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孫子曰:凡①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注釋
①凡:一般來說。
譯文
孫子說:按常理說,火攻分五種,一是"火人"燒其軍隊;二是"火積"燒其糧草;三是"火輜",燒其輜重;四是"火庫"燒其軍械;五是"火隊"燒其隧道。實行火攻必備條件,火攻工具必須平時即有準備。放火要看準天氣,起火要選好日子。所謂天時,是指氣候幹燥;所謂日子,是指月亮行經"箕"、"壁"、"翼"、"軫"四星宿的位置,月亮經過四星宿的日子,便是有風的日子。
原文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發於內,則早應之於外。火發而其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以數①守之。故以火佐②攻者明③,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④,不可以奪⑤。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日費留。故曰:明主慮⑥之,良將修⑦之。非利不動,非得⑧不用⑨,非危不戰。王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複喜,慍可以複悅;亡國不可以複存,死者不可以複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注釋
①數:規律、法則。②佐:幫助。③明:增強其威力。④絕:斷絕。⑤奪:奪取給養。⑥慮:認真思考。⑦修:認真研究。⑧得:取得勝利。⑨用:用兵。
譯文
凡是火攻,必須依據五種火攻的變化而用兵力去配合。火從裏麵燒起,則應事先在外麵接應;火起之後敵軍毫無反應,要靜觀而勿攻。等待火勢旺盛後,再依據情況做出決定,能夠進攻就進攻,不能夠進攻就停止。假如從外麵放火,就無需等待內應,隻要適時放火便可。火在上風放,不能從下風進攻。白天風刮久了,夜晚就容易停止。軍隊必須懂得靈活地運用五種火攻的方法,並依據觀察有起風時使用它。因此用火來幫助進攻能夠增強其威力,用水來幫助進攻能夠壯大其聲勢。水能夠斷絕敵軍,火能夠奪取給養。凡打了勝仗,奪取了土地城邑的人,不論功行賞,便會有危險的,這稱為"費留"。所以說:明智的君主要謹慎考慮這件事,優秀的將帥要細心研究這件事。不是有利不行動,不是能勝不用兵,不是危迫不作戰。君主不能因憤怒而發動戰爭,主將不可因氣忿而出陣求戰。對國家有利才行動,對國家不利就停止。憤怒能夠恢複到喜悅;氣忿能夠恢複到高興;國家滅亡了不能複存;人死了不能複生。所以明智的君主對此要慎重,優秀的將帥對此要警惕,這是安定國家和保全軍隊的關鍵!
導讀故事
一、曹操統一北方後,雄霸天下的野心日益彰顯。而孫權劉備都不是對手。曹操占領江陵後,緊張的局勢,逼迫劉備、孫權都產生了聯合抗擊曹操的想法。北方的將士不習水戰,除了暈船外,還感染疾病,嚴重地削弱了曹軍的戰鬥力。曹操針對自己的這一情況,命令手下把戰船用鐵索連結在一起,在船上鋪上木板,來減少船身的晃動。曹軍鐵索連船的事情,被周瑜部將黃蓋發現了,他向周瑜建議說:如今曹軍將戰船首尾相連,我們能夠采用火攻的方法把他們擊敗。黃蓋的建議啟發了周瑜,他製定了黃蓋詐降接近曹營,然後放火奇襲曹軍戰船來亂曹軍的作戰計策。他讓黃蓋寫了封降書,派人送到了江北曹營。曹操接降書後,開始還十分懷疑,但後來曹方在周瑜內部的密探證實這一事實後,曹操深信不疑。一天深夜,黃蓋率領十艘大船,向北岸急駛而去,船上裝滿了浸油的幹柴草,快接近曹軍水寨時,黃蓋命士兵舉火,並齊聲呼喊:"黃蓋來投降了。"曹軍紛紛走出船艙觀望。這時黃蓋下令點燃火船並用十分快的速度駛向曹船。此時正刮起了東南風,於是火焰順著風向一直燒向了曹軍的戰船尾部一曹兵馬上處在一片混亂中,士兵傷亡難以計數。曹操被迫率領殘軍敗將從華容道向江陵方向逃跑。赤壁之戰以孫權劉備的勝利而結束。
