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那個著名的“軟糖實驗”說起
1960年,著名心理學家瓦爾特·米歇爾進行了這一實驗。
在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裏選擇了一群4歲的孩子,這些孩子多數為斯坦福大學教職員工及研究生的子女。老師讓這些孩子走進一個大廳,在每一位孩子麵前放一塊軟糖,並對孩子們說:老師出去一會兒,如果你能在老師回來時還沒有把自己麵前的軟糖吃掉,老師就再獎勵你一塊。如果你沒等到老師回來就把軟糖吃掉了,你就隻能得到你麵前的這一塊。
在十幾分鍾的等待中,有些孩子缺乏控製能力,經不住糖的甜蜜誘惑,把糖吃掉了;而有些孩子領會了老師的意圖,盡量使自己堅持下來,以得到兩塊糖。他們用各自的方式使自己堅持下來。有的把頭放在手臂上,閉上眼睛,不去看那誘人的軟糖;有的自言自語、唱歌、玩弄自己的手腳;有的努力讓自己睡著。最後,這些有控製能力的小孩如願以償,得到了兩塊軟糖。
研究者對接受這次實驗的孩子進行長期跟蹤調查。中學畢業時的評估結果是,四歲時能夠耐心等待的人在校表現優異,入學考試成績普遍較好。而那些控製不住自己,提前吃掉軟糖的人,則表現相對較差。而進入社會後,那些隻得到一塊軟糖的孩子普遍不如得到兩塊軟糖的孩子取得的成績大。
這項並不神秘的實驗,使人們意識到對智力在人生成就方麵所起的作用估價有些偏高,而對原本並不陌生的人類情感,在人生成就和生活幸福方麵實際上所起的巨大作用估價太低了。正是這項實驗研究引發了人們對情感智力研究和教育的重視。
二、何為情感智商
1.情感智商的概念
情感智商,也叫情緒智商,英文為縮寫為EQ。情感智商是相對於智商而言的,它反映的是一個人把握和控製自己的情緒;揣摩和駕馭他人的情緒;在外界壓力下不斷激勵自己、把握心理平衡的能力。正像智商是用來反映一個人傳統意義上的智力水平高低一樣,情感智商是用來衡量一個人情感智力水平高低的。
情感智商本質上是情感與理性協調聯結的結果,這是有其神經生理活動依據的。現代神經生理學的成果表明,人類情感活動盡管有其非常自主的神經生理機製,但它又與主管理性活動的大腦皮質有著非常密切的聯係。情感一方麵具有很強的獨立活動能力,可以影響、衝擊、甚至阻礙理性,但它在許多情況下,又可以接受理性的控製和調節。
情感智商的概念是由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彼得·塞拉維和新罕布什爾大學的專家約翰·梅耶在1991年首次提出,並在1996年對其含義進行了修訂。但情感智商這個新概念是在《紐約時報》科學專欄作家、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1995年寫出《情緒智力》後,才成為美國社會廣泛傳播和討論的話題,而後又流行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