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員工有個訣竅,就是俗話所說的:"罵一次,稱讚三次"、"稱讚七次,再罵一次"。的確,管理者如果光是責備或教訓,是不可能把員工教好的。員工應該責備時,固然要責備,但責備之餘,也不應忘記稱讚。一如教育學上所說:致力長處的發展,遠勝於意圖去除缺點。
因為,人有一種被他人認同的欲望。若能得到他人的認同,自然擁有信心,而有了信心,必能達成超乎實力的事。於是,借著鼓勵的刺激,真正的潛力就會展現,且隨著潛力的展現,人格也會漸漸成熟,進而自行矯正缺點。
事實上,這種作法是商人對待屬下時所應切記的。因為,惟有提高屬下的工作幹勁,拓展他們的能力,商人方能達成自己的目標。反之,隻是斥責部下,而不認同他們的能力、不稱讚他們功績的領導人,終會因部下無法發揮才能,使得自己不能實現預期目標。
美國辛辛那提監獄的典獄長勞斯先生,他在感化獄中的重刑犯人方麵很有成績。我記得他曾說過下麵這幾段話,作為他從事感化教育的心得。"對獄中罪犯的努力,我們若給予適當的讚美,比起嚴苛的批評,或是斥責他們的過失,更能得到他們的合作。這不但對獄中秩序的管理有利,對恢複人犯的人格更有效果。"
在幾百年前的日本幕府時代,德川家康駐紮在浜鬆城,有一晚他因事召見了三名武士。事畢該告退之際,其中一位武士則站著不走,且自腰中取出一封信函恭敬地麵呈德川。
"那是什麼?"德川家康好奇地問著。
"這是先前就想勸大人而寫好的諫書。"武士很有自信地回答。
德川家康一聽大喜,立刻令他當場朗讀。於是武士把心中自認是"家康的缺點",逐條大聲地念出。每念一條,家康深深點頭說"很好!""沒錯",直到十條全讀完,德川家康還對武士說:"你說得很對,我很高興。今後如再有發現,還請你隨時提出。"
武士覺得很有麵子地退下之後,老臣本多正信對德川家康說道:"方才那武士說的十條諫言,我覺得一無可用。"
德川家康則冷靜地回答:"哦!我隻是稱讚他的勇氣罷了!一般說來,忠言逆耳,敢進忠言的人畢竟不多。何況不少人還為諫言喪命啊!既然他不畏懼,就應該稱讚才是。"
鼓勵對人所產生的效益,絕對勝於斥責,讓我們以高音歌王卡羅素的故事做例子,希望能對那些喜歡斥責別人,卻不知鼓勵的在位者或長者,當做一個具體的例證。
在半世紀之前,那波裏市中有一座工廠,其中有一個十歲大的童工,一心想著日後要成為一名歌唱家。因此他儲存了好幾個月的工資,準備當學費來拜師。沒想到他去找的第一個老師,在聽完他的試唱後,竟用冷酷的口氣回答他:"你不能唱!回去吧!"
"為什麼?"這孩子含著淚水,悲憤地站著。
"你的聲音就像百葉窗在風中搖動一樣,簡直是一無可取,我看你還是回去吧!學唱歌對你而言,不過是白花錢白花時間而已。"一心想成為大歌唱家的卡羅素,在聽了那位老師尖銳的批評後,隻得忍住悲憤回家去了,一路上這孩子不斷的飲泣,好不容易走到家門口,他看到他的母親,終於忍不住抱著她大哭起來。
卡羅素的媽媽雖隻是個貧苦的農婦,但卻把她兒子擁在懷裏,溫柔的勸解他別難過,並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卡羅素:"你能唱,你一定能唱。"
然而悲痛難止的卡羅素仍低聲說著:"可是剛才那老師說我永遠不可能成功的。"
隻聽見那個貧苦的農婦,用著更堅定的口吻說道:"但我已經感覺到你漸漸有進步,這個老師不肯教你,我們換個老師就是了。即使媽媽再辛苦,也要提供你學費,幫你完成心願。"
接下去的幾年裏,這位農婦為了省錢,連鞋子都舍不得買,每天打著赤腳在田裏工作,用辛苦存下來的錢付兒子的學費。
就憑著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還有那幾句話的鼓勵,成就了日後這位世界知名的高音歌王--卡羅素。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已故的哈佛大學詹姆士教授,他有著以下的名言:"與我們已有的成就相比較,我們不過是半醒著,隻利用了我們身心資源的一小部分。廣義的說每個人幾乎都是這樣活著,雖然有各種不同的能力,卻因循感情而不知運用。"
一點都不錯,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如此。而激勵別人、稱讚別人,往往也就是我們不愛用的方法,很多無謂的苦惱也因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