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創造——智慧的華彩樂章,成才的標誌(1 / 3)

一、創造是情感智力和基本智力的最高追求

1.何為創造

創造是指在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和社會生活的各領域實踐中發揮高度的智力,產生出新穎獨特的、先進的、具有社會意義的產物的過程。創造應當具有三個條件:其一,新穎獨特,它應當是前所未有的、獨一無二的,它應當獨具慧眼、獨出心裁、獨樹一幟。它應當是見別人所未見,想別人所未想,做別人所未做。其二,先進性。在同類事物中處於領先地位,具有同類事物所不具備的優越性,能夠包容前人的成果,並且能夠預見事物的發展前景。其三,有社會意義或社會價值。說通俗點就是它在社會中應當有用,特別是應當具有積極作用。有人發明了賭具,盡管它具有新穎獨特性,但它對社會起消極作用,從社會道德角度看,它不能算作發明創造。另外,基礎理論領域的創造,往往不能馬上看出它的實用價值,需要在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才能見出其威力。因此,新理論、新觀念、新公式等的社會意義或社會價值,是不能從狹隘的實用觀點來評價的,它們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其理論意義和未來發展中。

有必要指出,創造就在你的身旁,就在你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創造存在於人類生活的一切領域。不要把創造隻看作是科學家、技術專家和文學家、藝術家的事情,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的各個領域,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到處都可以有所創造、有所發明。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創造宣言》一文中說得好:“處處是創造天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這決不是廉價的宣傳或鼓動,它是有切實根據的。因為創造是人的一種本能,隻不過由於種種主觀的和客觀的原因,這種本能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罷了。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創造觀念,就可以把創造變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變成我們的生活習慣。

人們對創造的研究很多,但創造是最難研究的問題之一。因為任何真正的創造都意味著打破已經發現的舊有模式。美國心理學家指出,衡量創造潛力的困難在於,要用一條標準的方法來評價不合乎標準的行為。幻想依靠幾條前人總結出來的創造規律或原則就能有重大發明創造是過於天真了。前人總結的創造規律或原則隻對現有的創造有效,而新的重大的發現或創造一般都是從觀念到方法的實質突破。前人總結的創造經驗或原則隻能作為參考,而不能當做包醫百病的靈丹妙藥,更不能當做教條。切記:創造就是突破,就是打破常規。

2.創造過程的四個階段

創造過程一般包括準備、醞釀、頓悟、驗證四個階段。

準備階段包括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收集資料、整理和補充相關的知識、籌集必要的技術設備等。發現並提出問題是準備階段最關鍵的一步。一般情況下,從準備到醞釀是一個相當長而艱難的過程。醞釀就是創造的反複思考階段。而頓悟是創造過程的高潮,沒有這個高潮創造便不能實現。頓悟就是長期思考後的豁然開朗。頓悟階段以靈感的出現最為典型。驗證階段主要包括理論論證和實踐檢驗。理論論證主要靠的是抽象思維。

3.創造是情感智力和基本智力的最高追求

創造決定著一個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和聲譽,決定著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影響和前途,也決定著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和前途。

創造是人類智慧的最高表現。創造是人類最有力量、最有價值的活動。創造是人的價值實現的最高形式和最高境界。

創造是科學發展的靈魂,是技術進步的生命。

二、創造需要情感智力和基本智力

在前邊闡述情感智力和基本智力時,已經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它們與創造的關係,現在我們來集中談這個問題。

1.創造與情感智力

創造需要良好的心境。有利於產生創造的心境在創造學中叫做創造心境。營造創造心境是情感智商高的一個重要標誌。

創造心境是進入創造角色時的一種自我心理體驗,是一種主、客觀交融的和諧美,是一種生氣勃勃的、進取的精神狀態。創造心境包括創造需要和動機的產生,創造衝動是由於對創造活動的向往而產生的一種躍躍欲試、不可遏製的激情。但它是一個短暫的過程,這種激情隻有轉化為創造心境,創造才能持續下去,才可能實現創造的目的。

創造心境自然包括避免和抑製負麵情緒。負麵情緒有種種表現,焦慮和畏懼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

