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胄(1 / 1)

鎧甲,普通士兵是熟牛皮製成的護住前胸背部的皮甲;高級一點是魚鱗鎧,幾千片鐵片(基本是經過鍛打的熟鐵偶爾有鋼片的那個太厲害了)密密麻麻的,而且是漢代士兵的最好裝備,因為鐵黑色,所以又叫“玄甲”文學作品中有時也用做鎧的代名詞。還記得丞相破魏?玄甲數千是極大斬獲,而且說明魏出動的是相當精銳的部隊而且損失慘重。(銅甲在戰爭史上一閃而過,幾乎沒留啥痕跡)

說甲就不能不說盾,盾在當時更接近防禦工事而不是兵器,盾小櫓大,都是一東西,一般是木製,出土的漆盾記得兩厘米厚。蒙皮(記得公孫瓚軍煮盾皮吃?)鐵盾幾乎不存在太重。小盾也有,叫啥“鉤鑲”之類的,據說是前麵帶有鉤子的小盾(因此得名?),能鎖拿敵人兵器,而且本身也有一定攻擊力。不過使用要相當技術才可以。環首刀配合鉤鑲就是長兵器的克星。不過想來這種兵也不容易訓練。

至於大盾,是先秦時吳地的比較有名,所以也叫“吳科”,屈原楚辭裏有句“……操吳戈”有人認為就是“吳科”之誤。這就是不小一家夥。所以魯肅射箭穿盾能嚇著人。

刀劍說了兩句,再補充下,環首刀的環是纏布綁在胳膊上避免掉落的。越長環首刀越難使(也難造)。出土文物顯示孫吳士兵環首刀平均長度是70多cm。而蜀漢是120cm(大致數據,具體到個位不記得了)可見兩國士兵戰鬥力和鍛冶水平。(蒲元“神刀”的故事就不說了)長刀外還有隨身短刀,因為貼大腿掛叫“拍髀”應該算是長匕首吧。由於割取敵人耳朵,首級(關羽割顏良首級應該是環首刀或者排髀,而騎馬時環首刀是主力兵器,所以俺傾向於用的是拍髀。),切肉吃(大汗……)

戟三國的重頭兵刃長短都有規格不同步兵的一人高騎兵的越長越厲害,不過也越不容易使。俺記憶中是兩米七到三米二不等,至於丈八矛戟(近四米),就不是一般的武將能使的了。形製簡單的戟就是一橫一豎如“卜”形(橫直)三國出現“雄戟”橫上翹,豎加了個彎鉤。象“丫”字形,記得典韋死前發威使戟“一叉入十餘矛摧”就是用的這種雄戟,因為可以利用其鉤奪人長兵刃,因此感覺是種比較高的技術。但是一利一弊,這玩意老做出複雜動作所以不耐用。另外注意沒,三國人多以短戟護身,孫權投虎,劉備砸說趙雲壞話的,董卓砸呂布,都是它,可見其廣泛應用。曹操跑張讓家裏也是靠他逃命,沒砸出去估計是就這麼一家夥。(飛刀???)而且用短戟還是高超的武藝“餘少曉持複,自謂無對;俗名雙戟為坐鐵室,鑲楯為蔽木戶;後從陳國袁敏學,以單攻

複,每為若神,對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於狹路,直決耳”——《曹丕傳》

矛槊,和戟長度啥的差不多,就是一木棍插上各種頭……

比較有名的公孫瓚的雙頭矛張飛橫矛據水。最長的矛是東夷傳裏記載的三丈(6米多-_-!!……)的矛,估計是用來破騎兵的(參見《勇敢的心》^^)騎兵列陣平矛衝鋒威不可當,散戰戟有利。

弓弩,其實這個可以問茉莉老大或者龍翼前輩倆專家。總之呢,計量單位分斤(0。2228公斤)鈞(三十斤),石(120斤與普通度量衡不同)三級,一般弓用斤,弩用鈞,石。弩的地位相當重要不多講了。一般弩是三十弦一弓,諸葛弩失傳,大殘念。騎兵也有專用弩,實物已經出土。記憶中後漢三國善於弩射的就陳王劉寵一個,好象還有啥失傳秘法。(cs狙擊手?劉寵流弩術書?)左右開弓的象董卓之類的也是猛人。便弓馬的就忒多了。最重視造弩的當然是蜀漢(針對騎兵)連製造人都要刻上名字以追查責任。現放著高人,問茉莉老大他們吧(比如箭矢的分類,有效射程,最大射程類似“三段擊”的集團戰術。弓弩的規格等)

至於劍當時基本不算兵器了,就是敗家子或者無聊文人裝風雅的東西(可能說過了),也就是曹丕,魯肅有錢有閑的才練。至於練好了好象也是門技術。至於文藝創作,你可有興趣可以為胃炎安排把貼身短劍(投擲用,60cm)作為看家本事,不過以你為他設置的身份,恐怕他沒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