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生命的降臨,給我們帶來的更多的是痛苦還是快樂呢?這是誰也無法去預測的,就像命運一樣,倘若我們知道了自己的命運,我們生活著還有它生活的意義嗎?我的童年充滿了快樂與悲傷,孤獨和溫暖,即便我生活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但快樂與溫暖決不會因為貧窮而減少,我相信我的童年給父母帶來的更多的是快樂。因為我的童年雖然不至於女孩一樣聽話,但我卻做的比其他男孩好。這便是農村困苦家庭裏的孩子的童年誌氣,但在那時卻有太多的孩子因為貧困而放棄了自己的理想,或許這便是那一個年代童年的悲哀。而我卻是幸運的,因為我的童年沒有其他孩子那樣的辛酸,雖然身居農村的我,但卻享受了城市的待遇。因為我有辛勤而勇敢的父母,他為我的童年鋪就了一條學習的路。
回憶童年的點滴我更多需要抒寫的是我童年的快樂與孤獨,因為它們在我的記憶深處烙下了深深的印記。人的一生有許多東西從來不需要記起,但永遠都不會忘記的東西。因為那是愛凝聚的,是一種無聲的語言,他就像山峰一樣沉默的聳立著,但地下卻日夜不息的運轉著……
1慈父嚴母容哥自我
我是一個客家人,生長在粵北的一個偏遠山村。在我的記憶裏,那時還是一塊半封閉的土地,因為那裏都是純正的客家人,吐著一口平仄相間的客家方語,但那時我並不懂得什麼是客家方言,也不明白我的一個什麼樣的人,隻知道我的父母的兒子,是村裏的一個小孩而已。
三四歲的記憶裏,我是個愛哭的男孩,在十多歲的時候,我還曾經恨過自己為何我的眼中有這麼多的淚水。那時父親已經接管了村裏的水庫,我們全家還在村裏和村民聚居著。但我的心不知為何總是那樣異常的孤獨,雖然那時也並不懂什麼是孤獨。但或許比起其他孩子我是孤獨了些。那時哥哥已經去上學了,家裏常常剩下我一個人,因為在農村,父母不可能一直在守侯著你,而我在一歲時爺爺奶奶就已經離開人世,所以我的童年生活裏並沒有太多人的給我講訴什麼盤古開天,嫦娥升月之類的故事。而我卻在每天午睡之後都會做那些異常的夢,常常在夢裏,夢見蜘蛛像天那般大而籠罩了整個天空,追逐著幼小的我,那時家裏也有了電視,但在白天卻沒有台,隻有在晚上,而晚上或許是因為玩累了,常常在電視機旁,什麼時候睡下了也不知道。所以在夢裏也幻想不到什麼無敵神功去戰勝那蜘蛛精,所以在夢裏總是被蜘蛛吃了,所以每每在夢醒之後,家裏空無一人,而我在隻能做在門前的石板凳上,哭著,等待著父母的歸來。而爸爸或許知道了我每次午睡什麼時候醒,醒來都會哭,所以在我的記憶裏,我總是哭的天昏地暗的時候,他總是回給我們一顆糖或桃之類的東西,我不知道我那時為什麼總是在,得到食物之後就不哭了。是因為什麼?或許是因為父親的歸來讓自己的心靈有了最好的庇護的緣故吧。還是因為我們在那時是可以一個桃就可打發的人。但那時的生活也的確是困苦的,那時常常能在醒來的時候獲得一顆糖就很幸運了。或許是因為我嘴讒吧,所以會這麼愛哭。但我的記憶裏,父親有些時候,我在吃了一個桃之後哭著還要的時候父親也總是無怨的為我去摘,那時父親對我說的是些什麼話,是怎麼安慰這樣一個孩子的,我也不記得,因為在我的記憶裏。父親總是個沉默的人,不管什麼時候,我做錯了什麼,他總是在一旁安靜的吸著煙。聽著,看著!這便是三四的我和我的父親。
在邁入五六歲的年紀,我走進了校園,開始了我人生啟蒙教育,母親對於我和哥哥的學習極為重視,母親說家裏的什麼都不用你們幹,你們給我讀好書就行了。記得母親那時常跟我們提起的語訓便是“讀書莫畏艱,攻關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母親雖然也沒讀過書,她說那時家裏窮,母親的家裏學習最好的一個,而外公又去世的早,所以作為女孩讀完小學就挑起了養家的重擔。供舅舅讀書,而舅舅懶,書又讀的不好。那時都這樣,女孩都不讓上多少學,自己上完小學都是因為外公那時還健在,母親說,倘若外公還健在的話,她現在就不是我的媽媽了。或許是吧,母親的記憶力好,又好學。她常常跟我們一起在煤油燈下一起學習,因為在讀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全家已經隨父親搬到水庫裏去裏,那時因為那離村落遠,所以我們全家就在別人有電過光明的日子,我們過了幾年煤油燈的生活。或許正是因為在這樣困苦的生活中人才會去向往光明,才會去追逐光明,隻有在寒窗才會去苦讀。但那時我們全家也那樣無怨無悔的度過了那段歲月。那時母親在我眼中是一個嚴母的形象。
哥哥,那時在家,最逗的是與我吵架,或許,都會這樣,兄弟兩在一起總是會因為許多事而爭執,那時我便是一個好勝的人,總是不甘願輸即使輸了,也要找個機會報仇,現在想起覺得自己真的好自私。或許正如魯迅先生一樣,長子總是有那一份寬容、善良的心胸。哥哥在家與我爭吵的時候總是賺到什麼,而我卻是那樣的幼稚,從未體諒過這一切。
而我在童年更多的是望著那一塘的水,哭著,笑著,等待著歲月的流逝,或許童年總是希望能長大,就入我每每登上水庫倒影的那座山望見的城市的喧囂一樣。總是希望能走出這一座山,置身於城市中,但如今我置身城市的燈紅酒綠中又總會感到許多的厭倦,或許是因為我從小就生活在那孤獨寂靜的鄉村,那給人的是寧靜而又富於思索的大地。那開啟了我走上寫作的道路。我的童年沒有張愛玲那天才的智慧和學識,在我的啟蒙教育中沒有看過一本小人書,也沒有讀過什麼外國的文字,我在自然的孤獨和思索中做的是最初的啟蒙者,所以許多人說沒有做作家的料,因為我肚子裏沒料。或許是吧,但我依舊是那樣的任性,我覺得從小自然就賦予了我文筆的靈性。所以我才從未放下過手中的筆。
童年的家便是這樣,我有一個慈父,讓我懂得了什麼是沉默,我有一個嚴母,讓我懂得了什麼是母愛,我有一個容哥,讓我懂得了什麼是寬容,什麼是自私。我有一個孤獨,賦予了我對自然的思索和自然的靈性。
2夢想開始的地方
記得表弟對我說過我的理想,他說“哥哥,你在小時候就當一個軍人,保衛祖國,連睡覺手都做著拿槍的姿勢,而在高中就想做一個音樂家,寫一流的音樂,如今北上了,就想做一個作家。你的理想到底是什麼?”或許在兒時,做一個軍人是每一個孩子都想擁有的理想,因為在我們的記憶中,軍人給我們的印象是保家衛國無尚光榮的,而且手中還有一把槍可以顯現自己的英勇,而在兒時最怕的是被人欺負。所以在我們的每個人的身上或許都曾擁有過這樣崇高的理想。但那終究是兒時的幻想,終究不是自己的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