馬斯洛指出:“總之,現在已十分清楚,對焦慮的認識駁斥了許多哲學家和心理學家若幹世紀以來所持有的極端主張:所有的認知需要全都是由焦慮誘發的;而且隻是縮減焦慮的努力。多年來,這種主張似乎是有道理的,但是現在我們的動物和兒童實驗都表明:一般說來,焦慮扼殺好奇和探究,焦慮和認知是彼此不相容的,特別是在極端焦慮的時候。認知需要在安全和無焦慮的情境中最明顯地表現出來。

所有增加畏懼的心理和社會因素,都將削弱我們的認識衝動;所有容許勇敢、自由和大膽的因素,都會解放我們的認知需要。”

長期處於創造心境中自然有利於創造活動,而具有長期維持創造心境的能力是情感智力高的一種表現,因為維持創造心境需要不斷克服包括焦慮、畏懼等在內的負麵情緒。

情感智力不僅能營造一種良好的創造心境,而且它還能為科學家提供一種和諧的人際環境,甚至直接為創造提供具體條件。研究科學史的學者認為,在現代社會中,創造變得更具合作性,這在自然科學研究方麵表現得尤為明顯。社會交往在許多研究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不少科學成果的獲得過程表明,往往是一個人提供一個前提條件,另一個人提供另一個前提條件,第三個人從這兩個前提中得出結論。顯然,高情感智商、包括其中妥善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在以合作作為創造的重要條件時具有更大的優勢。另外,許多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是在以前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的研究基礎上進行研究的,或者他們周圍有許多人可以激發他們的靈感。當一個具有創造性的人周圍有許多其他具有創造性的人時,他更容易獲得成功,因為他會與其他人甚至是競爭對手相得益彰。研究表明,處在與其他科學創造者聯係的網絡中的科學家比那些孤立的人有更長的創造生涯和更多的創造成果。

2.創造與基本智力

創造是離不開基本智力的,基本智力是創造的智力基礎。一般地說,智力低下的人創造力是不會強的;但智力高的人卻不見得創造力必然高。智力不能簡單地等同於創造力,但智力與創造力有著密切的聯係。記憶能力、理解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在創造活動中起著不同的、然而又是不可缺少的作用。相比較而言,想象能力和觀察能力在創造活動中更重要,有時起著關鍵的作用,而思維則是創造活動的中心一環。

由於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所以,基本智力在創造上的集中表現就是創造思維。

創造思維是人類智力活動的最高表現方式。

3.創造思維

創造是一種思維方式。

創造思維是相對於習慣性思維而言的。它是指人麵對具體問題,能夠異於他人提出新穎而有效的解決方案的各種思維形式和方法的總稱。它並不是指某一種思維形式和方法,在科學發現、技術發明、文藝創作中所使用的思維都是創造思維。

創造思維的基礎是基本智力和情感智力。

創造思維的特點是:

第一,獨創和新穎。由於創造思維要解決的問題是用常規的、已有的思維方式無法解決的,需要超越習慣性思維,擺脫原有思維模式。因此,創造思維本質上必然是獨創的和新穎的,這是創造思維的本質特點。

第二,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的有機結合。學校教育得到的主要是求同思維。凡是根據一定的知識或事實來求得某一問題的最佳正確答案的思維,就叫做求同思維,也叫做輻合思維。比如中、小學數學教科書裏的例題和習題,絕大多數都是按求同思維的要求設置的,一般情況下,正確的答案是唯一的。而創造活動更需要的是求異思維。凡是依據一定的知識或事實來求得某一問題的各種可能的答案的思維,就叫做求異思維,也叫做輻散思維。求異思維是開放性的,其思維結果是不確定的;求同思維是封閉性的,其思維結果是確定的。求異思維有利於調動思維主體的積極性,使思維活躍、開放,從而有助於形成新的思路,達到創新的目的。但求異思維不能獨立完成創新的使命,因為求異的目的在於求同,求得最正確、最合理的答案。漫無邊際、各種各樣的可能性隻是開闊了思路,而正確的答案隻有在求同思維過程中才能形成。所以隻有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的合理搭配才能實現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