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仙鄉何處(1 / 3)

在這片浩土神州的東南方,有一座高山,頻海而立,名曰括蒼山,乃是一處洞天福地,自古便傳說有仙人居住。

在山腳下有一座小鎮,便是以此山的傳說為名,叫做仙居鎮。

時值天下大亂,九州動蕩。本來這仙居鎮近海,平常也並不寒冷,可這一年冬天也不知怎麼了,天氣忽然反常得厲害,鵝毛般的大雪竟一連下了三天三夜,直到第四日清晨,也還沒有絲毫停歇的意思。

北風呼嘯,刺骨割膚。

天色剛亮,從遠處走來兩個人,冒著風雪前行。

這兩人看上去似是一主一仆,一主穿著青衣長衫,雖然頭上戴著一頂破氈帽,一臉風塵,但卻看得出應該是個過路的書生。

這書生望了望天色,又望了望周遭的斷壁殘垣,一副蕭索景象,忍不住重重的歎了口氣。

旁邊仆人一身短打裝束,捏著耳朵說道:“公子何故歎氣?您穿著棉衣帶著棉帽,又不會冷,這大雪乃是豐瑞之兆,說不定來年會是一個豐收年呐!”

“豐收那也是明年的事情,先看看街頭這些無家可歸的人吧。”長衫書生搖了搖頭,半響,沉吟著誦讀出一首詩來:“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街頭有貧者,為瑞不宜多!①”

看這書生,似乎也還有悲天憫人之意。

這首詩倒也不是這位長衫書生的原創,而是另有作者,這作者也不甚出名,應進士試,十二三年不第,最後還是铩羽而歸,不過因是這仙居鎮附近人士,其詩也有些流傳。

倒也虧這書生記住了這首詩,用在此時此景下格外的貼切。

順著書生的目光,果然看到街邊有好多人,衣衫襤褸,佝僂著躺在半塌的矮牆之下躲避寒風。那書生又解釋說:“你我穿著棉衣,因此不冷,說什麼瑞雪兆豐年。可街頭上卻又要有多少窮苦之人,會因這‘瑞雪’凍餓而死。”

“嗨!公子您管這些,這哪能管得過來?”

說到此時,書生也無奈的點了點頭,一轉頭,又看到一個赤腳孩童,正雙手捧著一隻大碗從身邊跑過。

無意中一瞥,看到那碗中雖冒著熱氣,可卻隻有幾片菜葉浮在上麵,竟是一碗清湯。

“你看那赤腳孩童,他怕是隻有四五歲上下吧?連雙鞋都沒有,赤腳走在這雪地上,著實可憐。”長衫書生歎氣說道:“他抱著一碗湯卻自己不喝,也不知是要送去給誰喝。”

“這孩子倒是的確可憐,可又能有什麼辦法呢?”仆人說道:“如今天下大亂,人人如此,我們自顧都尚且不暇,哪還有時間去理會別人?現下流離失所的人多了去了,管他幾歲,我們快走吧,還是趕路要緊。”

書生歎息一聲扭回頭去,隻得跟著仆人繼續趕路,隻是忍不住又回頭張望了兩眼。

那孩童倒是的確可憐,手、腳、臉上全都凍的通紅。

事實上他倒並非如同那落魄書生所說的隻有四五歲,而是足足六歲了,隻不過因為打出生以來就吃不飽穿不暖,因此瘦小,如同小蘿卜頭一般。

那孩童身上僅著了一件破爛單衣,遮體都是勉強,要說禦寒?那更是玩笑。

就在風雪中,這孩童抱著一大碗熱湯,不停地吞咽口水,卻舍不得喝,碎步朝前方奔去。

這碗湯,他是要端回去給他重病不起的娘喝的,之所以跑的這麼快,那是因為怕跑得慢,湯就涼了。

一路碎步跑到了鎮外一座破舊的道觀中,這道觀隻有一間小房,沒有門板,任憑雪花和寒風呼呼地灌了進去。

道觀內更是雜草遍地,破敗不堪,隻有一麵剝了皮、寫著“離境坐忘”的牌匾,還立在所供奉的真武大帝神龕之下。

“娘!娘!”那孩童跑進門,欣喜叫道:“娘,快看,我給你弄了一碗熱湯來,還冒著熱氣呢,您快趁熱喝了吧,您喝了病就全好了!”

那孩童一直來到了道觀內的一角,地上正躺著一名婦人。

“娘,娘。”那孩童托著碗,遞到婦人麵前,可婦人卻昏迷不醒,一動也沒動。

“娘,喝湯了。”

娘親已病重多時,終日昏沉、也不知何時才會醒來說上兩句話,孩童眼看著湯就要涼了,便先將湯碗放在地上,扶起娘親,準備要撬開口為她將湯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