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1 / 2)

羅定十七年,春,在臨江地區發現的瘟疾,至夏,已席卷三國,受害最嚴重的乃屬海國。國土邊界有一半為海岸線,加之臨江入海口亦在海國,全國終年潮濕,入夏,瘟疾傳播速度空前,月餘全國各地哀鴻遍野,連國都亦能看到橫屍街頭。三國皆對此貼出皇榜,能者義士紛紛獻策,日漸其效,卻未根治。入冬,自海國傳來消息,一白衣大夫提交的藥方已將其國瘟疾根治,白衣亦被海國君主召見,卻未領賞,轉至靖國。其所到之處皆傳來捷迅,雖未聽到消息到達靖國國都,但因口口相傳,靖國瘟疾根治也是時間問題。

“皇上,已得到確切消息,那白衣已行至我國境內,自海城消息傳來時,臣便已派人前去查探,此人雖曾進過海城國都,卻未傳來受賞的消息,而此次由靖國轉行至我國,期間連靖國國都都未曾踏入,隻在邊境幾座城市幾日就行至我國,臣亦提前告知各個關口,對此人多加關注,想必再過幾日,便會到達都城。”

“此人竟在幾日內,就可將海國如此嚴重的瘟疾治愈,想必……確實有過人之處。”坐在龍椅上的男子,雙眼如炬,被皇冠隱藏的發絲透露些許銀色,體型微胖,端坐在上,卻感覺天生威儀。而說此番話時,語氣竟透露出些許懷疑。

先前說話的男子,為邰國宰相田能,此時,也已察覺出當朝皇上的主要意圖已不在治病

“皇上,臣覺得,如將此人直接放任到我國國內,實已不妥,何不讓他直接入宮,皇上亦可親鑒此人所帶藥方,如此可行?”

一旁的禮部大臣卻麵露難色,看了一眼已在皇上跟兒前紅的發紫的宰相,再偷偷看看了坐在龍椅上的當朝皇上,雖已知不合禮法,但看皇上的態度,此事早已得到首肯。也是,宰相是何等人也,跟隨皇上從屬地一直到此皇位,期間二人經曆,旁人也許不懂,可二人之間,眼神的交流,這宰相亦能推斷出皇上的想法。

此時,皇上也許已考慮完畢,抬手輕撫:“對於此番建議,眾愛卿可還有其他想法?”

這禮部尚書尚未從剛才的想法中出來,就感覺到自身前上方壓下來的視線將他從剛才的想法中拔了出來,剛要說話,在其後方的吏部尚書卻搶先一步:

“陛下,臣以為,此事已不合禮法,我國國內選拔的官吏,四品以下者,如無特殊事例,都未能有機會參見聖顏,何況區區一介布衣?”

到這時,這禮部尚書封子新抬頭看了一下坐在龍椅上的陛下,後者臉色已經有些難看。

“此言差矣,陛下,臣以為,李大人確實是為社稷著想,此事雖然不合禮法,但,現在實是困難境地,而此人卻為解決困難而來,臣也同意宰相的意見,請陛下決斷。“

聽到禮部大臣這麼說,這陛下的臉色緩和了許多。

“其餘的眾愛卿的意見呢?“

到這個時候,別的大臣也不是傻子,這陛下什麼想法,他們也是看的明白。

臣也同意的聲音此起彼伏,而先前發言的吏部尚書李銘宗,也明白了自己這場,也是輸了。有些不甘的偷偷看了一眼宰相,吏部尚書也隨聲附和。

“既然如此,那此事便由宰相負責,盡快讓此人進殿,以便盡早解決燃眉之急。“

“可還有其他事宜?“

“臣有事稟奏……“說話的是兵部尚書林蕭雲。

得到首肯,林尚書將近日發生事宜奏折稟上。

通過座下太監傳遞,陛下打開兵部所呈奏折,感覺還未曾看完,就已經勃然大怒!將奏折摔倒堂上。

“說,這是怎麼回事!“

堂下眾臣皆已跪地,“請陛下息怒……“

“朕如何息怒,林蕭雲,你給朕寫了這麼個奏折,是何用意?“

“臣惶恐,臣無意惹惱陛下,事實是,臣收到來自下臣的消息,在我國境內邊城,連接靖國的邊境地帶,本因瘟疾發生,我國境內大部分邊境城市已將城門關閉,邊城就是為數不多的開著城門保證流通的城池。可就在前幾日,邊城知府卻受到刺殺,雖當時並未死亡,但因傷勢過重,三天後也死在府內,而其知府官印竟也所尋不見。“

還未等陛下詢問,其他在堂大臣就已發話:“林大人,這邊城可不同其他城市,它可是直接連接我國與靖國的城池,現在出了這種事情,如果靖國的奸細混入難民之中,在無管理者的情況下,我國豈不是相當於打開大門讓別人進來了?何況現在連大臣的官印都丟了!“