“的剛直不阿。熟識了文天祥後,我們感受到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壯與淒涼。

品讀宋朝曆史時,我們還不應該忘記金庸大俠。在他妙筆生花的描述下,民間的武俠人物成了王朝更替之際的主導力量。熟讀文史的金庸先生,更是勾勒出五龍共華夏的奇妙曆史景觀。在他的筆下,我們更加感性和直觀地認識到西北和西南兩個政權的特質,畢竟無論是對西夏王朝,還是對西南的大理國,我們都缺少更多的知識。於是,大理段氏、西夏李姓成了兩個政權的代名詞。至於遼朝、金朝,更是宋朝北方的大患;西藏的吐蕃也不時來到中原,更多的是文化和經濟上的交流。

然而,曆史小說和演義故事不能代替曆史的真實,但或多或少,會對人們的認識產生影響。兩宋帝國給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麵對少數民族政權的頻頻入侵,缺少必要的應對手段,即便一時取得勝利,也在奸臣誤國的定義下,以悲劇告終。

這一切早已成為人們頭腦中固化的概念,今天我們回味曆史,解讀不同王朝崛起和衰落的曆史意蘊時,卻發現,演義小說和民間傳說,讓我們對兩宋王朝有了太多的誤解。且不說楊門女將的故事純屬虛構、陳世美冤枉地背負了數百年的罵名;也不必說水滸英雄的形象得到了粉飾,神話嶽飛形象時妖化了鍾相、楊麼農民起義,就連我們認為已成定論的很多問題,都存在誤差。

今天,我們解讀兩宋王朝的崛起,就是要重新審讀帝國崛起的所有內涵,對趙宋王朝在經濟、文化和科技等方麵所取得的成績給予公允的評價。此外,對於正史中以訛傳訛的問題,更要重新詮釋。

在梳理兩宋王朝發展脈絡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人們頭腦中關於趙宋王朝固有的概念,與曆史的真實相去甚遠。這個看起來積貧積弱的宋王朝,卻給我們帶來了不同的感受。兩宋帝國的版圖雖然不大,卻在文化、經濟和科技方麵,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可謂版圖雖為有限,但卻贏得了一個無限的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