二、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後,分別於公元204年、207年取得了攻取鄴城、北征烏桓的勝利,一舉消滅了袁紹集團的殘餘勢力,占領了司隸、兗、豫、綠、青、冀、幽、並等州,統一了北方。接連而來的勝利,堅定了曹操早日統一天下的雄心,他開始積極準備南下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統一全國。曹操咄咄逼人的攻勢,促成了南方兩個主要割據勢力——東吳孫權與荊州劉備的聯合。孫、劉聯軍精確地分析了曹軍的兵力、作戰特點及長處短處、戰場條件等客觀情況,找出了曹軍不善水戰的致命弱點,決定采取以長擊短、以火助攻的作戰方針,出其不意地以火攻擊敗曹軍,促成了三國鼎立局勢的形成,同時也創造了一個以火攻戰勝強敵的典型戰例。公元208年春,曹操在鄴城修建玄武池訓練水軍,準備向南方進軍。同時派人到涼州拉攏馬騰及其子馬超,分別授以他們衛尉和偏將軍之職,以避免南下進軍時他們父子作亂,使其側後受到威脅。曹操南下進攻的目標是荊州的劉表和東吳的孫權。荊州牧劉表年老多病,無所作為,隻求偏安一方。其子劉琦、劉琮為爭奪繼承權而相互爭鬥,內部不穩。在官渡之戰時投奔袁紹的劉備這時投奔了劉表,劉表讓他屯兵新野、樊城,為自己據守阻止曹軍南下的門戶。這時的劉備雖寄人籬下,但仍是雄心勃勃。他乘此機會積極擴充軍隊,訪求人才,爭取荊州地主集團的支持。當時他已經擁有了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謀士、猛將,想在時機成熟時取代劉表,占據荊州,奪取天下。曹操南下進攻的另一重要目標是東吳的孫權,孫權當時占有揚州的吳郡、會稽、丹陽、廬江、豫章、九江等六郡,國力較強。孫權擁有精兵十萬,在周瑜、魯肅、張昭、程普、黃蓋等人的支持輔助下,其統治基礎牢固,內部也比較團結,加上他們擁有長江天險,因此成為曹操統一天下的主要障礙。當曹操還在忙於消滅袁氏殘餘勢力時,孫權的手下魯肅便提出應乘曹操忙於北方戰爭的時機去消滅江夏(郡治今湖北新洲)太守黃祖,占領荊州,以控製長江流域。公元203年,孫權按照魯肅的建議,開始討伐黃祖。黃祖退守夏口(今湖北武漢),孫權圍攻不克。至公元208年,孫權突破黃祖軍防線,打敗了黃祖,占領了江夏。這時,曹操怕荊州被孫權搶先占領,遂出兵荊州。這年7月,曹操率步騎十數萬大舉南下。曹軍一部分兵力向宛、葉(今河南葉縣西南)進行佯動,吸引劉表軍隊,另一部向新野方向出其不意直下荊、襄。8月,劉表病死,其子劉琮繼位。當曹軍逼近時,劉琮不戰而降。這時,劉備正在與襄陽僅一水之隔的樊城訓練軍隊,準備應戰。他聽到劉琮投降的消息時,曹操的軍隊已到達宛城,離樊城很近了。劉備自知自己的力量抵擋不了聲勢浩大的曹軍,便率領隨行人員向江陵退卻。曹操怕江陵被劉備占領,便親率輕騎五千日夜兼程猛追,一晝夜行三百餘裏,在當陽長阪坡追上劉備。劉備猝不及防,被曹操打敗,僅同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幾十騎向夏口方向退卻,與劉表長子劉琦會合。這時,他們總共僅有一萬水兵,一萬步兵,退守在長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曹操順利地占領了江陵,除獲得劉表的降兵八萬外,還獲得了大量的軍事物資。曹操意欲順流而下,占領整個長江以東地區。這時他的謀士賈詡建議利用荊州的豐富資源,休養軍民,鞏固新占地區,然後再以強大優勢迫降孫權。曹操由於一路進展順利,滋長了輕敵情緒,沒有聽取賈詡的意見,堅持繼續向江東進軍。曹操占領江陵後,不僅劉備感到了即將被吞沒的危險,東吳的孫權也感到了戰火即將燒到他的身邊。局勢的發展,迫使劉備、孫權都產生了聯合抗曹的意向。這時,東吳派魯肅以為劉表吊喪為名,急切地前往荊州探聽虛實。魯肅到達夏口時,聽到劉琮投降、劉備南撤的消息。魯肅在當陽遇見劉備,建議劉備與孫權聯合抗擊曹操,劉備欣然同意,並派諸葛亮同魯肅一起去拜見孫權。諸葛亮見到孫權後,看出孫權對劉備的實力有所懷疑,便說服孫權說,劉備雖然在長阪坡戰敗,但是還有關羽、劉琦率領的水陸精銳二萬多人。曹軍遠道而來,經過長途跋涉,已經很疲乏了,幾戰之後,其勢成強弩之末,沒有多大勁頭了,而且北方人不習慣水上作戰;荊州民眾也不是真心歸附曹操。如果孫、劉兩家能同心協力,聯合抗曹,一定能擊敗曹軍,造就三足鼎立的形勢。孫權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